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規劃與干擾控制是指對室內分布系統和室外宏基站的頻率選擇規劃和干擾控制,不同的頻率選擇方案對應的干擾情況也不相同,需要結合頻率的情況對系統內的干擾進行控制,室內外頻率規劃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室內外同頻方案。
–室內外異頻方案。
–室內低層和電梯與室外同頻、高層與室外異頻方案。
–室內低層與室外同頻,高層和電梯與室外異頻方案。
室內外同頻組網方案如圖10-34所示。
同頻組網方案中室內與室外完全同頻配置,其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不用開通第二載頻,節省頻譜資源。
–配置策略簡單,參數調整要求不高。
–室內小區大小比較容易控制,可以使室內信號覆蓋完全控制在大樓內。
–采用同頻覆蓋,可以減少異頻切換、降低切換時延。
–整個大樓采用同頻方式時,可以減少由于異頻方式時出入電梯口引起的信號快速衰落所帶來的掉話。
同頻組網也有其不足之處,主要是由于室內小區和室外小區同頻,可能會遭到室外基站的干擾(尤其是高層),造成較為嚴重的同頻干擾。這樣一方面會造成用戶在靠近窗邊的區域的頻繁切換而導致掉話,另一方面會造成系統容量的下降。此外,同頻情況下,室外小區的調整都會影響到室內分布系統。
室內外異頻組網方案如圖10-35所示。
異頻組網方案中室內與室外完全同頻配置,其優點主要以下幾點。
–室內信號完全不受室外信號干擾,可以保證所有室內覆蓋區域,包括高層靠近窗邊的區域都能很好地被室內分布系統所控制,室內小區的系統容量不受損失(理論和實際測試都驗證異頻組網比同頻組網容量高)。
–由于室內室外采用的頻率不同,因此室外站的調整不容易影響到室內分布系統。
異頻組網也有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需要啟用第二載波,頻率利用效率降低。
–室內外切換為異頻切換,相比同頻切換時延長、成功率低。
– 需要做大量的優化工作。室內小區參數設置和室外有所不同,因此還需要做大量的測試來選定異頻切換區域和空閑狀態下的小區重選區域。
–室內小區的覆蓋大小不太容易控制。試驗網測試發現室內小區的信號強度會覆蓋到離大樓以外較遠的范圍,需調整窗邊天線的發射功率,減少室內信號的外泄。
此種方案是建筑物的低層與電梯與室外同頻,高層與室外異頻設置,如圖10-36所示。這種方式利用了室外信號對室內高樓層干擾嚴重,而對低樓層由于周邊建筑物的阻擋干擾較小的特點,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低層采用同頻,利用同頻保證了用戶室內外進出的切換質量,可以根據干擾分布,合理設置同頻區域。
–在高層利用異頻設置,避免了高層室外信號的干擾,用戶不易切換到室外小區。
–最繁忙的低層電梯進出也是同頻切換,保證了低層出入電梯的信號質量。
–室內信號向室外泄漏小,對室外影響小。
–室外站的調整不容易影響到室內分布系統。
此方案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跟異頻組網方案一樣,需要占用兩個頻點,頻率利用率低。
–仍需要做大量的優化工作,特別是進出中高層電梯的切換優化,由于室內電梯采用與室內中高樓層小區異頻覆蓋,在進出電梯時,由于電梯門迅速地開啟及關閉,會引起小區信號的快速衰落,容易產生掉話,需要得到良好的參數控制及信號的銜接關系,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室內外負荷不斷增加的時候,低樓層由于使用與室外同頻系統可能會受影響。
