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SV30 | 沉降時間 | 30min |
---|---|---|---|
SV30值范圍 | 15%~30% | 測定儀器 | 1000mL的玻璃量筒 |
在進行沉降試驗時,有時會發現污泥沉降界面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污泥中絮粒大小的差異懸殊造成的,大粒絮粒迅速沉降,細小絮粒緩慢沉降,形成一個非連續層。這種情況在污泥短期缺乏營養或由于污泥中毒而造成部分解絮時尤為明顯。
在進行沉降實驗時,也要注意觀察初始沉降情況。如果兩種污泥SV30相等,而初始5min內的沉降速度不同,其沉降性能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人建議采用SV5,即5min的污泥沉降體積來判斷污泥沉降性能。
活性污泥中的絲狀菌數量與污泥的沉降性能密切有關。判斷污泥中絲狀菌數量的多少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將污泥稀釋涂片染色觀察、測量,此法較麻煩,技術要求高但較精確;其二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目視評價。一般采用后一種方法,根據活性污泥中絲狀菌與菌膠團細菌的數量相對比例,分成五個等級:
0級:污泥中幾乎無絲狀菌存在。
±級:污泥中存在少量絲狀菌。
級:存在中等數量的絲狀菌,但總量少于菌膠團細菌。
級:存在大量絲狀菌,總量與菌膠團細菌大致相等。
級:污泥絮粒以絲狀菌為骨架,數量大于菌膠團細菌。
大多數活性污泥都有絲狀菌,它們是絲狀微生物的統稱。適量絲狀菌的存在,有助于改善活性污泥的性狀和提高凈化能力。但當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超出正常范圍后,就會影響系統的穩定運行及處理效果。因為絲狀菌數量越多,則污泥的沉降性能越差。
當活性污泥中絲狀菌數量處于0~±級時,可在二沉池形成一層致密的網狀污泥層,并黏附沉降速率較慢的細小泥粒,共同形成較大的絮粒一起下沉,故出水清澈,漂泥極少;當絲狀菌數量達 級以上時,大量絲狀菌由污泥絮粒中心向外伸展,往往形成“刺毛球”狀的活性污泥骨架,阻礙了絮粒間的壓縮,使污泥的SV30值升高,嚴重時SV30值接近100%,最終導致污泥膨脹、無法沉淀分離,使污泥在二沉池大量流失。因此,在管理中,當污泥中絲狀菌達到 級時,就應注意其數量的動態變化,若有繼續增多的趨勢,就必須及時采取適當措施來控制。2100433B
最近我們生化池的sv30在60到80之間,而污泥濃度才5千多,請問怎么降低SV30,O(∩_∩)O謝謝
請問你的進水COD、BOD是多少?生化池的曝氣情況怎么樣?SVI是怎么樣?污泥濃度5000多不算高嗎?污泥是否膨脹了?(有否絲狀菌) 進水COD才100左右,5000多的污泥太高了吧!
污水處理廠單溝10000方處理能力,日進水5500方,污泥濃度4300,SV30=16
1、增加回流量能有效降低氨氮;2、你的設計能力是1萬,進水只有一半,屬于低負荷運行,需要適當投加營養,不然污泥活性跟不上,可以考慮關閉部分工藝單元,減少成本,待水量增加上來后再開。
截圖來看看應該是30*30的壁厚為2.5的方管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濃縮性能,又反映污泥濃度的大小,當沉降性能較好時,SV30較小,反之較高。當污泥濃度較高時,SV30較大,反之則較小。當測得污泥SV30較高時,可能是污泥濃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惡化,不管是哪種原因,都應及時排泥,降低SV30值,采用該法排泥時,應逐漸緩慢地進行,一天內排泥不能太多。例如通過排泥要將SV30由50%降至30%時,可利用3~5天逐漸實現每天排出的污泥均勻地增加,切不可忽大忽小,避免造成整個活性污泥系統被破壞或者能力下降。
什么叫做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氣池內混合液在100毫升量筒中,靜止沉淀30分鐘后,沉淀污泥與混合液之體積比(%),因此有時也用SV30來表示。一般來說生化池內的SV在20-40%之間。污泥沉降比測定比較簡單,是評定活性污泥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常被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和及時反時污泥膨脹等異常現象。顯然,SV與污泥濃度也有關系。
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氣池內混合液在100毫升量筒中,靜止沉淀30分鐘后,沉淀污泥與混合液之體積比(%),因此有時也用SV30來表示。一般來說生化池內的SV在20-40%之間。污泥沉降比測定比較簡單,是評定活性污泥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常被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和及時反時污泥膨脹等異常現象。顯然,SV與污泥濃度也有關系。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