黃土濕陷性對人類工程活動危害很大,常使建筑物、渠道、庫岸造成破壞。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進行建筑時,要特別注意防止水的滲入,并采取必要的人工土質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 2100433B
黃土濕陷主要見于河北、青海、陜西、甘肅、寧夏、河南、山西、黑龍江等8個黃土分布省區(qū)塌陷面積僅河南省就達4.53km2。
引起濕陷的原因是因為黃土以粉粒和親水弱的礦物為主,具有大孔結構,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強結合水連結和鹽分的膠結連結,在干燥時可以承擔一定荷重而變形不大,但浸濕后,土粒連結顯著減弱,引起土結構破壞產生濕陷變形。從成因上可分為自然和人為誘發(fā)的,它們造成的經濟損失也相當嚴重,同時人為誘發(fā)的濕陷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造成黃土濕陷原因主要有三種:
①黃土的力學性質從內部改變了黃土在浸水及外部荷載因素下,使剪應力超過抗剪強度,從而發(fā)生濕陷。
②黃土內部受浸水濕化作用下,使土壤自身摩擦力降低,外部擾動作用誘發(fā)濕陷。
③黃土內部結構發(fā)生崩解,使黃土顆粒間膠結強度弱化,顆粒間相對遷移,并伴隨小顆粒進入大間隙。同時由于顆粒間膠結被水溶解,在外部擾動作用下強度已不堪平衡,造成土質結構損壞。
職業(yè)性的預防 鉛(Pb),灰白色金屬,原子量207.20,比重11.34,熔點327.5℃,沸點1 620℃,加熱至400℃~500℃時,即有大量鉛蒸氣逸出,并在空氣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亞鉛,而凝集為鉛塵...
(1)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如采用煙氣脫硫技術,用石灰漿或石灰石在煙氣吸收塔內脫硫。 石灰石的脫硫效率是85~90%,石灰漿法脫硫比石灰石法快而完全,效率可達95%。開發(fā)無污染的能源也可減少二氧化硫的...
為限制光污染而制定法規(guī)、規(guī)范和指南,國外早在70年代已出現(xiàn),而我國一直處在“光污染” 環(huán)境立法的空白點。1972年蘇格蘭的安德魯天文臺和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斯托姆諾天文臺就已提出天空光影響天文現(xiàn)象的問題。...
格式:pdf
大小:14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3
淺析濕陷型黃土區(qū)域高填方路基沉陷成因及其措施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qū)地勢起伏相對較大,在公路建設中出現(xiàn)了大量高填 方路基。高填方路基穩(wěn)定與沉降控制對道路的使用品質、行車安全、修 建和運營經濟性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黃土高原公路 高填方路基沉陷 防治 正文:高填方路基沉降是黃土高原鐵路及公路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最常見 的病害之一。這既與高原的土質與地表即工程地質方面的原因有關,又 與勘測設計、施工過程有關。 高填方路基相對一般路基而言 ,具有填筑高 度大 ,填筑斷面面積大 ,路堤本身累積沉降大 ,穩(wěn)定性需進行專門分析和 驗證的特點。如果對高填方路基沉降沒有足夠地重視,則很容易導致路 面開裂、沉陷等多種質量問題 ,嚴重影響道路的行駛質量及使用壽命, 直 接影響到公路的使用質量和社會效益。 因此,有效減小路基沉降 ,消除其 所帶來的危害,是公路建設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具有重大而現(xiàn)實 的研究
格式:pdf
大小:14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8
