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設計三大構成(第2版) | 作????者 | 文健 |
---|---|---|---|
出版社 | 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 ISBN | 9787512133723 |
項目一 認識設計三大構成
項目二 平面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一 掌握平面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二 平面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項目三 色彩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一 掌握色彩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二 色彩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項目四 立體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一 掌握立體構成的制作技巧
任務二 立體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項目五 優秀設計三大構成作品點評與賞析
《設計三大構成》本次是第2版。本書的內容共分為五個訓練項目。項目一介紹設計三大構成的基本概念、價值和發展史,提高學生對設計構成的認識。項目二介紹平面構成的制作技巧,讓學生了解平面構成的藝術語言和基本元素點、線、面的應用技巧,掌握重復、近似、漸變、發射、變異、密集、對比和肌理等平面構成形式的制作技巧;同時,通過平面構成在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展示,提高學生的平面構成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項目三介紹色彩構成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技巧,并通過色彩構成在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和廣告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展示,提高學生的色彩構成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項目四介紹立體構成的形式美法則和制作技巧,并通過立體構成在家具設計、產品設計和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展示,提高學生的立體構成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項目五通過對優秀設計三大構成作品的展示和分析,提高學生的設計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其實不要想的太復雜,理論上的東西往往是長篇大論而不實用簡單點說:平面構成,是通過形狀、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加以體現等等立體構成,會影響你所做畫面的構圖、透視等是否正確等等色彩構成,關系到畫面...
平面構成文字、圖形、色彩同為構成平面設計的三大要素,以其各自的特點在平面設計中擔當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從一般意義上講,圖形傳遞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得多,越是富有意境性的圖形越能抓住觀者的視線并...
淺談形態構成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形態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室內設計中裝飾與構成密不可分。通過對形態構 成在室內空間中的運用進行探討分析,提出了室內設計應合理運用形態構成的元素進行裝飾設 ...
格式:pdf
大小:2.1MB
頁數: 1頁
評分: 4.4
三大構成作為室內設計的主要語言,實現了基礎科學與環境藝術的結合,創設出更加舒適的環境,充分滿足現代居民的審美、居住需求.為了更好地發揮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立體構成三大構成語言的積極作用,構建起更為完善的室內設計體系,文章從多個維度出發,全面廓清三大構成與室內設計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推動室內設計工作的有序進行.
格式:pdf
大小:2.1MB
頁數: 97頁
評分: 4.7
河鋼集團礦業公司石人溝鐵礦 三 大 規 程 匯 編 目 錄 第一部分、設備維護檢修規程 ........................................ 1 第一節、采礦作業區 ............................................. 1 (一)、電機車司機崗位設備維護檢修規程 ..................... 1 (二)、鑿巖爆破工崗位設備維護檢修規程 ..................... 2 (三)、鏟運機司機崗位設備維護檢修規程 ..................... 4 (四)、檢修工崗位設備維護檢修規程 ......................... 5 第二節、充填作業區 ............................................. 6 (一)、制備工崗位設備維護
本教材的內容共分為五個訓練項目, 項目一介紹設計構成的基本概念和發展史,提高學生對設計構成的認識;項目二介紹平面構成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平面構成的類型和基本元素點、線、面的應用技巧,掌握重復、近似、漸變、發射、變異、密集、對比和肌理等平面構成形式作品的制作技巧;項目三介紹色彩構成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對色彩基本原理和色彩感覺的了解,掌握色彩構成的表現形式,提高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審美能力;項目四介紹立體構成知識,讓學生在了解立體構成的設計元素的基礎上,掌握立體構成的設計表現形式;項目五通過對設計構成在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和平面設計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設計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構成與設計》本書收集了大量的設計實例分析,引導讀者掌握將三大構成的自然美語言引申到設計美的整體性語言中的方法。構成作為設計領域的一門專業基礎學科,存在于一切設計領域,并成為使設計作品具有個性和美感的必要因素。本書旨在將構成運用于設計,為設計作品賦予生命力,強調科學運用設計方法,重點培養理性思維能力,發掘對設計的敏銳感知力和創新能力。如果素描、色彩是藝術專業基本功的造型語言,那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這三大構成就是設計的表現語言。
本書以三大構成為自然脈絡,在闡述三大構成各自的特點和構成原理的同時,強調三大構成在設計專業中的具體運用,并發掘構成語言間的相互關聯和綜合表現方法。本書收集了大量的設計實例分析,引導讀者掌握將三大構成的自然美語言引申到設計美的整體性語言中的方法。
通過平面構成篇章,學習作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語言——以點、線、面的組合和變化為造型基礎,融合形式美法則,讓設計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通過色彩構成篇章,使學生掌握色彩學的基本理論和色彩構成美的規律,運用色彩調和的理論與方法,了解構成組織畫面主體色彩對比協調的規律,并把其運用于設計之中。
通過立體構成篇章,學習基礎構成和設計的結合,讓空間感充分體現、延展,并在點、線、面、塊的抽象和具象表現中創立更簡約的空間構架,詮釋更科學的美的規律,使學習立體構成的學生拓寬更獨特的新視覺。
