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比對點(81)、下比對點(82)、以及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同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匹配的上檢測塞頭(1)、同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匹配的下檢測塞頭(2)、活動支撐座(3)和軸承支撐座(7),所述上檢測塞頭(1)的下端連接有連接桿(5),所述連接桿(5)的下端同所述活動支撐座(3)連接在一起,所述下檢測塞頭(2)套設在所述連接桿(5)上,所述連接桿(5)的下端穿設有檢測桿(6),所述連接桿(5)設有避讓孔(52),所述檢測桿(6)的上端通過連接銷(21)同所述下檢測塞頭(2)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銷(21)穿過所述避讓孔(52),所述下檢測塞頭(2)通過第一回位彈簧(22)支撐于所述活動支撐座(3),所述活動支撐座(3)通過第二回位彈簧(33)支撐于所述軸承支撐座(7);所述兩驅差速器套設在上檢測塞頭上且兩驅差速器內花鍵同上檢測塞頭之間產生卡滯時、兩驅差速器同下檢測塞頭的上端面之間存在間隙;所述兩驅差速器套設在上檢測塞頭上且上檢測塞頭能夠穿過兩驅差速器內花鍵時、兩驅差速器支撐在下檢測塞頭的上端面上且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所述檢測桿對齊;所述四驅差速器套設在下檢測塞頭上且四驅差速器內花鍵同下檢測塞頭之間產生卡滯時、僅上比對點同所述檢測桿對齊;所述四驅差速器套設在下檢測塞頭上且下檢測塞頭能夠穿過四驅差速器內花鍵時、四驅差速器支撐在活動支撐座上且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所述檢測桿錯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支撐座(7)包括滑套(71)、連接在滑套上端的上端板(72)和連接在滑套下端的下端板(73),所述上端板的上端面構成軸承支撐面(75),所述上端板和滑套之間形成止脫臺階(76),所述活動支撐座(3)的下端滑動連接在所述滑套(71)內,所述第二回位彈簧(33)的下端支撐在所述下端板上、上端同所述活動支撐座連接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比對點(81)和下比對點(82)都位于所述下端板(73)的下方,所述下端板(73)設有檢測桿過孔(78)。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支撐座(3)的周面設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環形省力槽(34)。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支撐座(3)設有臺階孔(31),所述連接桿(5)穿過所述臺階孔(31),所述連接桿(5)和臺階孔(31)的孔壁之間形成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2)。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彈簧(22)的下端位于所述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2)內、上端同所述下檢測塞頭(2)的下端連接在一起。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5)設有卡接臺階(53),所述卡接臺階(53)同所述臺階孔(31)的底面抵接在一起,所述連接桿(5)的下端設有外螺紋段(54),所述外螺紋段(54)上連接有鎖緊螺母(55),所述鎖緊螺母(55)同所述活動支撐座的下端面抵接在一起。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5)設有檢測桿安裝通孔(51),所述連接銷(21)插接在所述下檢測塞頭(2)和檢測桿(6)中,所述檢測桿(6)的上端面設有貫通至所述連接銷的螺紋孔(61),所述螺紋孔(61)中螺紋連接有抵緊在所述連接銷上的頂絲(62)。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檢測塞頭(1)設頭同所述螺紋孔對齊的作業孔(11)。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裝置、驅動差速器外殼下移的壓機和壓機起動開關,所述上比對點處安裝有上檢測開關(83),所述下比對點處安裝有下檢測開關(84),所述控制裝置用于當上檢測開關和下檢測開關二者僅上檢測開關檢測到檢測桿時,使得壓機起動開關不能夠起動所述壓機。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涉及汽車差速器生產用工裝,尤其涉及一種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
圖1為《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裝配兩驅差速器時的示意圖。
圖3為《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裝配四驅差速器時的示意圖。
圖中:上檢測塞頭1、作業孔11、臺階孔12、第一連接螺栓13、下檢測塞頭2、連接銷21、第一回位彈簧22、活動支撐座3、臺階孔31、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2、第二回位彈簧33、省力槽34、兩驅差速器4、差速器軸承41、兩驅差速器半軸孔42、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連接桿5、檢測桿安裝通孔51、避讓孔52、卡接臺階53、外螺紋段54、鎖緊螺母55、檢測桿6、螺紋孔61、頂絲62、軸承支撐座7、滑套71、上端板72、下端板73、上連接螺栓74、軸承支撐面75、止脫臺階76、下連接螺栓77、檢測桿過孔78、開關安裝桿8、上比對點81、下比對點82、上檢測開關83、下檢測開關84、第二連接螺絲85、四驅差速器9、四驅差速器半軸孔92、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
|
|
|
你好,差速器一般是不能修理的,里面一般就是齒輪磨損嚴重的,如果只是邊上的兩個軸承響可以單獨更換的,齒輪磨損只能更換總成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汽車有問題,問汽車大師。4S店專業技師,10分鐘解決...