此種方案是建筑物的低層與室外同頻,高層和電梯與室外異頻設置,與方案3的不同之處在電梯的頻率選擇不同,如圖7所示。這種方式利用了室外信號對室內高樓層干擾嚴重,而對低樓層由于周邊建筑物的阻擋干擾較小的特點,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樓室內外進出口采用同頻,利用同頻切換保證了用戶室內外進出的的切換質量。
–充分利用異頻設置,避免了中高層室外信號的干擾,用戶不易切換到室外小區,室內系統容量大。
–絕大部分電梯出入口的切換都是同頻軟切換,切換質量得到保證。
–室內信號向外泄漏小,對室外影響小。
–室外站的調整不容易影響到室內分布系統。
此方案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跟異頻組網方案一樣,需要占用兩個頻點,頻率利用率低。
–需要做優化工作,尤其是一層電梯出入口的切換優化,保證電梯間異頻切換的質量。
不同的頻率組網方案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實際工程規劃中需要結合網絡的現狀和需求進行規劃。對于頻率資源緊張的情況,則可選擇同頻組網方案,可通過室內外聯合規劃和優化來解決室內外同頻干擾問題,對于頻率資源寬松的情況可以采用異頻組網或部分同頻組網的方式來控制室內外的干擾,提升系統的性能。
在室內分布系統規劃中,除了頻率規劃外還需要進行干擾控制,主要是室內邊緣覆蓋和室內信號外泄的控制,在室內的邊緣如窗口等問題,由于室外信號干擾較大,很容易出現頻繁的切換或者乒乓切換的場景,可以通過規劃室內信號的強度和切換參數等保證用戶駐留在室內的小區。在保證室內邊緣覆蓋的情況下還需要對室內信號外泄的強度進行控制,減小室內信號對室外小區的干擾。
對于大型的室內分布站點,由于站點規模較大,且內部結構較為復雜,各個區域的用戶數量和用戶行為差別較大,對話務容量和質量要求也不盡相同。為了能滿足各區域用戶的通話需求,需要對不同的區域分配不同的容量和功率資源。在信號分區和切換設計中應考慮以下原則。
–一個建筑物內需要采用多個扇區信號做信號源時,應考慮分區設置。
–分區應與建筑物結構、人員分布以及業務量分布相結合。
–分區間切換邊界應避免設置在業務密集區。
–分區盡量有利于設備安裝及主干路由布線。
–室內分布系統與室外宏基站的切換區域主要選擇在大樓各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等地方。
–切換區域的天線預留一定的功率余量,當室外基站小區不斷優化調整時,可以調整天線口功率,控制好切換區域。
–在切換區域,可以采用定向進行覆蓋,更好地控制切換區域的范圍和防止室內信號外泄,通常要求在進出各出入口5m內完成切換。
–切換區域要通過優化手段加以調整,通過調整天線下傾角和方位角,改變切換區位置、大小以及信號強度分布。
–調整切換門限、切換遲滯、觸發時間、測量濾波系數等切換參數,根據實際路測結果修改相鄰基站的鄰區列表,做好切換關系。增大切換區范圍,更早進行切換,提高切換成功率。
信號源為分布系統提供信號源,信號源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分布開通后的覆蓋效果,在信號源的設計中需根據容量和覆蓋需求,綜合考慮業務發展趨勢,結合建筑內安裝條件選擇合理的信號源。
施主信源及分布系統覆蓋方式的選取應根據各類分布方式特點及信源容量、建筑結構類別、綜合考慮覆蓋區域面積、覆蓋場景,滿足多制式系統兼容的要求等因素選取。應遵循如下原則。
–對于建筑物內部結構簡單、墻體屏蔽較小、樓層較低的場景優先選用無源分布系統。
