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模施工是用液壓的提升裝置滑升模板以澆筑豎向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方法。它是按照建筑物的平面形狀,在地面(或一定的標高)將一整套液壓滑模裝置(模板、圍圈、提升架、操作平臺、支承桿及液壓千斤頂等)組裝好。利用液壓千斤頂在支承桿上爬升,帶動提升架、模板、操作平臺一起上升。每澆筑一層混凝土后就進行模板滑升,直至結構澆筑結束。此法施工要對模板體系經常進行調平,以保證建筑物和構筑物垂直。整套裝置。
滑模施工具有機械化程度高;施工文明;大量節約模板;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先進施工技術,尤其對高聳構筑物(煙囪、電視塔、囤倉、橋墩…)及塔式高層建筑更能發揮其優越性。我國在這方面有較高的施工水平,已用其施工了大量的構筑物和高層民用建筑。
格式:pdf
大小:195KB
頁數: 12頁
評分: 4.6
滑模施工 14.5.1 工藝概況 滑模施工是將滑升模板的全部施工荷載轉至墩身鋼筋(稱之為支承桿)上,混凝土澆 注至一定強度后,通過自身液壓提升系統將整個裝置沿支承桿上滑,調整后又繼續澆注混 凝土并不斷循環的一個過程。滑模裝置由模板系統、操作平臺系統、液壓提升系統和垂直 運輸系統四大部分組成,其主要結構部件如圖 14.5.5-1 所示。 結構體系組成: 一、模板系統 模板系統由模板、圍圈、提升架及其他附屬配件組成。 圍圈又稱拱帶, 其主要作用是使模板保持組裝的平面形狀和將模板與提升架連成一體。 圍圈在工作時,主要承受由模板傳遞的混凝土側壓力、沖擊力及風荷載等水平荷載以及滑 升摩阻力、平臺荷載等豎向荷載,分內外圍圈。為使圍圈在使用荷載作用,兩相鄰提升架 之間的圍 圈其垂直和水平方向變形不大于跨度 1/500 ,提升架、圍圈、模板三者應采用栓接連 成整體,以加強整體剛度。 圖 14.5.5-1
格式:pdf
大小:195KB
頁數: 7頁
評分: 4.8
1 工程概況 xxxxx 寺水庫樞紐一期工程閘墩施工分為邊墩、中墩和縫墩,八個閘室共計兩個邊墩、 八個中墩、 七個縫墩。 閘墩底面高程為▽ 41 米,頂部高程為▽ 53.2 米,采用鋼筋混凝土澆 筑。中墩外型為長條船型,長 23.5 米、寬 3 米;縫墩長 23.5 米、寬 3.5 米;邊墩為長方 形,長 23.5 米、寬 2.5 米。閘室內有檢修門槽和工作門槽,其中工作門槽為邊斷面設計。 頂部▽ 52.485 至▽ 53.2 高程墩體收臺。 根據多年來的施工經驗, 對于等截面的混凝土結構采用滑模法施工是最佳方案之一。 該 閘墩具有數量多,外型變化小等特點,宜采用滑模進行施工。 2 施工方案 根據閘墩尺寸、 工程量和工期要求, 采用單個閘墩獨立滑升, 兩套滑模同時施工的方案, 既制作兩套模體, (一套中墩和一套縫墩模體)一套滑升、一套準備。利用其中一套模體改 制成邊墩模體完成一側邊墩的滑模
【學員問題】高墩自帶提升托架滑模施工要求?
