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名 | IMT | 全????稱 | Intellect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
---|
IMT(imt)=Intellect Mechanical Transmission,智能機械式變速器IMT車型就是搭載這種變速器的車型。
IMT變速箱原理與眾多國產和進口入門級小車使用的AMT、EMT變速箱相似,是國內自主研發的一款智能離合手自一體變速器。
在手動變速器的基礎上加裝了智能裝置, 能夠取代人為的換擋動作,從而獲得自動擋的 駕駛方便性。 此外, 官方表示, 由于減少了發動機的無謂空轉, 并且控制好了最佳換擋時機,IMT車型比手動變速器更為省油。 變速箱本質上就是一臺加了液壓換擋機構的手動變速箱, 但它的駕駛操作方法和普通的自動變速箱沒有什么區別。 最具個性的地方在于起步時需要踩油門, 不像普通自動變速箱那樣把腳從剎車上挪開車子就會慢慢前行。 變速箱也沒有一般自動變速箱那樣的停車P檔。
IMT用半自動變速箱來形容IMT比較貼切, 不過它沒有了傳統自動變速器的液力變矩器和行星齒輪。 完全是基于手動變速器設計的, 實際上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內部結構就像傳統的手動變速箱, 只是通過電控系統自行完成離合器的接合或分離動作,從而無需駕駛者干預車輛就可自動換擋。它擁有著MT即手動擋變速器的的高傳動效率,低成本優勢,而與此同時他還具備了AT即自動擋變速器解放左腳,操作簡便的特點。操作區看上去很像自動擋變速器面板,最右側為 N 即空擋和 R 擋倒車控制區,中間為手動模式下的加、減擋,和普通手自一體變速器控制面板大同小異,左側的 A/M 標識為切換提示,即可以在自動和手動間切換。2100433B
“安徽省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全過程監管系統”(Internet Material Test,簡稱“IMT”系統)是利用物聯網關鍵技術保證了材料在取樣、見證、送樣檢測等各個工作和監管環節建立起一個信息聯動閉...
格式:pdf
大小:157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ARCHOS IMT是國內首個且是唯一一個支持動態墻紙功能的數碼產品。近日,法國愛可視(ARCHOS)公司宣布將向廣大采購和團購愛可視IMT:ARCHOS 5或ARCHOS 7企業客戶提供動態墻紙定制服務。
格式:pdf
大小:157KB
頁數: 3頁
評分: 4.4
設計了一種用于PCS和IMT-2000頻段的雙U形結構的微帶貼片天線,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用同軸饋電的不是傳統平行的雙U形矩形微帶貼片,其優點也是可以增加輸入阻抗帶寬。天線使用合適的尺寸,可以使U形縫天線在1 710~2 170 MHz頻段內高達23.7%的相對帶寬(VSWR<2)。使用商業軟件HFSS10得到天線的回波損耗和方向圖仿真結果。
主體 |
|
品牌 |
奧特藍星 ALTECLANSING |
型號 |
IMT207 |
規格 |
|
接口 |
3.5毫米和2.5毫米的音頻輸入接口 |
電源 |
AAA電池 |
重量 |
23g |
3GPPR8/R9版本LTE技術的標準化工作早已完成,目前版本已經非常穩定。從2009年開始,LTE技術正式進入了商用階段。為了適應寬帶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ITU提出了IMT-Advanced系統的概念,可以為用戶在高速移動狀態下提供100Mbit/s和低速移動狀態下提供1Gbit/s的峰值速率,同IMT-2000系統相比性能大幅提升,IMT-Advanced系統也就是所謂的4G系統。ITU隨后向全球征集4G的候選方案。3GPP于2009年正式開始了一項研究工作,提出了LTE技術的增強版本R10LTE,也就是所謂的LTE-Advanced技術,通過自評估研究過程,最終于2009年9月向ITU提交了LTE-Advanced技術的自評估報告,希望該技術可以正式成為IMT-Advanced的候選技術。通過ITU的評估工作,LTE-Advanced技術正式成為4G技術的標準之一。
隨著現在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頻譜資源已經變得越加緊張。目前只有在高頻段有較大的連續空余頻譜。為了獲得3GPPLTE-A制定的高速無線寬帶接入的設計目標,則只能部署在較高的頻段。但是較高的頻段路損比較大,很難實現好的覆蓋。而如果通過增加宏基站來解決覆蓋問題,又需要增大投資。所以,為了滿足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高速率傳輸的要求,LTE-A技術引入了無線中繼(Relay)技術。
Relay技術中,終端用戶可以通過中間接入點中繼接入網絡來獲得寬帶服務,其典型的部署如圖12-3所示。這種技術可以減小無線鏈路的空間損耗,增大信噪比,進而提高邊緣用戶信道容量。具體來說,Relay技術是在原有站點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一些新的Relay節點,加大站點和天線的分布密度。這些新增Relay節點和原有基站(母基站)都通過無線連接和傳輸網絡之間沒有有線的連接,下行數據先到達母基站,然后再傳給Relay節點,Relay節點再傳輸至終端用戶;上行則反之。這種方法改善了鏈路質量,從而提高了系統的頻譜效率和用戶數據速率。
3GPP從R9版本開始對Relay技術進行研究,在R10版本中對其進行標準化、經過長期的討論,3GPP根據中繼的策略對Relay進行了如下分類。
(1)Type1Relay:Type1Relay可以獨立控制某個小范圍區域內的終端,具有獨立的小區標識和無線資源管理機制。從終端側來看,Type1Relay就是一個常規的eNodeB。
(2)Type1aRelay:Tyep1aRelay具備Type1Relay的大部分特征,但其Relay與終端之間的接入鏈路和eNodeB與Relay之間的回程鏈路使用的頻譜是不同的。
(3)Type1bRelay:Type1bRelay也具備Type1Relay的大部分特征,但其Relay與終端之間的接入鏈路和eNodeB與Relay之間的回程鏈路使用的是相同頻譜。該類Relay通過接入鏈路和回程鏈路的物理隔離,來實現Relay同時工作在兩條鏈路上而不發生相互干擾。
(4)Type2Relay:Type2Relay具有獨立的物理層、MAC層、RLC層等功能,具有獨立或部分RRC功能。由于Type2Relay沒有自己獨立的小區,也不具備獨立的PCI,其部分控制功能受控于eNodeB,即Type2Relay僅發送PDSCH,但不發送CRS和PDC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