問的問題 是錯誤的 差速器都是有的,,,,應該是有沒有差速鎖的價格差別。。價格我不知道 抱歉
?托森式差速器(Torsen)又叫Torsen自鎖差速器,它是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的核心技術。Torsen這個名字的由來取Torque-sensing?Traction——感覺扭矩牽引,連品牌名...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旨在提供一種能夠在軸承裝配到差速器外殼上之前檢測出差速器花鍵是否存在滯阻不良的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解決了2014年11月之前的差速器裝配工裝不能夠檢測出差速器的滯阻不良和不通用的問題。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包括上比對點、下比對點、以及從上向下依次設置的同兩驅差速器內花鍵匹配的上檢測塞頭、同四驅差速器內花鍵匹配的下檢測塞頭、活動支撐座和軸承支撐座,所述上檢測塞頭的下端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下端同所述活動支撐座連接在一起,所述下檢測塞頭套設在所述連接桿上,所述連接桿的下端穿設有檢測桿,所述連接桿設有避讓孔,所述檢測桿的上端通過連接銷同所述下檢測塞頭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銷穿過所述避讓孔,所述下檢測塞頭通過第一回位彈簧支撐于所述活動支撐座,所述活動支撐座通過第二回位彈簧支撐于所述軸承支撐座;所述兩驅差速器套設在上檢測塞頭上且兩驅差速器內花鍵同上檢測塞頭之間產生卡滯時、兩驅差速器同下檢測塞頭的上端面之間存在間隙;所述兩驅差速器套設在上檢測塞頭上且上檢測塞頭能夠穿過兩驅差速器內花鍵時、兩驅差速器支撐在下檢測塞頭的上端面上且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所述檢測桿對齊;所述四驅差速器套設在下檢測塞頭上且四驅差速器內花鍵同下檢測塞頭之間產生卡滯時、僅上比對點同所述檢測桿對齊;所述四驅差速器套設在下檢測塞頭上且下檢測塞頭能夠穿過四驅差速器內花鍵時、四驅差速器支撐在活動支撐座上且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所述檢測桿錯開。裝配過程中,首選將差速器軸承套設于連接桿并擱置在活動支撐座上,不需要區分差速器為四驅還是兩驅的,直接以差速器外殼中的半軸孔朝向的方式套設到上檢測塞頭上,當為兩驅差速器時,如果存在滯阻不良,則上檢測塞頭穿入花鍵的過程中會產生滯阻現象而不能夠穿入、不能夠穿入則差速器的下端得不到支撐而無法放置平穩,作業人員根據不能夠放置平穩而獲知不良、從而不去起到壓機進行壓裝作業;如果不存在滯阻不良,則花鍵不會阻礙上檢測塞頭的穿入,使得差速器外殼能夠下移到支撐在下檢測塞頭的上端面上,此時在差速器自重的作用下,下檢測塞頭下移并擠壓第一回位彈簧到第一回位彈簧產生的彈力能夠支撐住差速器外殼,下檢測塞頭驅動檢測桿一起下移,當停止下移時則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檢測桿對齊,檢測者發現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同檢測桿對齊時則去起動壓機,壓機驅動差速器外殼下移,差速器外殼驅動活動支撐座下移,使得差速器外殼穿設到差速器軸承中而實現同軸承的裝配;當為四驅差速器時,由于上檢測塞頭小于四驅差速器的內花鍵處的孔徑,故不會阻礙外殼的下移,當下移到四驅差速器的內花鍵同下檢測塞頭接觸時,如果存在滯阻不良,則外殼會驅動下