《構成與設計》編寫的主要宗旨是,提高學生將構成語言轉換為設計語言的能力,使之從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設計語言,提高設計水平。《構成與設計》內容注重基本理論與現代新觀念的結合,構成理念與設計風格的結合,突出個性與實用性。《構成與設計》體系新穎、完整,層次清晰,圖文并茂、注重實踐性;以構成實踐為中心,涵蓋相應理論點。案例選擇多以優秀習作為主,極具生動性。內容主要涉及構成與生活的關系、構成的原理及課題訓練的實踐步驟,以及構成在平面藝術設計、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影視藝術設計、網頁藝術設計等實踐領域中的廣泛運用。
第1章色彩構成概述.....1
1.1色彩構成的定義.................3
1.2色彩構成的產生與發展.....4
1.3色彩構成與藝術設計的關系.....................7
本章小結..............8
思考練習..............8
實訓課堂..............8
第2章色彩的基本原理.9
2.1色彩產生的原理...............10
2.1.1光與色彩................11
2.1.2光源色、物體色、固有色............12
2.1.3色彩的三原色、三間色和復色....14
2.2色彩的基本屬性...............15
2.2.1有彩色系和無彩色系....................15
2.2.2色彩的三要素........15
2.2.3色相、明度、純度三者之間的
關系18
2.3色彩的表示體系...............18
2.3.1色彩的名稱............19
2.3.2牛頓色相環............24
2.3.3色立體....................24
2.3.4混色系統................27
2.4色彩的混合原理...............28
2.4.1加法混合................29
2.4.2減法混合................29
2.4.3中性混合................30
本章小結............31
思考練習............32
實訓課堂............32
第3章色彩的推移......33
3.1色彩推移的特點和種類...34
3.1.1色相推移................35
3.1.2明度推移................37
3.1.3純度推移................38
3.1.4冷暖推移................39
3.1.5綜合推移................39
3.2色彩推移的構圖要求.......39
本章小結............40
思考練習............40
實訓課堂............40
第4章色彩的對比與調和....................41
4.1色彩的對比.......................42
4.1.1明度對比................42
4.1.2純度對比................45
4.1.3色相對比................48
4.1.4冷暖對比................50
4.2影響色彩對比的因素.......51
4.2.1面積對比................51
4.2.2形態對比................52
4.2.3位置對比................52
4.2.4肌理對比................53
4.3色彩的調和.......................53
4.3.1類似調和................54
4.3.2對比調和................56
4.3.3色彩調和與面積....57
4.4色彩對比與色彩調和.......57
4.4.1色彩對比與色彩調和的關系........57
4.4.2色彩對比與色彩調和的方法........58
本章小結............59
思考練習............59
實訓課堂............60
第5章色彩構成的綜合訓練................61
5.1色彩的色調構成...............63
5.1.1色調的概念和分類63
5.1.2色調構成的方法....65
5.1.3換調訓練................65
5.2色彩的采集與重構...........66
5.2.1色彩的采集............66
5.2.2色彩的重構............67
5.3色彩的空間混合構成.......73
5.3.1色彩的空間混合原理....................73
5.3.2色彩空間混合的方法....................74
5.4色彩的肌理構成...............77
5.4.1色彩和肌理的關系77
5.4.2色彩肌理的制作....79
本章小結............82
思考練習............82
實訓課堂............82
第6章色彩的生理和心理效應............83
6.1色彩的生理知覺...............85
6.1.1色彩的適應性........85
6.1.2色彩的恒常知覺....86
6.1.3色彩的易見度........87
6.1.4色彩的前進與后退感....................88
6.1.5色彩的膨脹與收縮感....................89
6.1.6色彩的錯視性........90
6.2色彩的心理感情效應.......90
6.2.1色彩的冷暖感........91
6.2.2色彩的興奮與沉靜感....................92
6.2.3色彩的輕重感........93
6.2.4色彩的華麗與樸素感....................95
6.2.5色彩的積極與消極感....................96
6.2.6色彩的軟硬感........97
6.2.7色彩的強弱感........98
6.2.8色彩的明快與憂郁感....................99
6.2.9色彩的舒適與疲勞感..................100
6.2.10味覺、聽覺和嗅覺的通感........101
6.3色彩的聯想與象征.........106
6.3.1色彩的聯想..........106
6.3.2色彩的象征..........109
6.3.3色彩的心理感應..110
6.4色彩的性格.....................113
6.4.1紅色......................113
6.4.2粉紅色..................115
6.4.3藍色......................116
6.4.4黃色......................118
6.4.5橙色......................119
6.4.6綠色......................121
6.4.7紫色......................122
6.4.8褐色、棕色、咖啡色..................124
6.4.9黑色、白色、灰色......................125
6.4.10金色、銀色........127
本章小結..........128
思考練習..........129
實訓課堂..........129
第7章色彩構成的應用技術..............131
7.1數碼設計色彩.................132
7.1.1數字色彩模式......133
7.1.2色彩的數字化表達方式..............136
7.1.3數字色彩與圖形..138
7.1.4數字色彩應用的注意事項..........140
7.2印刷色彩.141
7.2.1印刷色版分類......141
7.2.2色標......................142
7.2.3印刷色表示法......142
7.2.4色版的變化..........144
7.2.5特殊的色彩..........147
7.3光藝術與色彩的空間構成.....................148
7.3.1色光混合原理......148
7.3.2燈光設計的原則..149
7.3.3燈光色彩設計的視覺空間..........150
本章小結..........156
思考練習..........156
實訓課堂..........156
參考文獻.......................157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