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泥用途雕塑特種干混沙漿系列產品之一 ,別稱塑石假山(仿木)專用材料,本質由復合抗裂膠凝材料、高強骨料、抗裂纖維、防水劑以及多種特殊功能添加劑制備而成.
中文名稱 | 塑泥 | 外文名稱 | suni |
---|---|---|---|
用????途 | 雕塑使用材料之一 | 本????質 | 干混砂漿 |
別????稱 | 塑石假山仿木專用材料 |
最簡單的,你找找看,當地有沒有粘性好的黃泥,有的話弄來用水稀釋成泥湯,放在太陽下曬,等水分揮發到一定程度時,最上面的一層很細的泥膏就可以了,這是最初級的材料,一般學校里教學也用它。再好一些的有一種叫目...
油泥有兩種,一種是精雕油泥,一種是彩色油泥,不知道您需要的是什么油泥呢!彩色油泥是250克/片 2.5元,精雕油泥是200克 2.8元!
你好,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種采用我國傳統泥塑制作方法。彩色油泥是250克/片 2.5元,精雕油泥是200克 2.8元!
格式:pdf
大小:40KB
頁數: 6頁
評分: 4.5
- 1 -6 綠 PU球場水泥基礎全塑型施工方案 1.0 地基準備 1.1 水泥基礎要求 ◆ 基礎面必須為鋼筋混凝土鋪設,鋼筋混凝土層一般遵循《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 規范》。 ◆ 鋼筋水泥鋪設之前,必須先鋪防水層。 ◆ 場地四周必須具備完整的排水系統,必須采用明渠設計。 ◆ 場地采用單面排水設計時,泄水坡度需達到 6‰-8‰。 ◆ 平整度達到采用 3M公路壓尺測量不超過 3MM誤差。 1.2 基礎養護要求 ◆ 新做水泥基礎必須硬化養護 28天后方可施工(冬季時間順延 1-2 倍) ◆ 如果基礎表面有起沙或起粉現象,用噴砂或其它機械處理除去浮層和松散物,使表面堅 硬,粗糙和均一。然后,用清水反復沖洗并同時用尼龍或 PP聚丙烯刷子徹底洗水泥表面, 仔細檢查打磨結果,如有需要進行再次打磨。 ◆ 在地基養護期后,用 85%商業磷酸 /鹽酸稀釋至 10%濃度( 1:10 兌水),用尼龍或 P
格式:pdf
大小:40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塑石水泥直塑施工工藝及保證措施 1、施工流程 按設計要求施工景觀直塑物件:基層骨架 → 基層抹灰 → 施工 → 人工雕 刻造型→ 效果調整(基面)→ 效果著色 → 顏色調整 → 顏色保護涂料 施工。 2、材料:在材料的選用上保證材料質量。 A、鋼結構: 主要材料為鋼筋,鋼材型號為 Q345 B、水泥 水泥的型號 325#硅酸鹽水泥 , 由硅酸鹽水泥熟料、 0%~5%石灰石或粒化高 爐礦渣、適量石膏磨細制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組成 C、鐵絲網 : 電鍍鐵絲網 :50*50*0.6 鐵絲網 D、油漆 : 油漆主要由抗堿底漆和品牌涂料 3、施工方法 A、基層骨架施工 (1) 、按設計要求制作安裝鋼骨架 (2) 、按施工規范進行除銹防腐處理 (3)、在鋼骨架完成基礎上捆扎鋼筋網片。 (4)、然后按設計要求進行自檢, 并填報隱蔽驗收記錄和隱蔽前各專業會簽表, 再組織 監理(甲方代表)驗收。
大吳泥塑的題材或取自潮劇情節、民間傳說或章回小說故事,或直接來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為五大門類,第一類是戲曲人物,具體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類是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第三類是真人肖像;第四類是神、佛像;第五類是兒童玩具,也稱“雜錦”,如動物、胖娃娃、鯉魚童等。
大吳泥塑作品記錄了潮州不同時期的民風習俗、人們的情感和審美需求。
