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植體建立
取材: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取材前先在無菌室內培養2-3天,不澆水,以減少植株所帶雜菌。
消毒:取金線蘭幼嫩莖段,去葉,自來水沖洗干凈,用75%的酒精滅菌5秒,再用0.1%升汞滅菌10分鐘,無菌水沖洗5-6次。
接種:將消毒好的材料在超凈工作臺上切成帶2-3個腋芽的莖段,接在誘導培養基上。誘導培養基為1/2MS 6-BA6毫克/升 NAA0.6毫克/升 蔗糖2% 瓊脂0.8%,pH5.4,培養室溫度26±1℃。
繼代培養
外植體接種后20天開始萌動,繼續培養30天,腋芽增殖為叢生芽。以后每35-40天轉接一次,增殖系數可達3.0以上。增殖用培養基為1/2MS 6-BA5毫克/升 NAA0.5毫克/升 蔗糖2% 瓊脂0.8%。
壯苗培養
經過多次繼代的芽苗較細小,須經過壯苗培養。壯苗用的培養基為MS大量元素減半的基本培養基,不加任何激素,培養30-40天,苗高23厘米時便可轉入促根培養。
促根培養
在繼代培養過程中有部分的苗會生根但大部分的苗須經過促根培養誘導生根。促根培養基用1/2MS NAA2毫克/升 IBA1毫克/升 蔗糖2% 瓊脂0.8% 活性炭0.3%,培養40天左右長出1-2條肉質根。
移栽育苗
將促根后的苗連同培養瓶搬到陰涼通風處,經過10-15天的適應性煉苗,便可洗苗移栽。
分布于中國、日本、泰國、老撾、越南、印度(阿薩姆至西姆拉)、不丹至尼泊爾、孟加拉國。在中國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東南部(墨脫)。
金線蘭是一種土生蘭,生長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溝谷陰濕處。喜肥沃潮濕的腐殖土壤,空氣清新、蔭蔽的森林生態環境中能形成成片的較為單純的群落;也能在山坡半蔭蔽狀態下的林窗、林緣生長,在此類環境條件下,往往個體稀疏呈散生狀態;偶見于林下水漬地單生的個體與苔蘚伴生。
保亭金線蘭(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 var. baotingensis K. Y. Lang):該變種與原變種之區別在于唇瓣爪部兩側邊緣僅各具3條長2.5-3毫米的絲狀細裂條;花期4月。該變種花序具2-12朵花。分布于中國海南(保亭太平崗)。生長于海拔約320米的林中石上覆土中。
金線蘭植株高8-18厘米。根狀莖匍匐,伸長,肉質,具節,節上生根。莖直立,肉質,圓柱形,具(2-)3-4枚葉。葉片卵圓形或卵形,長1.3-3.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紅色帶有絹絲光澤的美麗網脈,背面淡紫紅色,先端近急尖或稍鈍,基部近截形或圓形,驟狹成柄;葉柄長4-10毫米,基部擴大成抱莖的鞘。
總狀花序具2-6朵花,長3-5厘米;花序軸淡紅色,和花序梗均被柔毛,花序梗具2-3枚鞘苞片;花苞片淡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9毫米,寬3-5毫米,先端長漸尖,長約為子房長的2/3;子房長圓柱形,不扭轉,被柔毛,連花梗長1-1.3厘米;花白色或淡紅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狀,長約6毫米,寬2.5-3毫米,先端漸尖,與花瓣粘合呈兜狀;側萼片張開,偏斜的近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毫米,寬2.5-3毫米,先端稍尖。花瓣質地薄,近鐮刀狀,與中萼片等長;唇瓣長約12毫米,呈Y字形,基部具圓錐狀距,前部擴大并2裂,其裂片近長圓形或近楔狀長圓形,長約6毫米,寬1.5-2毫米,全緣,先端鈍,中部收狹成長4-5的爪,其兩側各具6-8條長約4-6毫米的流蘇狀細裂條,距長5-6毫米,上舉指向唇瓣,末端2淺裂,內側在靠近距口處具2枚肉質的胼胝體;蕊柱短,長約2.5毫米,前面兩側各具1枚寬、片狀的附屬物;花藥卵形,長4毫米;蕊喙直立,叉狀2裂;柱頭2個,離生,位于蕊喙基部兩側。花期(8-)9-11(-12)月。
金線蘭要求1月份平均氣溫≤10℃,7月份平均氣溫≤25℃,空氣相對濕度≥70%,常風,透光度為30%左右的生長環境。人工栽培時應選擇海拔較高的林內溪溝邊陰涼處或人工蔭棚。栽培基質以森林腐殖土摻10%細沙和5%椰糠較好,pH4.5-6.5。苗床每100平方米噴施多菌靈10克,與培養土充分混合后均勻撒施,粑平后用2%高錳酸鉀溶液噴淋消毒。
金線蘭栽培方式主要包括設施栽培、仿野生林下栽培等模式。在天然林下自然環境中人工馴化栽培,成為農村發展林下經濟重要的經營項目之一,在中國福建、浙江、臺灣等地種植范圍最為廣泛。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的金線蘭經數年生長,其成品質量接近野生狀態,減少了對野生資源的破壞。