–對于建筑物內部結構簡單、墻體屏蔽較小、樓層較低但建筑物較為分散的場景優先選用光纖分布系統。
–對于建筑物內部結構復雜、墻體屏蔽較大、樓層較高的場景優先選用有源分布系統(宏基站 RRU覆蓋方式)。
–對于建筑物內部結構狹長的特別區域可選用泄漏電纜分布系統。
–6000m2以下建筑物區域為微型建筑物環境,如地下居所、餐飲娛樂、地下停車場等業務容量較低區域,在離信號源較近處,建筑物內部結構簡單、墻體屏蔽較小、樓層較低或地下的場景優先選用無源天饋分布系統。
– 6000~12000m2之內為小型建筑物環境,如大型超市、小型辦公樓、小型醫院等,該區域業務容量較高,對在離信號源較近處,建筑物內部結構簡單、墻體屏蔽較小、樓層較低或地下的場景優先選用無源天饋分布系統;內部結構復雜、墻體屏蔽較大、樓層較高的場景可考慮選擇可采用基站拉遠或直放站拉遠信源直接饋送加無源分布系統。
–12000~60000m2以內為中等覆蓋規模的場景(如小區內多棟樓群),可根據業務容量大小選擇微基站或宏基站信源饋送,對有一定距離樓宇或信號較弱的樓層時可考慮離施主信源的遠近選取射頻饋線加干線放大器、基站或拉遠系統,盡可能減少設備串接使用級數。
–60000m2以上高話務密度和大覆蓋規模的場景,如大型酒店和綜合辦公樓宇樓層較低,在離信號源較遠或覆蓋難度較大時,選用微基站或宏基站作為信號源加有源分布系統。如大型會展中心或體育場館樓層較高,宜采用宏基站或基站拉遠加光纖拉遠有源天饋分布方式。
–對高層升降電梯等特定環境的覆蓋。采用泄漏電纜分布系統或定向天線耦合分布方式。考慮建設成本,建議優先選用隔層定向天線耦合分布方式。
–對于公路隧道,雙車道橫向面積較寬,1000~1500m之內宜采用兩端直放站引入信源加定向無源天饋方式,長度在1.5km以上的宜采用光纖拉遠分布方式。
–對于城建地鐵隧道,小于200m長度以下的宜采用射頻分布系統;200~1500m長度之內宜采用泄漏電纜分布系統;1500m長度以上通常采用有源設備(如光纖拉遠設備)加泄漏電纜饋送信源方式,頂端接至天線實現隧道內部切換方式。對于大于6km長度范圍,宜采用數字光纖多級拉遠直放站加泄漏電纜分布方式,同小區多級遠端直放站間隔應不大于3km,切換區域采用電纜終接天饋定向覆蓋方式。
–當與室外基站共同分擔業務容量時,盡可能避免與室內同在一起的室外覆蓋基站共用信源。
–對于時間交叉的忙閑不均的區域,可采用光纖載波池的方式或光纖拉遠系統進行動態時間調動。
–基站信源應根據應用場景和覆蓋距離選取微蜂窩或宏蜂窩發射功率的載波數量和功率等級。
簡要地說:1.城市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由政府規劃部門組織編制;2.修建性詳細規劃可以是政府組織編制,也可以由大塊用地的權屬單位單位編制,報規劃主管部門審批。3.這兩個規劃都沒有重新編制周期的規定,如果因...
請高人指點:概念性規劃、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修建性規劃、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概念
1. 概念性規劃:指介于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之間的一種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現實條件的約束,而比較傾向于勾勒在最佳狀態下能達到的理想藍圖。它強調思路的創新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2. 總體規劃: 是在一...