清代末期,為了滿足人們對潮州傳統禮節及游龍廟會、拜老爺等民俗活動的需求,大吳泥塑藝人創作了大量“涂安仔”和潮劇人物作品,比如《曹操咬靴》《進身》《秦香蓮》《王茂生進酒》等。
民國時期的泥塑藝人常用歷史和民間故事中的人物題材來表達對時局的不滿,如《張飛戰馬超》《薛仁貴征東》《十五貫》《李世民薛仁貴蓋蘇云》等。
進入21世紀,大吳泥塑則吸取了潮州楓溪陶瓷、潮州木雕以及中國國畫藝術的營養,作品常被注入現代元素,表現出新的藝術活力,泥塑藝人常用大型場景泥塑歌頌美好的新生活,如吳東何的《打花鼓》、吳光讓的《花鼓舞》等。
內涵豐富
大吳泥塑寄寓了民眾祈望吉祥和揚善懲惡的思想感情。例如人物類泥塑中,有歷代名賢淑女、英雄豪杰、戲曲人物,也有適應于寺觀的佛道人物以及大型的造像。有歌頌、有鞭撻,也有對諷刺類內容的描繪。
用途廣泛
大吳泥塑用途廣泛,不但可以在傳統節日和重大活動中使用,而且可以作為兒童的玩偶,更可以作為家中的陳設品,甚至成為藝術家的案頭擺設和收藏的藝術品。不同文化層次和審美要求的人們皆有所悅,其思想內容,具有較強的滲透力。
鄉土氣息濃郁
大吳泥塑是傳統自然經濟和農耕社會的產物。自從700多年前身懷泥塑技藝入潮創鄉的吳靜山,發現村中可塑泥料,農閑以茲謀生伊始,大吳泥塑這門藝術及其作品,便與古代潮州的地方文化、風土人情緊密結合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大吳泥塑作品又成為了研究潮州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工藝技巧獨特
在藝術手法上,大吳泥塑是雕、塑、捏、貼、刻、印、劃、彩等手法的結合,特別是在貼塑方面,大吳泥塑更是有別于中國其他泥塑藝術。具有藝術表現的手法使大吳泥塑的造型多樣而富于想象力,既能刻畫陰柔之美,又能表現陽剛之氣,色彩艷麗、明快、熱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吳泥塑的制作流程包括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道工序,工序之間環環相扣,緊密聯系。
挖泥是泥塑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整個泥塑的基礎。大吳泥塑專以大吳村西田中半米深處無沙礫且黏性強的米黃色田泥為材料。
挖泥后,需將所挖泥土用大木棍反復錘搗、攪勻進行煉泥,然后把煉好的泥土切成塊狀,堆砌在屋檐下或儲藏室中,并用濕布覆蓋,保持一定的濕度備用。
捏塑是大吳泥塑的關鍵工序,是模塑、捏塑、貼塑的總稱。模塑是指用模具將常用的頭、軀干、衣服等翻塑出來并組合成一個粗略的泥坯。捏塑時,藝人綜合運用雕、塑、捏、刻、印、彩等復雜技法,按照設置好的情節和造型將泥坯捏塑成型。捏塑工序中的貼塑是大吳泥塑的一大特色。藝人首先用棍棒將泥團軋成薄片狀,用各式圖案造型模具壓出衣袍上的基本紋路,然后將其包裹貼在泥偶身上,并依據身體的動態做出衣褶與翻轉。接著,藝人又以其他大小不等的模具單獨壓制出浮雕層次較高的泥片,并將其貼附在衣袍紋飾上,作為衣袍的裝飾。
捏塑完成后,進行的是燒坯工序。首先,藝人需對泥坯進行陰干。接著,用磚塊圍成土窯,在土窯內放上粟殼(俗稱“粗糠”)并澆上燃料,然后把泥坯并排平放在粟殼上面,再蓋上粟殼。泥坯之間的縫隙也需用粟殼進行填充。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藝人在窯的中間放置稻草繩作為導火線,在繩的一端點火,讓粟殼充分燃燒,待其完全化為灰燼并呈乳白色時,完成燒坯工序。
最后,完成燒坯的泥塑還需進行彩繪,在業內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大吳泥塑在燒制前不上彩,所有顏色均直接繪制在燒過的素胎上。彩繪時,藝人根據泥塑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等選擇恰當的顏色。同時,由于泥塑坯吸水速度快,要求上彩時,藝人必須一筆完成,不得修改,因此對藝人的技藝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