【解答】1、施工準備
1.1施工現場需敷設一趟3×25+1×10電纜,提供380伏電源,為確保滑模施工順利進行,不發生粘模事故,要做好備用電源準備工作。
1.2模板制作
該項施工對象為薄壁空心墩,其工藝核心部分的基本原理為:根據設計圖紙提前加工鋼模板和與模板一體的操作平臺,模板主要由鋼板作為面板和角鋼作為桁架組成。墩身施工前澆筑承臺時,在墩身幾何尺寸范圍內四角各預埋一根鋼管(起初為實心段,所以為四根),四個中空式千斤頂與事先做好的模板固定,待墩身模板內澆筑完砼以后,油泵供油,中空式千斤頂帶動模板利用事先預埋的鋼管作為爬桿向上滑升。滑升到墩身空心段以后安裝內模板,同理,再次加裝四個中空式千斤頂利用墩身實心段預埋的鋼管帶動內模板(內模板與外模板用提升架進行連接,以便達到同步)向上滑升,此過程無需搭設任何支架。各部組成具體要求如下:
1.2.1模板
墩身段模板采用6m×1.26m×0.005m鋼板制作而成,用∠50×5mm的角鋼作為加強肋,同桁架梁相連固定。橫橋向模體尺寸為6m×1.26m,順橋向(變截面)固定段模體尺寸為每側1m×1.26m,另外使用每段0.3m×1.26m×0.005m的鋼板做為變形段模體。圍圈主要用來加固內側模板,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圍圈采用上下兩道,選用18#槽鋼。
1.2.2提升系統
提升架是內、外模板與混凝土間的聯系構件,主要用于支撐模板、圍圈及滑模盤,并且通過安裝在頂部的中空式千斤頂支撐在爬桿上,整個滑升荷載將通過提升架和千斤頂傳遞給爬桿,爬桿由Ф48mm的鋼管(壁厚為3.25mm)制成,根據施工經驗和常規設計,采用“開”字型提升架,選用18#槽鋼焊制而成。
1.2.3滑模盤
滑模盤分為操作盤和輔助盤。操作盤為施工的操作平臺,承受工人、物料等荷載。操作盤框架采用桁架梁結構上鋪馬道板,由于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側向受力較大,為確保操作盤的剛度,經過計算選用∠80、∠63角鋼加工制做的1.2m×1.0m復式桁架梁。
輔助盤為養護、修面、作預埋處理的工作平臺,采用鋼木結構懸吊布置,沿混凝土面布置一周寬0.8m的工作平臺上鋪馬道板,用Ф25鋼筋懸掛在提升架和桁架梁上。
1.2.4液壓系統
選用HQ—100型千斤頂,設計承載能力為100kN,液壓控制臺為ZYXT—36型自動調平液壓控制臺,并通過高壓油管同千斤頂相連,形成液壓系統(見右圖)。
1.2.5輔助系統
包括養護液養護、中心測量、水平測量等裝置。
在輔助盤上定時由專人噴灑養護液對施工完成的墩身混凝土進行養護。
中心測量用重垂線來觀察模體的水平位移情況,且在模體的兩個不同位置設置兩根重垂線。水平測量利用水平尺,用來觀察滑模盤的水平度。
2、施工工藝
2.1工藝特點
自帶提升托架滑模施工以其獨特的施工工藝,具有以下施工特點:
2.1.1施工質量可靠,由于滑模施工具有連續性,故而減少了施工縫,體形也具有可調性,防止出現較大的體形偏差或跑模;表面質量平滑,外觀平整,避免出現“蜂窩麻面”及錯縫現象;
2.1.2安全性好,由于滑模模體結構有封閉、穩定的操作平臺,所以可以有效防范施工人員、物品墜落等安全事故;
2.1.3投入成本少,滑模模體結構簡單,重量輕,材料投入少,消耗少,相對于其它施工方法來說,材料、設備等投入成本可大大降低,比如說任何高度的墩身施工無需搭設任何排架就能說明該問題;
2.1.4施工速度快,該工法適用于高墩柱的橋梁施工,只要供料能力達到,日平均進度可達3米左右。
2.2施工工藝
2.2.1 爬桿支立
滑模施工的特點是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模板滑升平行作業,連續進行,互相適應。模體就位后,按設計進行鋼筋綁扎、焊接,搭接及焊接要符合設計規范要求。滑升施工中,爬桿在同一水平內接頭不超過1/4,因此第一套爬桿要有4種長度規格(2.8m、3.2m、3.6m、4.0m),錯開布置。正常滑升時,每根爬桿長3.0m ,要求平整無銹皮。當千斤頂滑升距爬桿頂端小于350mm時,應接長爬桿且接頭對齊(采取焊接方式連接爬桿),不平處用銼找平,爬桿同環筋相連加固。
2.2.2模板滑升(以澆筑空心段砼為例)
澆筑空心段砼時,利用墩身預埋的8根(內側4根,外側4根)φ48mm的鋼管作為爬桿,(經過計算,8根爬桿可以替代8根Ф25的立筋-墩身主筋),預埋的爬桿與環筋焊接相連得以加固。當施工進入正常澆筑和滑升時,應盡量保持連續性施工并設專人觀察和分析混凝土表面情況,根據現場條件確定合理的滑升速度和分層澆筑厚度。具體依照下列情況進行鑒別:滑升過程中能聽到“沙沙”的聲音;出模的混凝土無流淌和拉裂現象,手按有硬的感覺并留有1mm左右的指印;能用抹子抹平。