請高人指點:概念性規劃、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修建性規劃、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概念
1. 概念性規劃:指介于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之間的一種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現實條件的約束,而比較傾向于勾勒在最佳狀態下能達到的理想藍圖。它強調思路的創新性、前瞻性和指導性。2. 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
容量規劃的流程主要包括業務預測、單小區容量分析、單小區用戶數分析和小區規模估算。
業務預測包括用戶預測和業務量預測(如業務類型、業務模型、平均業務量等),是確定網絡建設規模的重要依據,直接關系到工程建設的規模和投資以及工程建成后的經濟效益。業務預測既要反映客觀需要,也要反映業務發展趨勢,對未來業務的擴展留有余量。
用戶模型預測是對網絡的話務模型進行分析。LTE網絡的話務模型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通過3G現網數據業務的統計進行一定的推算,話務模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計算出每用戶的吞吐量。
單小區平均吞吐量估算是計算單小區的容量,通過單小區容量的估算和用戶模型確定單小區支持的用戶數。
單小區用戶數估算通常可根據每忙時每用戶的吞吐量需求結合通過仿真或測試得到的小區吞吐量來計算小區在忙時能夠駐留的用戶數。
通過系統的用戶數預測結果、用戶模型、單小區吞吐量和單小區忙時用戶數就可以計算出滿足室內容量需求所需要的小區數量和基站資源配置情況。如果單小區可以滿足容量需求,則不需要進行室內覆蓋分區和室內切換規劃;如果單小區不能滿足容量需求,則需要進行室內分區和切換規劃,這部分內容在后續介紹。
覆蓋規劃是室內分布系統建設中的重點內容,首先是要確定覆蓋指標,然后確定天線口發射功率,最后確定天線分布。
不同的通信系統有不同的覆蓋指標,因此在室內分布建設中,首先要確定系統的邊緣覆蓋指標。對于GSM系統是邊緣場強,對于WCMDA系統是導頻信號的RSCP和Ec/Io,對于LTE系統則是RSRP和SNR值。
邊緣場強主要取決于接收機的靈敏度、衰落余量和干擾余量。其中接收靈敏度與硬件設備有關,衰落余量及干擾余量與站點結構和網絡現狀有關,對于不同站點和區域應有相應調整。另外覆蓋邊緣場強的取定還與宏蜂窩的切換有關系。因此,建議在考慮覆蓋時,應考慮不同的區域,設定不同的覆蓋邊緣場強。對于靠近窗口或建筑物外圍的地方,邊緣場強要求高一些;而對于建筑物中間區域,可適當低一些。
對于GSM系統只需要考慮邊緣場強指標即可。但是對于支持高速數據業務的WCDMA和LTE系統來說,還需要根據不同的覆蓋要求確定相應的覆蓋指標。對于高數據量、中低數據量和語音覆蓋區域有不同的覆蓋指標,需要根據實際的覆蓋需求來確定。
確定覆蓋指標后就需要對天線口發射功率進行設計,天線口發射功率與邊緣場強和覆蓋目標范圍有直接關系,天線口發射功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國家電磁輻射標準
國家電磁輻射標準規定天線口發射功率不能高于15dBm。
最小耦合損耗(MCL)
MCL定義為基站和手機之間的最小耦合損耗,MCL的降低將會引起基站底噪的抬高,降低基站靈敏度,使其他手機很難接入。
MCL=手機到天線的自由空間損耗 天線到基站接收機的天饋系統損耗。
手機到天線的自由空間損耗通常取值1m的空間損耗。
天線到基站接收機的天饋系統損耗=基站功率?天線口功率。
由此可以算出:
最大天線口功率=基站功率?天饋系統損耗=基站功率?MCL 手機到天線的自由空間損耗。
可根據MCL的要求計算出的為天線口功率的上限,即最大天線口功率(不能超過15dBm)。
邊緣場強要求
為了滿足在天線覆蓋范圍內,信號覆蓋能夠達到邊緣場強覆蓋的設計要求,可以計算出天線口功率的下限:
天線口功率下限=邊緣場強 自由空間損耗 隔斷損耗 陰影衰落余量
其中:自由空間損耗=20logf(MHz) 20logd(km) 32.4dB。隔斷損耗與建筑物結構材料有關,可以通過模擬測試獲取,多徑衰落余量一般室內取10dB。
由此可以根據邊緣場強計算出天線口發射功率的下限。
綜上所述,可以根據計算出的天線口發射功率的上限和下限進行天線分布的設計。
天線分布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根據勘測結果和室內建筑結構,設置天線位置和選擇天線類型,設置在相鄰覆蓋目標區的交叉位置,保證其無線傳播環境良好,同時遵循天線最少化原則。