檢測塞頭下移而自到外殼支撐在活動支撐座上方停止下移,此時僅上比對點同檢測桿對齊,檢測者發現僅上比對點檢測到檢測桿,則表示有滯阻不良,不去起到壓機進行壓裝作業;如果不存在滯阻不良,則花鍵不會阻礙下檢測塞頭的穿入,使得差速器外殼能夠下移到支撐在活動支撐座上,此時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不同檢測桿對齊,檢測者發現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不同檢測桿對齊則去起動壓機,壓機驅動差速器外殼下移,差速器外殼驅動活動支撐座下移,使得差速器外殼穿設到差速器軸承中而實現同軸承的裝配。
作為優選,所述軸承支撐座包括滑套、連接在滑套上端的上端板和連接在滑套下端的下端板,所述上端板的上端面構成軸承支撐面,所述上端板和滑套之間形成止脫臺階,所述活動支撐座的下端滑動連接在所述滑套內,所述第二回位彈簧的下端支撐在所述下端板上、上端同所述活動支撐座連接在一起?;顒又巫禃r的平穩性好。
作為優選,所述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位于所述下端板的下方,所述下端板設有檢測桿過孔。觀察時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活動支撐座的周面設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環形省力槽。使得活動支撐座能夠可靠地被第一回位彈簧回位。
作為優選,所述活動支撐座設有臺階孔,所述連接桿穿過所述臺階孔,所述連接桿和臺階孔的孔壁之間形成下檢測塞頭避位腔。臺階孔能夠起到防止下壓外殼的過程中外殼產生偏移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回位彈簧的下端位于所述下檢測塞頭避位腔內、上端同所述下檢測塞頭的下端連接在一起。結構緊湊性好。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桿設有卡接臺階,所述卡接臺階同所述臺階孔的底面抵接在一起,所述連接桿的下端設有外螺紋段,所述外螺紋段上連接有鎖緊螺母,所述鎖緊螺母同所述活動支撐座的下端面抵接在一起。拆卸組裝時的方便性好,提高了維護時的方便性。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桿設有檢測桿安裝通孔,所述連接銷插接在所述下檢測塞頭和檢測桿中,所述檢測桿的上端面設有貫通至所述連接銷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中螺紋連接有抵緊在所述連接銷上的頂絲。裝配拆卸時的方便性好。
作為優選,所述上檢測塞頭設頭同所述螺紋孔對齊的作業孔。能夠方便地拆卸組裝檢測桿。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還包括控制裝置、驅動差速器外殼下移的壓機和壓機起動開關,所述上比對點處安裝有上檢測開關,所述下比對點處安裝有下檢測開關,所述控制裝置用于當上檢測開關和下檢測開關二者僅上檢測開關檢測到檢測桿時,使得壓機起動開關不能夠起動所述壓機。能夠自動判斷是否有滯阻不良,且有滯阻不良時則不能夠起到壓機,能夠避免人為失誤而導致的在不良品外殼上裝配上軸承。檢測開關可以為機械開關,傳感器等。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具有下述優點:能夠方便地在裝配上軸承前獲知花鍵是否有滯阻不良,從而能夠有效避免在不良的外殼上裝配上軸承;能夠同時實現對兩驅差速器和四驅差速器的裝配和檢測。
