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巖層空隙網絡體系
第一節 小斷層發育特征
第二節 裂隙的成因及其發育規律
第三節 巖溶成因及影響因素
第四節 薄層灰巖含水層巖溶裂隙發育基本特征
第二章 注漿材料
第一節 對注漿材料的一般要求
第二節 注漿材料的基本性能及測試方法
第三節 水泥及水泥漿
第四節 黏土及黏土漿
第五節 粉煤灰
第三章 漿液在巖層空隙中的運移、充填機理
第一節 巖層中空隙的形態
第二節 漿液在巖層空隙中的充填方式及充填法則
第三節 漿液在空隙中的充填形態
第四章 漿液沿程阻力及在巖層空隙中的擴散
第一節 漿液流動的兩種形態及判別標準
第二節 漿液沿程水頭損失
第三節 漿液在單一直裂隙中的擴散距離
第四節 漿液在發育均勻裂隙含水層中擴散半徑的預計
第五章 造漿、注漿系統及注漿工藝
第一節 制漿、注漿系統
第二節 井下接力注漿站
第三節 制漿、注漿工藝流程
第四節 注漿方法及注漿程序
第五節 注漿參數
第六節 注漿過程中常發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第六章 探查注漿孔的布設及施工工藝
第一節 探查注漿孔的布設依據
第二節 鉆場布設
第三節 探查注漿孔布設
第四節 探查注漿孔結構
第五節 探查注漿孔的施工工藝
第七章 工程可靠性檢查與評價
第一節 需要布設檢查注漿孔的地段
第二節 工程可靠性評價
參考文獻 2100433B
于樹春編著的《煤層底板含水層大面積注漿改造技術》在較系統地闡述了含水層大面積注漿改造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含水層大面積注漿改造技術,重點介紹了注漿孔的布設及施工工藝、注漿工藝、工程可靠性檢查與評價。書中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例如:把主要巖溶裂隙的發育方向作為注漿孔布設的主要依據,用“投影剖面線法”布設注...顯示全部信息。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前言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互換性概述第二節 加工誤差和公差第三節 極限與配合標準第四節 技術測量概念第五節 本課程的性質、任務與基本要求思考題與習題第二章 光滑孔、軸尺寸的公差與配合第一節 公差與配合的...
格式:pdf
大小:442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焦作礦區是全國著名的大水礦區,歷史上曾發生多次突水事故。本文根據焦作礦區水文地質條件極其復雜,突水頻繁、水害威脅嚴重這一實際情況,詳細介紹了焦作礦區煤層底板含水層注漿改造技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點闡述了煤層底板含水層注漿改造技術的內容及應用效果,總結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安全效益。
格式:pdf
大小:442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肥城煤田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煤層開采受徐灰水、奧灰水威脅嚴重,注漿封堵徐灰巖溶裂隙,增加煤層周邊巖層的有效隔水層厚度,隔絕徐灰水與奧灰水的水力聯系,已成為肥城礦區解放受徐灰水威脅的煤層、實現安全開采的重要技術措施。文章介紹了肥城礦區注漿改造含水層的技術經驗。
《煤系巖溶含水層注漿改造參數優化研究》在分析了目前的注漿理論、注漿材料和注漿方法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試驗研究、數值建模計算等方法對研究區開展漿液配比、注漿參數優化研究。利用優化后的注漿參數進行現場試驗,通過分析注漿前后鉆窩出水量、漿液擴散半徑和鉆孔揭示等檢驗手段,證明優化后的注漿參數的準確性;通過分析各種注漿效果檢驗方法的原理和特點,提出對煤系巖溶底板注漿改造效果檢驗的佳方法為“鉆探-物探-體化法”,該評價方法為注漿改造效果檢驗提供指導意義。
《煤系巖溶含水層注漿改造參數優化研究》可供從事巖土與地下工程專業科研、設計和施工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資料。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和方法
2 礦井煤層底板巖體結構特征和含水層結構類型
2.1 礦井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
2.2 礦區山西組6(10)煤層底板巖層結構特征
2.3 太原組灰巖巖溶含水層介質空間結構特征
3 注漿材料配比方案優化試驗研究
3.1 概述
3.2 注漿材料與配比方案
3.3 漿液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試驗與結果分析
3.4 膨脹土-水泥漿液技術指標
4 地質工程多功能試驗系統研制與注漿試驗模擬
4.1 多功能試驗系統研制
4.2 室內注漿模型試驗
5 底板灰巖巖溶裂隙結構巖體漿液擴散效應研究
5.1 巖溶結構對漿液擴散參數的影響
5.2 底板灰巖巖溶裂隙結構巖體漿液擴散數值模擬
6 底板加固與含水層改造及注漿效果檢驗評價現場應用
6.1 底板加固與含水層改造注漿工藝參數現場試驗
6.2 底板注漿改造效果檢驗評價
7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2100433B
由煤層向下,煤層底板分為偽底、直接底和老底三部分:
偽底:直接位于煤層之下的薄而軟弱的巖層,巖性多為炭質頁巖或泥巖,厚度不大。
直接底:位于煤層之下與煤層直接接觸的硬度較低的巖層,一般無明顯的層理,直接底的厚度一般不大,常見的幾十厘米,通常為泥巖、頁巖或粘土巖。若直接底為粘土巖,遇水后則會發生膨脹,造成巷道底板隆起現象,輕者影響巷道運輸與支護,重者可使巷道遭受嚴重破壞。
老底:位于直接底之下的比較堅硬的巖層,常為粉砂巖、砂巖和石灰巖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煤層的頂底板都是由這三部分組成,可能在煤系沉積過程中,受沉積環境變化的影響,會出現有的煤層的頂底板發育不全,有的煤層可能缺失某一個或幾個頂底板組成部分的巖層。例如山西大同等地的侏羅紀煤層的頂板就只出現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