–根據覆蓋目標和范圍以及天線口功率的上下限合理設置天線口功率。
–對于層高較低,內部結構復雜的室內環境,宜選用全向吸頂天線,宜采用低天線輸出功率、高天線密度的天線分布方式,以使功率分布均勻,覆蓋效果良好,如寫字樓、酒店等建筑。
–對于較空曠且以覆蓋為主的區域,由于無線傳播環境較好,宜采用高天線輸出功率、低天線密度的天線分布方式,滿足信號覆蓋和接收場強值要求即可,如地下車庫等區域。
–對于建筑邊緣的覆蓋,宜采用室內定向天線,避免室內信號過分泄漏到室外而造成干擾,根據安裝條件可選擇定向吸頂天線或定向板狀天線,如建筑一層出入口處、樓宇沿窗區域等。
–對于電梯的覆蓋,可采用3種方式:一是在各層電梯廳設置室內吸頂天線;二是在信號屏蔽較嚴重的電梯或在電梯廳沒有安裝條件的情況下,在電梯井道內設置方向性較強的定向天線;三是在電梯轎廂內增設發射天線,布放隨梯電纜。較常用的為前兩種方式。應盡量避免電梯內的切換,以避免電梯運行過程中由于切換造成的掉話。
室內覆蓋站點的勘察工作的目的是調查該站點的覆蓋情況、內部和周圍環境以及用戶和業務的需求情況,明確建設分布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初步的覆蓋方案。站點勘察的主要工作包括對建設站點進行初步勘查、預規劃,綜合考慮目標建筑室外無線網絡覆蓋現狀,目標建筑地理位置、周邊情況,用戶組成和分布情況等,并根據不同系統建設質量指標要求和運營商的特殊要求,結合目標建筑特點和建筑用戶分布情況,大致確定室內覆蓋目標區域、覆蓋方式、信號源類型、投資估算等,并同業主做前期溝通,獲取站點資料信息,為以后的詳細勘察設計做指導性的規劃,并對建設資金使用情況有初步了解,有利于建設資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站點的勘測工作是室內覆蓋項目至關重要的環節,該項工作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項目的成敗,因而勘測工作必須考慮周到,考察詳細,提供完整、詳盡的勘測報告,以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站點的查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建筑物情況,包括樓層面積、樓層高度、電梯數量及運行區間,地下停車場、天花板、弱電井等。
–周圍站點信息,包括周圍基站的坐標、天線方位和話務情況等。
–信號測試情況、現網無線信號情況,以及競爭對手信號情況。
–信號源、饋線、天線安裝位置及走線,并為安裝位置照相存為資料,這需征得業主的同意,盡量避免后來做設計變更。
–業主提醒需注意的問題,包括特殊的覆蓋區域,偽裝天線等。
通過勘測確定哪些區域已被基站所覆蓋,哪些區域還需室內分布系統增強信號。在勘測時,應特別注意話務繁忙地帶,即用戶最經常使用移動電話的地方。由于建筑物的結構和建筑材料不同對信號的損耗差異較大,可以通過信號發生器、天線、信號接收設備來模擬實際覆蓋效果,通過對模擬測試結果的分析,確定該樓宇的室內傳播特性及穿透損耗,為樓宇的室內分布系統設計和室外覆蓋該樓宇的基站參數調整提供依據。
經過實地勘測和現場模擬測試,可基本確定各分布天線的位置和天線覆蓋范圍,并根據天線覆蓋區域與范圍來確定其輸出功率。
從無線網絡的整體看,室內分布系統是室外覆蓋的延伸,同時也提高網絡的容量,是對網絡覆蓋能力的增強。無論從覆蓋需求還是投資方面來考慮,既沒有必要也沒有需要對所有的建筑物建設室內分布系統。室內分布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理論上室內分布系統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室內覆蓋場景,但是室內分布系統建設不僅要考慮提升網絡質量和業務體驗還需要考慮建設成本和投資效益,因此需要對站點進行選擇,做到既不浪費投資也能滿足用戶需求。
室內分布站點選擇一般會按照業務量和品牌影響的原則進行劃分,優先選擇業務量高和品牌提升效益好的站點建設分布系統。此外,室內分布站點選擇還需要考慮建筑物的特點,一般優先選擇大型商場、醫院以及業務發展影響重大的會展中心、機場、重要寫字樓、賓館酒店和政府辦公大樓等公共場所,優先考慮較為封閉的大型建筑物,對于小型建筑物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覆蓋。
格式:pdf
大小:80KB
頁數: 9頁
評分: 4.6