差速器是一種能使旋轉運動自一根軸傳至兩根軸,并使后者相互間能以不同轉速旋轉的差動機構。汽車差速器是驅動橋的主件,它的作用就是在向兩邊半軸傳遞動力的同時,允許兩邊半軸以不同的轉速旋轉,滿足兩邊車輪盡可能以純滾動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駛,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在中國專利申請號2011800533570、公開日為2013年8月21日、名稱為“電氣觸發的鎖止式差速器”的專利文件中即公開了一2014年11月之前結構的汽車差速器,汽車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殼體和位于差速器殼體內的兩個半軸齒輪(為花鍵齒輪),所述差速器殼體的兩端各設有一個半軸安裝孔。使用時,將差速器殼體安裝在變速器箱內,變速器箱的兩端設有支撐孔,差速器殼體的兩端各通過一個差速器軸承轉動連接在所述變速器箱兩端的支撐孔內,汽車的左右半軸同時穿過軸孔和半軸安裝孔而伸入差速器殼體內后一一對應地同兩個半軸齒輪連接在一起,通過半軸齒輪驅動而進行轉動。汽車差速器有兩驅差速器和四驅差速器兩種結構形式。四驅差速器和兩驅差速器的花鍵的大小是不同的而軸承是通用的,四驅差速器的花鍵大于兩驅差速器的花鍵。差速器生產過程中差速器軸承是通過工裝壓裝到差速器外殼上的。
在中國專利號為2010205106122、公開日為2011年5月25日、名稱為“差速器錐軸承壓裝裝置”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2014年11月之前差速器軸承裝配用工裝。
2014年11月之前的差速器軸承裝配工裝存在以下不足:不能夠檢測出差速器花鍵上方存在尺寸不良或毛刺現象(以下將該不良現象稱為滯阻不良),如果有以上不良則半軸不能夠穿設到差速器外殼中,此時則需要將軸承從外殼中取下、將外殼進行返修或者報廢;一種裝配工裝只能適應一種差速器的裝配,更換差速器時必須更換壓裝底座才能將軸承裝配打到差速器外殼上,因此不具有通用性。
《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包括從上向下依次設置上檢測塞頭1、下檢測塞頭2、活動支撐座3、軸承支撐座7和開關安裝桿8。
上檢測塞頭1的下端連接有連接桿5。上檢測塞頭1設有一個作業孔11和兩個臺階孔12。上檢測塞頭1通過兩個一一對應地穿過兩個臺階孔12后螺紋連接在連接桿5的上端面上的第一連接螺栓13同連接桿5連接在一起。
連接桿5設有檢測桿安裝通孔51、避讓孔52、卡接臺階53和外螺紋段54。檢測桿安裝通孔51沿上下方向延伸。檢測桿安裝通孔51內穿設有檢測桿6。避讓孔52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條形孔。
下檢測塞頭2的外徑比上檢測頭1的外徑大。下檢測塞頭2套設在連接桿5的上端。檢測桿6通過同時可拔插地穿設在下檢測塞頭2和連接桿5中的連接銷21同下檢測塞頭2固接在一起。檢測桿6的上端面設有貫通至連接銷21的螺紋孔61。螺紋孔61同作業孔11對齊。螺紋孔61中螺紋連接有頂絲62。連接銷21通過頂絲62抵緊在檢測桿6中,當松開頂絲62時,連接銷可以沿下檢測塞頭2的徑向向外的方向從下檢測塞頭2中拔出。
活動支撐座3套設在連接桿5上?;顒又巫?的上端面設有臺階孔31。連接桿5穿過臺階孔31。連接桿5和臺階孔31的孔壁之間形成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2。連接桿5還套設有第一回位彈簧22。第一回位彈簧22的下端位于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1內且同臺階孔31的臺階面抵接在一起、上端同下檢測塞頭2的下端抵接在一起而實現對下檢測塞頭2的支撐。卡接臺階53同臺階孔31的底面即臺階面抵接在一起。外螺紋段54位于連接桿5的下端且伸出活動支撐座3的下端面。外螺紋段54上連接有鎖緊螺母55。連接桿5通過鎖緊螺母55配合卡接臺階53夾持在活動支撐座3的下端而同活動支撐座3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