中國民間歷來將金線蘭視作珍稀的青草藥,尤喜作藥膳。金線蘭全草入藥,性平、味甘,清熱涼血、祛風利濕,主治腰膝痹痛、腎炎、支氣管炎等炎癥,糖尿病、吐血、血尿和小兒驚風等癥。在中國民間,普遍認為金線蘭對現代“三高”病癥,即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癥有防治的功能,常將其作防病、治病、調理人體功能的藥膳。金線蘭藥膳帶有淡淡的清香和草藥別具一格的特殊風味,具有較強的適口性。在某些大量栽培的生產基地,金線蘭已成為蜜源植物。其花蜜色淺、味芳,是藥食兩用的保健佳品。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金線蘭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只能生長在深山老林中;又因原始森林面積的縮小,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人為的過量采挖,其適生環境遭受擠壓,野生資源銳減,應加強野生資源的保護。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9.0MB
頁數: 12頁
評分: 4.6
高空壓條繁殖方法 高空壓條壓條繁殖, 相對扦插繁殖的優點 在于: 1、可以直接繁殖更粗的枝條 ;2、保 險系數高,即使沒有成功發根,枝條也不會 死掉。 5月 21日高壓, 6月 4日 已經發現 一條根生出來了, 里面還有沒有其它的根還 不得知。 一、選取你相中的枝條,可以是需要修 剪掉的多余部分, 也可以是你喜歡的適合做 盆景的曲折枝條; 二、在枝條下用鋒利小刀環狀刻皮,然 后環剝掉樹皮,寬度在 1-2 厘米; 三、用飲料瓶做成漏斗狀,中間剪開, 套在環剝處,用金屬線捆好; 四、飲料瓶里面放好沙子苔蘚或或培養 土等保水植料,外面用塑料布纏好,盡量做 到不漏水、不露土; 五、澆水,再用塑料布團成團,把漏斗 頂部露出的植料給塞上,以防止蒸發過快 (如果是像筷子一樣直來直去的枝條,就簡 單多了,塑料布兩頭一扎就可以 )! 以后隔幾天補點水,保持濕度,耐心等吧。 成了,把需要的枝條鋸
香港金線蘭形態特征
香港金線蘭植株高10-20厘米。根狀莖匍匐,伸長。莖肉質,圓柱形,具4-5枚葉。葉片卵形,長1.5-5厘米,寬1-3厘米,最上面的1枚葉最小,肉質,上面呈鵝絨狀暗綠色,具金紅色帶絲絨光澤的美麗網脈,背面暗紫色,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或鈍,驟狹成柄;葉柄長1-2.5厘米,基部擴大成鞘抱莖。
總狀花序具4-5朵花,長約5.5厘米,花序軸粗1.6-3毫米,被柔毛,花莖被柔毛及一些頭狀、腺狀毛,具2枚鞘狀苞片;花苞片披針形,近舟狀,長7-9毫米,先端漸尖,長不及子房長的1/2;子房圓柱形,不扭轉,被頭狀和腺狀柔毛,連花梗長13-16毫米,頂部稍弓曲;花白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腺狀柔毛,灰綠帶粉紅色,具1脈,中萼片卵形,長6-7毫米,凹陷,基部向后凸出,先端向后反曲;側萼片偏斜的卵形,長6-7毫米,寬4-5毫米。
花瓣白色,偏斜的鐮狀,長6-7毫米,寬2.5毫米,具1脈,極不等側,內側寬0.5毫米,外側寬2毫米,與中萼片粘合呈兜狀;唇瓣白色,長約15毫米,基部具圓錐狀的距,前部擴大成Y字形并2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長5毫米,基部寬2毫米,先端稍鈍,外側邊緣波狀,其基部具1枚小尖齒,中部收狹成長5-6毫米、兩側邊緣各具5-6條長約4毫米的流蘇狀細條的爪;距上舉指向唇瓣,末端2淺裂,其內側在近中部處具2枚胼胝體。花期2月。
產中國香港。生于林中陰濕處。模式標本采自香港(新界)。
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于。分株后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云草或細石子,最后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蘭花種子極細,種子內僅有一個發育不完全的胚,發芽力很低,加之種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規方法播種不能萌發,故需要用蘭菌或人工培養基來供給養分,才能萌發。播種最好選用尚未開裂的果實,表面用75%的酒精滅菌后,取出種子,用10%次氯酸鈉浸泡5-10分鐘,取出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養基的培養瓶內,然后置暗培養室中,溫度保持25C左右,萌動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莖。從播種到移植,需時半年到一年。組織培養已獲成功,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以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