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結構健康監測動力響應數據壓縮采樣與重構方法研究 | 依托單位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項目類別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 | 鮑躍全 |
本項目在國內外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領域首先開展了數據壓縮采樣的研究,研究了數據稀疏分解的正交匹配追蹤(OMP)算法,獲得信號的稀疏表示;由于結構振動響應信號具有稀疏性,因此研究了結構動力響應數據的壓縮采樣;研究了結構健康監測聲發射數據壓縮采樣的OMP算法;為增加無線傳感器數據傳輸的魯棒性,提出了基于壓縮采樣技術的結構健康監測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丟失的恢復方法,并將算法嵌入到美國UIUC大學B.F. Spencer教授研制的Imote2無線傳感器里。考慮測量噪聲,提出了Bayesian壓縮采樣方法。并進一步將壓縮采樣方法擴展用于具有稀疏解的系統識別反問題,提出了基于壓縮采樣理論與子結構靈敏度分析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研究成果采用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哈爾濱松浦大橋以及國家游泳中心等現場監測數據進行了驗證,取得好的結果。項目研究成果可用于結構健康監測的數據壓縮,無線傳感器和傳感網絡的數據魯棒傳輸,具有稀疏解的系統識別問題。為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數據分析與處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2100433B
作為智慧地球計劃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結構健康監測是多個領域的熱點與前沿研究方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運行積累了海量的動力響應數據,帶來了數據災難;而無線傳感網絡技術也需要存儲和傳輸盡可能少的數據。因此,數據壓縮方法是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傳統的數據壓縮遵循采樣定理,首先采集完整的數據,然后再進行壓縮,這種方法的效率較低。近年來,應用數學領域在壓縮采樣理論上的突破性進展,為結構健康監測動力響應數據壓縮開辟了嶄新的途徑。本項目充分利用數學領域的相關進展,突破采樣定理的限制,研究結構健康監測動力響應數據的壓縮采樣方法,即采集的數據既是被壓縮的數據。首先研究結構動力響應數據稀疏分解的GA與MP混合算法,以及動力響應數據壓縮采樣和 Bayesian壓縮采樣方法;然后,分析壓縮采樣的數據重構解壓誤差及其對結構模態參數和損傷識別精度的影響;最后,研究在實際橋梁健康監測系統中的應用。
1、污染物的存在狀態2、污染物的濃度3、污染物的理化特性4、所用分析方法的靈敏性 1 、直接采樣法(1)注射器采樣(2)塑料袋采樣(3)采氣管采樣(4)真空瓶采樣直接采樣法被測組分濃度高、分析方法靈敏...
1.1調查確定采樣點布設之前,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其內容包括:(1)對本地區大氣污染源進行調查,初步分析出各塊地域的污染源概況;(2)了解本地區常年主導風向,大致估計出污染物的可能擴散概況;(3)利...
人員密集的場所、辦公大樓、重點消防單位等房頂上裝的消防噴頭,那是一種快速響應噴頭。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 6頁
評分: 4.4
在大型建筑的結構健康監測中,要對大量不同類型的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信號進行處理。基于Oracle數據庫開發平臺,根據各傳感器的分類、采集的時間,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系統。該系統能有效地對采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管理、查詢及異常數據的預警處理。將著重介紹該數據庫系統的功能、特點、結構以及系統的框架組成,并以振弦式應變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信號的實例描述該系統處理海量數據的特點。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 4頁
評分: 4.3
污水采樣方法 1、污水的監測項目按行業類型有不同要求 采集樣品時,要嚴格區分有機物、無機物指標的盛裝容器,對要求遮光的 水樣要采用棕色瓶。測定 pH、COD、BOD5、硫化物、油類、有機物、懸浮物等項 目的樣品,不能混合,只能單獨采樣。 2、不同監測項目要求 對不同的監測項目應選用的容器材質、加入的保護劑及其用量與保存期、 應采集的水樣體積等見附表 1。 3、注意事項 (1)采樣時,除生物檢測項目的盛裝容器外,其它應在采樣時涮洗 1~2次。 用樣品容器直接采樣時,必須用水樣沖洗三次后再行采樣。但當水面有浮油 時,采油的容器不能沖洗。 (2)采樣時應注意除去水面的雜物、垃圾等漂浮物。 (3)采樣時應認真填寫“污水檢測委托合同單”,見附表 2。 附表 1 水樣的保存,采樣體積 項目 采樣容器 保存劑用量 保存期 采樣量 ① (mL) pH 硬質玻璃瓶、 聚乙烯(桶) 12h 250 電
結構健康監測是當前土木工程領域中的熱點研究課題。本書從動力學系統上考察了結構的動力學總是以及結構的健康監測問題,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當前尖端的,同時也是比較難的結構健康監測問題。全書分為7章;單自由度系統;動力學原理;多自由度系統;質量阻尼器的動力分析;健康監測和識別;多輸入多輸出系統;支持矢量機。本書可供具有振動理論基礎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同時也可作為從事結構健康監測研究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的參考書。
目前對結構健康監測和振動控制的研究基本是分別進行,缺乏對建筑結構監測與振動控制實時結合進行研究。項目研究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和實際結構監測與控制的需求,尤其是若干需解決的問題。進行:1)結構未知荷載辨識與振動控制實時結合;2)結構被動控制/隔震控制力的實時辨識;3)小型結構突發損傷診斷與主動/半主動振動控制實時結合;4)大型結構突發損傷分散診斷與分散主動/半主動振動控制實時結合等研究。提出了系列有效對結構荷載與結構損傷監測與主動/被動振動控制實時相結合的方法,而且提出的方法通過數值模擬和模型試驗進行了驗證, 能達到實時對建筑結構進行監測與有效振動控制結合的目的。“實時”地將結構監測與振動控制相結合進行研究,是本項目最顯著的特色與創新。項目研究成果對促進結構健康監測與結構振動控制的結合,以及智能結構的發展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學術創新,而且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與前景。 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雜志和學術會議文集上發表論文18篇,其中在SCI收錄的國際學術期刊論文11篇;EI收錄的國內學術期刊論文2篇;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論文5篇,超出了申報書預期發表論文15-16篇,其中在SCI收錄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5-6篇的數量。 2100433B
迄今對結構健康監測和振動控制的研究基本是分別進行,缺乏對建筑結構監測與振動控制實時結合進行研究。然而,將結構監測系統和振動控制系統分開,在實際應用這兩種系統時,不僅不經濟,更重要的是會導致結構在受到未知荷載、發生損傷時無法對結構實時有效進行振動控制。本項目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和實際結構監測與控制的需求,尤其是若干需解決的問題。研究:1)結構未知荷載辨識與振動控制實時結合;2)結構被動控制/隔震控制力的實時辨識;3)小型結構突發損傷診斷與主動/半主動振動控制實時結合;4)大型結構突發損傷分散診斷與分散主動/半主動振動控制實時結合,提出有效對結構荷載與結構損傷監測與主動/被動振動控制實時相結合的理論方法,達到實時對建筑結構進行監測與有效振動控制結合的目的。實時地將結構監測與振動控制相結合進行研究,是本項目最顯著的特色與創新,提出的方法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學術創新,且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