軸承支撐座7包括滑套71、上端板72和下端板73。上端板72為法蘭結構。上端板72通過上連接螺栓74連接在滑套71的上端。上端板72的上端面構成軸承支撐面75。上端板72和滑套71之間形成止脫臺階76。下端板73為法蘭結構。下端板73通過下連接螺栓77連接在滑套71的下端。下端板73設有檢測桿過孔78。檢測桿6的下端經檢測桿過孔78輸出到軸承支撐座7的下方?;顒又巫?的下端滑動連接在滑套71內?;?1內設有第二回位彈簧33。第二回位彈簧33的下端支撐在下端板73上、上端同活動支撐座3抵接在一起而實現對活動支撐座3的支撐?;顒又巫?同滑套配合的部分的周面上設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環形省力槽34。止脫臺階76起到防止活動支撐座3被第二回位彈簧33彈出的作用。
開關安裝桿8通過第二連接螺絲85連接于下端板73的下方。開關安裝桿8上設有上比對點81和下比對點82。上比對點81處安裝有上檢測開關83。上檢測開關83為感應開關。下比對點82處安裝有下檢測開關84。下檢測開關84為感應開關。
該實施例中還包括控制裝置、壓機和壓機起動開關??刂蒲b置、壓機和壓機起到開關都為2014年11月之前的,圖中沒有畫出。該實用新型例中只是在2014年11月之前的控制裝置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控制模塊,控制模塊的具體工作過程見后續說明。
如圖1所示,初始狀態時,檢測桿6的下端是位于上比對點81的上方的即同上比對點81和下比對點82都錯開的,此時上檢測開關83和下檢測開關84都檢測不到檢測桿。
參見圖2,使用時,將差速器軸承41擱置在軸承支撐座7上的軸承支撐面上且套設在活動支撐座3上。使兩驅差速器4以兩驅差速器半軸孔42朝下的方式套設到上檢測塞頭1上,上檢測塞頭1是同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匹配的。如果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存在滯阻不良,則上檢測塞頭1經過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時會產生滯阻現象而不能下移到兩驅差速器4抵接到下檢測塞頭2的上端面上、也即兩驅差速器4同下檢測塞頭2的上端面之間存在間隙,故兩驅差速器4不能夠固定住而會產生傾斜,作業者發現差速器傾斜時則表示該差速器為兩驅差速器且存在滯阻不良,因此不去起到壓機,而是將該差速器移走。如果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不存在滯阻不良,則上檢測塞頭1能夠穿過兩驅差速器內花鍵43,此時兩驅差速器4的自重驅動下檢測塞頭2下移到下檢測塞頭避位腔32內且第一回位彈簧22受到擠壓(兩驅差速器4的自重驅動第二回位彈簧33收縮的量是微小而可以忽略不計的),檢測桿6隨著下檢測塞頭2一起下移,當達到平衡而停止下降時,檢測桿6位于同上比對點和下比對點都對齊的地方、使得上檢測開關83和下檢測開關84都能夠檢測到檢測桿,作業人員觀察到差速器平穩后即可合上壓機啟動開關,此時控制裝置獲知非僅上檢測開關83檢測到檢測桿6,控制壓機驅動對應的下壓機構下壓,下壓機構下推兩驅差速器4,兩驅差速器4和活動支撐座3等部件都下降而使得兩驅差速器4和差速器軸承41裝配到一起。壓機上升后,在第二回位彈簧33的作用下,活動支撐座3、連接桿5和第一檢測塞頭1復位;在第一回位彈簧22的作用下第二檢測塞頭2和檢測桿6復位。