初始含水率對黃土濕陷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利用人工制備不同含水率的試樣對遼西黃土的濕陷變形特性進行了試驗研究,并采用SEM技術測試了黃土濕陷前后的微觀結構變化,采用微結構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分形幾何方法分析了黃土試樣微觀孔隙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1)初始含水率對遼西黃土的濕陷變形具有顯著的影響,隨著試樣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同一壓力下的濕陷變形量越來越小;2)不同初始含水率試樣的壓力-變形關系曲線可以統(tǒng)一用雙曲線形式表達;3)濕陷后黃土試樣的結構變得較為致密,孔隙總數(shù)顯著增加,而孔隙面積減小。濕陷過程主要是小孔隙數(shù)量增加、孔隙形狀分維數(shù)減小、孔隙復雜程度顯著增加的過程。
劃分的具體方法是按規(guī)定的壓力(一般約為2×10^5帕)求出濕陷系數(shù),根據基底下各土層累計的總濕陷量(Δs)和計算自重濕陷量(Δzs)的大小等因素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劃分的等級 。
濕陷性黃土的評價指標 δs被地質學作為濕陷系數(shù)符號,代表著以δs為單位的厚度土層由于浸水在規(guī)定壓力作用下產生的濕陷數(shù)值,定量標識了土樣代表的濕陷等級系數(shù)。地質上對黃土濕陷等級系數(shù)已有明確的劃分。判斷土質是否具備濕陷性為,δs0.07為強烈濕陷。判斷濕陷性黃土場地的濕陷類型為,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70mm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自重濕陷量的實測值>70mm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判定濕陷性黃土濕陷等級系數(shù)可按照《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的規(guī)定進行黃土濕陷等級系數(shù)判定。(表1)因此,在黃土地區(qū)修建工程應優(yōu)先考慮選用非濕陷黃土地基,假如建筑工程已規(guī)劃在了濕陷性黃土上,應盡量選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因為這種地基與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相比,要求較低。2100433B
學科:自然災害與防治
詞目:黃土濕陷地裂縫災害
英文:land crack disaster of loess collapsing
釋文:由于黃土(以新黃土為主)或黃土狀上受地表水或地卜水浸濕后,發(fā)生濕陷而形成的地裂縫所造成的災害。黃土濕陷地裂縫多環(huán)繞濕陷洼地發(fā)育,規(guī)模一般不大,主要危害房屋、道路和耕地。黃土濕陷地裂縫零星分布在中國北方黃土及黃土狀土發(fā)育區(qū),以山西、陜西、寧夏以及山東、河北的部分地區(qū)較嚴重。 2100433B
是評價黃土濕陷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可由試驗直接測出。據中國《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 50025-2018)第4.3.2條,濕陷系數(shù)δs按下式求算:
式中:hp —— 保持天然含水率和結構的試樣,加壓至一定壓力時,下沉穩(wěn)定后的高度(mm);
h′p —— 加壓下沉穩(wěn)定后的試樣,在浸水飽和條件下,附加下沉穩(wěn)定后的高度(mm);
h0 —— 試樣的原始高度(mm)。
該規(guī)范還規(guī)定,測定濕陷系數(shù)δs的試驗壓力,應按土樣深度和基底壓力確定。土樣深度自基礎底面算起,基底標高不確定時,自地面下1.5 m算起;試驗壓力應按下列條件取值:
基底壓力小于300 kPa時,基底下10 m以內的土層應用200 kPa,10 m以下至非濕陷性黃土層頂面,應用其上覆土的飽和自重壓力;
基底壓力不小于300 kPa時,宜用實際基底壓力,當上覆土的飽和自重壓力大于實際基底壓力時,應用其上覆土的飽和自重壓力;
對壓縮性較高的新近堆積黃土,基底下5 m以內的土層宜用(100~150)kPa壓力,5 m ~ 10 m和10 m以下至非濕陷性黃土層頂面,應分別用200 kPa和上覆土的飽和自重壓力。
濕陷系數(shù)可分為自重濕陷系數(shù)和非自重濕陷系數(shù),當濕陷系數(shù)δs < 0.015時,定為非濕陷性黃土;當濕陷系數(shù)δs ≥ 0.015時,定為濕陷性黃土。
濕陷性黃土的濕陷程度可根據濕陷系數(shù)進行劃分:當0.015 ≤ δs ≤ 0.030時,為濕陷性輕微;當0.030 ≤δs≤ 0.070時,為濕陷性中等;當δs > 0.070時,為濕陷性強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