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排水是要排走田間多余的水,而節水灌溉是要盡量減少各個環節水的消耗,杜絕浪費,作到水盡其用。從表面上看來,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矛盾,于是,就產生一種觀點,認為實施節水灌溉以后,田間再也不會有多余的水可排,那么,采用農田排水措施的前提也就不復存在了。事實是不是這樣,需要作一些客觀分析。
對于某些地區來說,由于連年干旱,長期大量取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現狀地下水位已經很深,而土壤透水性較好,汛期也不會產生地表徑流,或者是采用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不產生深層滲漏,不會由于地下水位升高而助長澇、漬和鹽堿。這種情況下,除了井灌本身就能起到排水作用外,確實不再需要采用其他類型的農田排水措施。
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差異甚大。全國大部分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具有年內和年際雨量分配很不均勻的特點。因此,經常出現豐枯交錯和旱、澇交替,歷史上就存在著水旱頻仍的現象。當前,即使在實施高標準、高效率的節水灌溉后,田間水分已大量減少,但是仍有不少地區,在汛期遭遇較大降雨或暴雨襲擊時,仍然會產生多余的地表徑流,而又無法加以消耗利用,若不及時排除,并隨即降低地下水位,內澇和漬害的威脅依然存在。北方一些引用河水灌區,在我國目前以沿用地面灌溉方式為主體的情況下,即使進行了節水改造,也還有一部分灌溉水從田面滲入地下,補充到地下水中,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對地下水位加以控制,仍會出現地下水位上升過高,而使土壤鹽漬化程度加劇。
在這些地區實施節水灌溉與農田排水并行,不僅不會出現無水可排或農田排水干擾節水灌溉以至降低其作用的不良后果。與此相反,在保持灌溉土地水分與鹽分均衡,維持水土資源的正常狀態,實現良性循環,為節水灌溉農業創造奪取穩產高產的有利條件方面,農田排水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排除農田里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地表徑流以消除內澇,控制地下水位以防治漬害和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保證高產穩產創造良好條件,這就是農田排水的根本任務。
由于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情況存在差別,各地區農田排水的具體任務不盡相同。在濕潤和半濕潤氣候帶,特別是平原和低洼地區,汛期降雨量大、過于集中或持續時間長,往往容易形成內澇,雨后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壤過濕而產生漬害。在這些地區,需要通過排水設施,排走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減少土壤中的水分,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溫,以消除澇漬。在半旱、半干旱和半濕潤氣候帶,土壤含鹽量大或地下水礦化度高的地區,需要利用排水系統來控制(降低)地下水位,結合灌溉和降雨淋洗鹽分,通過排水系統排走,以淡化土壤和地下水,保持良好的水鹽平衡狀況,防治土壤鹽漬化。
太感動了
墻排水的優勢 ?、?排水走自家墻體,減少樓板穿洞 傳統的排水方式排水管道穿過樓板來到下一層又稱下排水,然后再進入到總的下水管中排出。而新型的墻排水方式從結構上進行了改變。管道是不穿過樓板,而...
渠道建筑中的渠道是指具有自由水面的人工水道。地面上的渠道多為開敞式明渠。埋設在地面下四周封閉的稱為暗渠(見輸水管道)。渠道按用途可分為:灌溉渠道、動力渠道(用于引水發電)、供水渠道、通航渠道和排水渠道...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 3頁
評分: 4.6
介紹了現代生態排水溝的特點與含義,同時從緩沖帶設計、護坡設計、基本要求以及斷面設計等3個方面具體闡述了生態型排水溝的設計方式,并且應用實際案例進行了說明。現階段,我國對于溝道的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還處在探索研究階段,應基于河流的治理經驗,克服理念、理論上的障礙,大力促進我國生態溝道的建設。同時,結合當地實際地理條件,積極開展試點;針對不足,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便生態溝道的實踐經驗與具體理論得到快速發展。
《淮北平原區農田排水指標》(DB34/T 3731-2020)規定了淮北平原區農田排水指標的術語和定義、耐淹歷時、降漬埋深、農田適宜地下水埋深、綜合排水指標。該標準適用于淮北平原區農田排水規劃設計與工程控制運用。
農田排水管理,農田排水系統的運行管理工作。包括排水工程的養護維修;及時排除澇、漬水和控制地下水位;排除灌溉回歸水并設法加以利用;灌區地下水鹽動態的觀測和分析工作等。
《淮北平原區農田排水指標》(DB34/T 3731-2020)不僅為區域農田水利規劃、工程設計和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也為不同作物種植區采用不同工程建設標準提供依據,使農田排水工程規劃與建設更具針對性。該標準為制定高標準農田排水標準提供依據和參考,使高標準農田排水工程建設標準更加具體;符合現代水利發展方向,對于指導區域澇災綜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該標準的制定,是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區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和小型農田水利類型特點,對國家和行業現行規范標準的補充和細化,從而進一步完善農田排水指標體系,指導安徽省農田水利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