山 東 科 技 大 學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題 目 東海大廈 TD-SCDMA室內覆蓋 系統設計與規劃 學 院 名 稱 中興通信 3G學院 專 業 班 級 通信 5班 學 生 姓 名 學 號 11636010231 指 導 教 師 填表時間: 2013 年 12 月 10日 設計(論文) 題目 TD-SCDMA 室內覆蓋系統設計與規劃 設計(論文) 類型(劃“√”) 工程實際 科研項目 實驗室建設 理論研究 其它 √ √ 一、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TD-SCDMA 是由我國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 (3G)國際標準,于 2000年被國 際電信聯盟 (ITU)正式采納,成為全球認可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之一,一直 得到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規劃和建設一個可管理和維護的 TD-SCDMA 網絡, 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日本 NTT D
格式:pdf
大小:80KB
頁數: 1頁
評分: 4.4
在我國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保證我國高鐵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乘客的通信與列車的準點到達,我們就必須針對軌道交通中通信系統存在的干擾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主要對軌道交通在實現通信網絡覆蓋時所面臨的干擾共存相關問題進行了具體研究,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軌道交通通信建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建筑物自身的屏蔽盒吸收作用及室內的復雜結構,造成了無限點波較大的傳輸哀耗,在建筑物內部形成了移動信號的弱場強區甚至盲區;建筑物高層空間極易存在無線頻率干擾,服務小區信號不穩定,出現乒乓切換,語音質量難以保證;大型購物商場、會議中心等大型建筑物,由于移動臺使用密度過大,局部網絡容量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無線信道發生擁塞。移動臺在這些建筑物內無法正常通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室內分布的覆蓋方式有效解決,室內分布系統能夠為室內用戶提供良好、清晰的通話環境。
設計合理的室內分布系統解決方案,接受宏蜂窩或微蜂窩的信源信號,經過直放站將需要的信號進行有效的放大,利用室內無線分布系統將信號均勻的分布在室內的每個角落,實現室內無線網絡的優化,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無線通話環境。弱區、盲區型的室內環境,采取少天線點、較低功率的分布方式,重點為提供足夠信號強度,滿足覆蓋;高話務型的室內環境,采取多天線點、正常功率的分布方式,重點為充分吸收話務量,分擔室外基站負荷;存在干擾型的室內環境,采取多天線點、較高功率的分布方式,重點為提供主控信號,解決干擾。
《移動通信多系統室內綜合覆蓋》從移動通信室內無線信號傳輸的角度出發,在介紹單個通信系統的室內覆蓋的基礎上,著重對多系統合路建設即綜合覆蓋進行了難點分析和系統設計介紹,并結合工程實例加以說明。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在前面的章節中,對移動通信系統、射頻信號的傳輸和無線電波的傳播等有關基礎知識做了鋪墊性質的敘述。最后,還對多系統綜合覆蓋的管理進行探討。
《移動通信多系統室內綜合覆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移動通信的工程設計中具有實際指導和參考價值。可以作為移動通信工 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實用手冊,以及大專院校通信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主要闡述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的原理和工程設計,內容包含無線電技術基礎、移動通信網絡基礎、 信號室內覆蓋的基本原理、室內覆蓋系統工程勘察與設計、多系統共存設計、MIMO技術及室內實現、中繼技術、工程安裝設計、典型場景的覆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