參見圖3,使四驅差速器9以四驅差速器半軸孔92朝下的方式套設到上檢測塞頭1上,上檢測塞頭1能夠伸入到四驅差速器半軸孔92中而不阻礙四驅差速器9的下降,由于下檢測塞頭2是同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匹配的。如果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存在滯阻不良,則下檢測塞頭2經過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時會產生滯阻現象而不能通過,使得四驅差速器9驅動下檢測塞頭2下移到四驅差速器9抵接到活動支撐座3的上端面上即停止下移,此時四驅差速器9被平穩支撐的同時,檢測桿6也下降到了能夠被上檢測開關83檢測得到而不能夠被下檢測開關84檢測到的位置,此時如果作業人員去合上壓機起到開關,則由于控制裝置獲知了僅上檢測開關檢測到檢測桿,所以壓機還是不能夠驅動。如果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不存在滯阻不良,則下檢測塞頭2能夠穿過四驅差速器內花鍵93,此時四驅差速器9能夠在不下壓下檢測塞頭2的情況下下降到擱置在活動支撐座3上,兩個檢測開關都沒有檢測到檢測桿,此時作業人員驅動壓機時,則控制裝置能夠使壓機起到而驅動對應的下壓機構下壓,下壓機構下推四驅差速器9,四驅差速器9和活動支撐座3等部件都下降而使得四驅差速器9和差速器軸承41裝配到一起。壓機上升后,在第二回位彈簧33的作用下,活動支撐座3、連接桿5和第一檢測塞頭1復位;在第一回位彈簧22的作用下第二檢測塞頭2和檢測桿6復位。
因此《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使用時無需使用者去判斷被裝配的差速器為四驅差速器還是兩驅差速器,直接將差速器套設到《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上進行裝配即可。也且也無需去觀察檢測桿的位置來判斷是否能夠啟動壓機而對軸進行裝配,只有觀察到差速器能夠平穩地放大《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上即可去驅動壓機啟動開關,如果差速器為不良品,則在控制裝置的作用下,壓機不會下壓而將差速器軸承和差速器外殼裝配到一起,使用時十分方便。
2018年12月20日,《兩驅差速器四驅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軸承壓裝底座》獲得第二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格式:pdf
大小:453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針對重型車軸間差速器承推墊圈的應力分析問題,計算了行星輪系嚙合傳動所產生的軸向力。在此基礎上,將其簡化為一個軸對稱接觸問題,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對其進行了有限元建模和計算,得到承推墊圈所受應力;將理論計算與有限元計算得到的應力結果進行對比,驗證了有限元結果的正確性。
格式:pdf
大?。?span id="ve1a4p8" class="single-tag-height">453KB
頁數: 4頁
評分: 4.6
設計了電液式主動限滑差速器及其控制系統,根據ZL50裝載機四輪驅動系統的特點推導了驅動過程的動力學模型。以增量式PID為控制算法,建立了前后差速器獨立控制的整機仿真系統。在非對稱路面上的仿真結果表明:電液式主動限滑差速器能夠有效限制車輪打滑,提高整機的驅動性能。
