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贊勛,1933年命名于甘肅省臨澤縣(沙河堡)城南的墨溝(尹贊勛,1933,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11號,3冊,中央地質調查所),為墨溝組的一部分,屬具從屬關系的異物同名,已停用。
西北,甘肅省。
格式:pdf
大小:74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5
該項目為水泥用石灰巖礦開采項目,位于木壘縣烏孜別克族鄉東溝,礦區面積0.3765km^2。開采境界內礦石量2076.45萬t,年開采規模90×10^4t,服務年限21.92a,包括兩個采礦場,均為山坡型露天礦,采用公路開拓汽車運輸方案。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露天采場,運礦道路、工業場地、廢石場、爆破器材庫以及礦部生活區等,總投資1418.72萬元,
晶粒石灰巖基本上全由晶粒組成,幾乎不含其他結構組分。它又可根據晶粒的粗細,再進一步劃分為粗晶石灰巖、中晶石灰巖、細晶石灰巖、粉晶石灰巖、泥晶石灰巖等,
福克(Folk,1959,1962)把泥晶石灰巖稱作微晶石灰巖,國內也有不少人這么稱呼它。可以繼續使用微晶石灰巖這一術語。但應明確,這里的微晶在粒級上屬于泥晶的范疇。
此處的泥晶石灰巖與顆粒-灰泥石灰巖中的灰泥石灰巖是同一種巖石,叫灰泥石灰巖或叫泥晶石灰巖均可,當然也可以叫微晶石灰巖。
除泥晶石灰巖外,其他較粗的晶粒石灰巖大都是次生變化的產物,即重結晶作用或交代作用的產物。 2100433B
礁灰巖簡介
礁灰巖(reef limestone)又稱生物骨架灰巖(organic framework limestone) 。一種具有原地固著生長狀態的生物骨架構成的石灰巖。這些生物具有抗浪本能,因而能造成堅固的抗浪構造,如崗陵狀、脊狀、不規則狀的骨架灰巖體,特稱為“礁”。
石灰巖:石灰巖的分布特征
石灰巖的主要形成于動蕩的淺海環境中,并需要有溫暖的氣候條件。它的保存也要求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及氣壓和一定的地層結構。我國的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其地層中儲存著數量巨大的石灰巖資源。除以上這些地區外,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也有大面積的石灰巖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