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靜態差分GPS測量儀 | 產????地 | 美國 |
---|---|---|---|
學科領域 | 地球科學 | 啟用日期 | 2018年12月29日 |
所屬類別 | 地球探測儀器 > 磁法儀器 |
測量地磁場磁偏角中方位角測量。 2100433B
1、GPS特性:45個并行信號通道,內置GLONASS,RTK,L2以及GSM/GPRS; 2、靜態測量性能 水平: 0.005 m 1 ppm 垂直: 0.01 m 2 ppm 3、方位角測量之差:6秒; 4、動態測量性能DGPS:30cm; 5、記錄間隔:1-30秒可調; 6、軟件要求:Promarkfield軟件和最新版Fast Survey軟件(要求靜態測量時設備能夠顯示測量時間和測試的距離范圍(km))。
1 臨時模式主要步驟參考如下:基準站設置(架設在已知點和未知點兩種情況),移動站設置,數據或測量放線。2 網絡差分模式主要步驟參考如下:移動站開機,與CORS站建立聯系,數據或測量放線。具體到放線環節...
樓主不用著急,你的儀器沒有問題,你測出來的數據也很正常,原因是你使用的GPS是導航型的,精度在10米左右,假設你測的是一個220米×220米大小的地塊,其理論面積應該是48400平方米,由于誤差的存在...
格式:pdf
大小:218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為實現高精度、非接觸檢測,基于氣動差壓原理,研制了一種高精度數顯式孔徑錐度誤差測量儀和孔中心距誤差測量儀。量儀前置差動氣動放大器做一次放大,后接差動變壓器式傳感器做二次放大,提高了量儀的放大倍率、靈敏度及測量精度。文中介紹了量儀的工作原理、結構及特點。檢測結果表明:該量儀檢測原理正確,測量精度高,結果穩定、可靠。對量儀結構進行改進,其功能可擴展到直線度、垂直度、同軸度等誤差的測量,即成為一類多功能氣動誤差測量儀。
格式:pdf
大小:218KB
頁數: 8頁
評分: 4.5
竭誠為您提供優質文檔 /雙擊可除 gps靜態測量技術總結 篇一: GPS靜態測量與數字化測圖技術總結 GPS靜態測量與數字化測圖技術總結 班級:測繪 12-2班學號: 31218082**姓名: ** 20XX 年 7月 8 日 GPS靜態數據處理技術總結 一、測區概述 雁山區位于桂林市南部 ,全境多石山和丘陵。本次實習測區主要范圍 為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與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周邊, 整個測區大 致 位 于 東 經 110°16'06”-110°18'58”, 北 緯 25°03'05 ”-25°07'35 ”之間。測區范圍內山區較多,道路復雜, 房屋眾多,植被雖然較茂密,但是平坦空地也不少,布點位置相對地 域開闊,便于進行 GPS觀測。二、技術依據 1、《GPS與數字化測圖實習指導書》 ;2、《技術設計書》; 3、《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 (cJ
例如,如果精確值為50,近似值為49.9,則絕對誤差為50-49.9=0.1,相對誤差為0.1 / 50 = 0.002,百分誤差為0.2%。 另一個例子是,在測量6mL燒杯時,讀取的值為5mL。 正確的讀數為6mL,這意味著該特定情況下的誤差百分為16.7%。
假設有一個值a以及它的近似值b,那么
絕對誤差:
如下計算
相對誤差:
如下計算
百分誤差:
如下計算
注意:百分誤差一般需要加絕對值。a表示真實值,b表示a的近似值。
差分放大電路利用電路參數的對稱性和負反饋作用,有效地穩定靜態工作點,以放大差模信號抑制共模信號為顯著特征,廣泛應用于直接耦合電路和測量電路的輸入級。但是差分放大電路結構復雜、分析繁瑣,特別是其對差模輸入和共模輸入信號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難以理解,因而一直是模擬電子技術中的難點。
如圖1所示是基本的共射放大電路。
其靜態工作點基本穩定。但是溫度變化會使得集電極電流發生微小的變化,采用直接耦合的方式會進一步放大該變化,引起靜態工作點的變化。
在輸出位置構建有一個完全一樣的鏡面電路,如圖2所示。差分放大電路對共模信號起到了很強的抑制作用,理想情況下共模輸出為零。
按輸入輸出方式分:有雙端輸入雙端輸出、雙端輸入單端輸出、單端輸入雙端輸出和單端輸入單端輸出四種類型。具體電路見圖3。單端輸出的差分放大電路在T1管的集電極連接了一個負載電阻RL然后直接接地,同時取消了T2管的接線端,具體電路如圖3(b)所示。單端輸入的差分放大電路僅僅只有一個輸入,另外一個輸入口直接接地,具體電路如圖3(b)所示。
此時電路不再對稱,靜態工作點和其他動態參數也發生了改變,同時由于差分放大電路的放大能力只和輸出形式有關,因此可將電路分成單端輸出和雙端輸出兩大類進行分析。
推導空時編碼的構造準則和在接收端進行譯碼時都需要知道較為準確的信道信息 CSI, 這晨多數情況下是可行的; 但是,在快衰落或者發射、接收天線數目較多時等少數情況下, 就可能得不到精確的信道估計,這就需要研究發射端和接收端都不需要信道衰落系數的空時編碼. 受常規的單發單收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差分調制技術的啟示, 人們試圖將差分調制方法推廣到多發射天線的情況. Hochwald 和 Marzetta 提出了酉空時編碼( Unitary Space-Time Codes) , 最優酉守時碼的設計是最小化任意兩個碼字矩陣之間的相關系數 ,但是它們的指靈敏級的編碼、譯碼復雜度,使得其更像一種理論上的最優編碼. 隨后 ,Hochwald 等人又提出了具有多項式編碼復雜度和指數級譯碼復雜度的第二種結構,這同樣在實際環境中難以使用 . 幾乎與此同時, V .Tarokh 等人提出了針對兩個發射天線的基于正交設計和空時分組編碼的真正的差分編碼方案,該方案是第一個具有簡單的編 、譯碼復雜度的差分編碼方案 ,隨后 Jafarkhan 和 Tarokh 又將該差分方案利用廣義正交化設計方法推廣到多個發射天線的情況. 其他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其他形式的算法, 但是其譯碼復雜度均要大大超過差差分檢測方案的只是天線數目和數據傳輸速率的線性關系的譯碼復雜度, 所以目前差分檢測方案應該是適合實際應用的未知信道信息的發射分集方案 . 需要指出的是 ,這種差分空時編碼的性能也要比空時分組編碼的相干檢測性能要有3dB的損失, 這也算是對無需信道估計所付出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