滑升過程中設專人檢查千斤頂工作情況,觀察爬桿上的壓痕和受力狀態是否正常,檢查滑模中心線及操作盤的水平度。
2.2.3混凝土運輸、澆筑
滑模施工所用混凝土由工地攪拌站提供,混凝土罐車運至工地,由塔吊(或汽車吊)懸吊漏斗下料,直接入倉(見右圖)。
2.2.4當模體滑升接近墩頂(蓋梁底設計高程以下)并預留出蓋梁底模的厚度時停滑。使用四根Ф25鋼筋把模體與墩身焊接穩固,用作綁扎蓋梁鋼筋的工作平臺。千斤頂及其它液壓設備拆除運至另一套已經準備就緒的模體,進行下一墩柱的滑模施工。
2.2.5混凝土表面修整及養護(見下圖)
混凝土表面修整是關系到結構外觀和保護層質量的工序。當混凝土脫模后須立即進行此項工作。一般做法是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作原漿壓平或修補,如果表面平整亦可不做修整。為使已澆筑的混凝土具有適宜的硬化條件,減少裂縫,需在輔助盤上進行噴灑養護液對混凝土進行養護。
2.2.6停滑措施及施工縫處理
滑模施工要連續進行,確因結構變化、意外停滑時應采取“停滑措施”。當混凝土停止澆筑后,每隔0.5—1小時,滑升1—2個行程,直到混凝土與模板不在粘結(一般4個小時左右)。由于施工所造成的施工縫,應采取以下方法消除:預先做出施工縫,然后在復工前將混凝土表面殘渣除掉,用水沖凈,先澆一層減半骨料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漿,然后再澆筑原配合比混凝土。
2.2.7測量控制
滑模中線控制:為保證墩身不發生偏移,在兩個墩身內角,各懸掛兩根垂線進行中心測量控制,同時也要保證其它部位的測量要求。
滑模水平控制:一是利用千斤頂的同步器進行水平控制;二是利用水平管測量并進行水平檢查。
2.2.8模體拆除
當滑模滑升至指定位置時,把滑模體系與墩柱緊固,即可作為施工蓋梁鋼筋和混凝土的工作平臺和支撐體系,拆除時用塔吊或吊車先拆除蓋梁模板,后拆除滑模體系。
2.2.9滑模施工中易發問題及處理
滑模施工中易發的問題有:滑模操作盤傾斜、滑模盤平移、扭轉、模板變形、混凝土表面缺陷、爬桿彎曲等,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千斤頂工作不同步,荷載不均勻,澆筑不對稱,糾偏過急等。因此,在施工中首先把好質量關,加強觀測檢查工作,確保設備良好的運行狀態,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學員問題】滑模施工對工程設計的要求?
【解答】1.采用骨模施工的工程結構設計,應考慮滑模施工工藝的特點,宜設計成等截面或漸變截面,避免有礙模板滑動的局部突出結構或連接構件,無法避免的突出結構或連接構件可作二期施工處理。
2.鋼筋、預埋件、預制件的布置及細部結構的設置,應有利于模板正常滑動和易于安裝、固定。
3.混凝土建筑物的接縫、止水、排水和灌漿設施等結構及其布置方式,應結合滑模施工條件設計。
4.面板結構的分縫尺寸,宜力求統一。
溢流面的設計厚度宜為0.5~1.2m,其底部的一期混凝土或漿砌石表面,可設計成臺階形并抹角。
5.在進行井筒、閘墩等結構設計時,可將支承桿作為結構鋼筋使用。
6.攔污柵槽等工程結構,宜為二期施工,在確保金屬結構安裝精度的條件下,可采用滑模施工一次成型。
7.對有溫度控制要求的工程,在進行溫度控制設計和制定溫度控制措施時,應充分考慮滑模施工連續澆筑的特點,盡量減少因利用澆筑層頂面散熱而中途停歇的次數。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學員問題】墩臺滑模施工要點有哪些?
【解答】1.模板高度宜為1.0~1.2m,并應有0.5%~1.0%的錐度,支撐桿和提升設備應按墩身截面形狀及滑動模板和施工臨時荷載的全部重量布置。模板在組裝完畢經檢驗合格后才能澆筑混凝土。液壓千斤頂及其管路,使用前必須作液壓試驗。
2.混凝土應分層對稱澆筑,頂架處應搗實。
3.當底層混凝土強度達到0.2~0.3MPa時,可繼續提升。
4.澆筑混凝土面距模板頂面距離應保持不少于10cm.
8.模板提升過程中,應檢查中線、水平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9.頂架橫梁或千斤頂座間的水平允許高差為20mm.位移與扭轉應符合規范規定。
10.模板糾偏應先調整平臺水平,再糾正位移和扭轉。每滑升1m糾正位移值不得大于1Omm.
11.滑模到達預定高度停止澆筑后,每隔1h左右,應將模板提升5~10cm,提升3~4次,混凝土不得與模板粘結。
12.混凝土應連續澆筑。當因故停工后繼續提升時,提升后模板與混凝土必須保持不少于30cm的搭接高度。
16.滑動模板不宜冬期施工。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