由中央差速器、差速限制機構和電子控制系統組成。中央差速器一方面把變速器輸出的動力均勻分配到前、后輪驅動軸上,同時在車輪轉動時將前輪驅動軸和后輪驅動軸的轉速差加以吸收。差速限制機構用于當前后車輪間發生轉速差時,控制前、后輪的轉矩分配。
托森差速器結構
托森差速器又稱蝸輪-蝸桿式差速器,轉矩敏感式差速器(torque-sensing differential),根據在汽車中應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中央差速器和輪間差速器兩種。
托森中央差速器(軸間差速器)的結構如圖1所示,由差速器殼、蝸輪軸(6個)、前軸蝸桿、后軸蝸桿、和直齒圓柱齒輪(12個)、蝸輪(6個)等組成。
空心軸和差速器外殼通過花鍵相連而一同轉動。每個蝸輪軸上的中間有一個蝸輪和兩個尺寸相同的直齒圓柱齒輪。蝸輪和直齒圓柱齒輪通過蝸輪軸安裝在差速器外殼上。其中三個蝸輪與前軸蝸桿嚙合,另外三個蝸輪與后軸的蝸桿相嚙合。與前、后軸蝸桿相嚙合的蝸輪8彼此通過直齒圓柱齒輪相嚙合,前軸蝸桿和驅動前橋的差速器前齒輪軸為一體,后軸蝸桿和驅動后橋的差速器后齒輪軸為一體。
托森輪間差速器的結構如圖2所示,托森輪間差速器與托森中央差速器的區別僅在于前者的輸入轉矩是經主減速器從動齒輪直接傳給差速器殼體,而不需要托森軸間差速器所具有的空心驅動軸,除此以外,其它結構完全相同。
每個蝸輪-齒輪軸的中間有一個蝸輪,其兩側各有1個尺寸完全相同的直齒圓柱齒輪,而蝸輪-齒輪軸則安裝在差速器殼體上。左半軸蝸桿與左邊3個蝸輪相嚙合,右邊3個蝸輪與右半軸蝸桿相嚙合,而與左、右半軸蝸桿相嚙合的成對的蝸輪彼此之間則通過其兩側相互嚙合的圓柱齒輪發生聯系。左半軸蝸桿與左半軸為一體,右半軸蝸桿與右半軸為一體。差速器殼與主減速器從動齒輪盤相聯,是差速器的動力輸入元件。差速器殼又帶動蝸輪-齒輪軸及蝸輪繞半軸蝸桿轉動,實現動力從差速器殼體到蝸桿軸進而到車輪的傳遞。
中央限滑差速器來用來分配前后軸扭矩的裝置。通常應用在四驅車上。
汽車轉向時,前輪轉彎半徑比同側的后輪要大,因此前輪的轉速要比后輪快,以至四個車輪走的路線完全不一樣,所以四驅車則需要中央限滑差速器來分配前后軸扭矩。
中央限滑差速器的分類
中央限滑差速器的種類有:
多片離合器式差速器
托森差速器
粘性聯軸節式差速器
多片離合器式差速器
多片離合器式差速器依靠濕式多片離合器產生差動轉矩。這種系統多用作適時四驅系統的中央差速器使用。其內部有兩組摩擦盤,一組為主動盤,一組為從動盤。主動盤與前軸連接,從動盤與后軸連接。兩組盤片被浸泡在專用油中,二者的結合和分離依靠電子系統控制。
在直線行駛時,前后軸的轉速相同,主動盤與從動盤之間沒有轉速差,此時盤片分離,車輛基本處于前驅或后驅狀態,可達到節省燃油的目的。在轉彎過程中,前后軸出現轉速差,主、從動盤片之間也產生轉速差。但由于轉速差沒有達到電子系統預設的要求,因而兩組盤片依然處于分離狀態,此時車輛轉向不受影響。
當前后軸的轉速差超過一定限度,例如前輪開始打滑,電控系統會控制液壓機構將多片離合器壓緊,此時主動盤與從動盤開始發生接觸,類似離合器的結合,扭矩從主動盤傳遞到從動盤上從而實現四驅。
多片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接通條件和扭矩分配比例由電子系統控制,反應速度快,部分車型還具備手動控制的"LOCK"功能,即主、從動盤片可保持全時結合狀態,功能接近專業越野車的四驅鎖止狀態。但摩擦片最多只能傳遞50%的扭矩給后輪,并且高強度的使用會時摩擦片過熱而失效。
優點:反映速度很快,可瞬間結合;多數車型都是電控結合,無需手動控制;
缺點:最多只能將50%的動力傳遞給后輪,高負荷工作時容易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