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今天已經成為真理的代名詞。科技的發達是近代西方強盛的核心能力所在,“得科學者方能得天下”已經深入人心。但如果要問到底什么是科學,能準確回答清楚者即使在優秀的科學家群體中間也寥寥無幾。過去對科學的認識散見于哲學、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史、科學哲學與科學學等幾門學科之中,但因它們都未能完備地深入整個科學內部,因此都遠遠解決不了以上問題。將科學簡單理解為“分科而學”,也使當今浩如煙海的不同科學學科之間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
本書總結出了可以貫通一切科學的四大主干學科:數學、測量、信息科學與牛頓力學。并且以過去的學者們非常缺乏研究的測量學科為主,系統研究了科學的內在結構、機理,以真正科學的方式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不同領域專家序言
從通播網到純科學
自序 得科學者得天下 /
第一章 科學與純科學 /
第一節 科學與學科 /
第二節 專注單一學科與跨學科 /
第三節 伽利略、實驗與近代科學 /
第四節 純科學 /
第二章 古希臘文明與科學的誕生 /
第一節 幾何測量知識的積累 /
第二節 文明間相互的影響 /
第三節 古希臘人對實用知識和感官作用的
蔑視及理想世界的假設 /
第四節 科學理論的結構和模式 /
第三章 從科學歷史學角度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
第一節 歷史學的測量基礎 /
第二節 歷史學的科學理論與認識誤差來源 /
第三節 歷史作用或功過的價值判斷 /
第四節 目的與過程的一致性 /
第五節 歷史名稱對象的高度變化與理論闡述簡明性的矛盾 /
第六節 “就史論史”與理論普遍性要求的矛盾 /
第七節 歷史之問 /
第四章 科學與非科學 /
第一節 判斷科學與否的根本標準 /
第二節 科學發展形態上的優點 /
第三節 數學抽象帶來的優點 /
第四節 測量的價值和優點 /
第五節 數學的局限 /
第五章 科學的整體性和還原 /
第一節 科學的整體性 /
第二節 還原 /
第三節 映射式還原經典案例 /
第四節 回溯式還原經典案例 /
第五節 調用和對自成體系理論科學性的否定 /
第六節 從還原標準看經絡研究的非科學性 /
第六章 科學的關鍵特征 /
第一節 科學為什么優于非科學 /
第二節 步進式發展模式和節奏性 /
第三節 未知因素唯一性要求 /
第四節 科學理論與實際“相符合”的含義 /
第五節 唯一性要求作為鑒別非科學的標準 /
第六節 可演繹性 /
第七章 測量與受控實驗 /
第一節 受控實驗地位 /
第二節 受控實驗及其優點 /
第三節 受控實驗方法受限的情況 /
第四節 受控實驗只是測量的子集 /
第八章 測量與計量 /
第一節 測量的數據是如何得來的 /
第二節 計量 /
第三節 對“計量”的誤用 /
第九章 所有科學的測量基礎 /
第一節 測量基礎在不同學科中的名稱 /
第二節 新聞真實性問題 /
第三節 統一測量基礎與學科建設的共軛標準 /
第十章 單因果化——可測量的科學基礎 /
第一節 從哲學到科學 /
第二節 單因果化 /
第三節 衰減 /
第四節 放大 /
第四節 受控實驗及實驗室的定義 /
第五節 測量可成為科學基礎的原因 /
第六節 非受控實驗測量的優點 /
第七節 近代科學模型 /
第八節 測量技術的發展 /
第十一章 誤差理論 /
第一節 測量誤差存在的必然性 /
第二節 誤差的來源分析 /
第三節 誤差與信息論的關系 /
第四節 相關分析與誤差、信息量的關系 /
第五節 科學與非科學測量的區別 /
第六節 誤差的數量處理 /
第十二章 量子力學的形成過程和奇異之處 /
第一節 最奇異的科學理論 /
第二節 從連續到光量子 /
第三節 從光子到物質波 /
第四節 從物質波到量子力學理論 /
第五節 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何在? /
第十三章 對量子力學的測量循環因果律解釋嘗試 /
第一節 換個方向看量子 /
第二節 一個解決隱變量和波函數隨機性的
可能受控實驗方案討論 /
第三節 直覺更難理解的實驗結果 /
第四節 弱測量 /
第五節 如何正確認識量子力學? /
第十四章 社會領域常見的五大主體誤差 /
第一節 人作為認識主體的誤差種類 /
第二節 宗教信仰 /
第三節 倫理和心理 /
第四節 政治和利益 /
第五節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必然性 /
第六節 政治的影響 /
第七節 利益角度的影響 /
第八節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合理性 /
第十五章 科學心理學 /
第一節 人類生理系統與心理系統 /
第二節 心理系統與生理系統的聯系 /
第三節 多種心理系統的綜合作用 /
第四節 七大心理系統理論與其他心理學理論的關系 /
第五節 心理系統運行的一般原理 /
第六節 人類心理機制的不適應和社會心理策略進化 /
第七節 興奮與抑制 /
第十六章 情感誤差 /
第一節 心理系統對認識作用綜述 /
第二節 神秘系統情感誤差 /
第三節 依戀系統情感誤差 /
第四節 自尊系統情感誤差 /
第十七章 全科型知識結構的意義 /
第一節 全科型知識結構對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
第二節 歷史學研究需要的寬廣知識領域 /
第三節 全科型知識結構多方面價值和意義 /
第十八章 如何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 /
第一節 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的難點和可能性 /
第二節 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的方法和途徑 /
第三節 八大知識體系簡介 /
第十九章 以測量角度看科學的發展 /
第一節 測量是檢驗理論的標準 /
第二節 理論與測量的循環關系 /
第三節 測量獨立的發展地位 /
第四節 測量自身發展的規律 /
第五節 認識的有限性與無限性 /
第二十章 諾貝爾獎與領導世界科技的匯聚戰略 /
第一節 從新型加速器CEPC—SPPC爭論談起 /
第二節 楊李之爭及其對實驗科學的影響 /
第三節 李楊之爭的另一種歷史假設——無界戰 /
第四節 楊李之爭的循環因果律分析 /
第五節 諾貝爾獎與科學資源匯聚能力 /
第六節 諾貝爾村 /
第二十一章 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與“不相干獲益”價值分析 /
第一節 科學的相對獨立性 /
第二節 科學研究的成本 /
第三節 月球墓地——航天工程最大的不相關獲益研究 /
第四節 對科學原理開發利用也是“不相干獲益” /
第五節 科學不相干獲益最直接經濟價值——滿足好奇與自尊 /
第二十二章 科學化 /
第一節 并非“純科學”的情況 /
第二節 中醫的科學化問題 /
第三節 氣功研究的科學化問題 /
第四節 情感與社會系統誤差的補償 /
第二十三章 第七代信息技術和第三次科學革命 /
第一節 第七代信息革命技術特點 /
第二節 從ENIAC到手機電腦 /
第三節 外存隨機訪問性能爆炸 /
第四節 外圍接口大一統 /
第五節 寬帶接口理想化 /
第六節 計算、存儲和帶寬之間的性能轉換 /
第七節 信息能力需求極限 /
第八節 傳感網、物聯網與測量網 /
第九節 云計算、大數據與全數據 /
第十節 第三次科學革命 /2100433B
本書是根據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工程造價等專業的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本書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圖與識圖的基本知識,基礎,墻體,樓板層與地面,樓梯,屋頂,門與窗,變形縫,工業建筑構造,建筑施工圖的識...
《大設計》無所不在。在會議室和戰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然而,設計卻并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
本書編寫思路清晰、內容翔實、圖文并茂、文句流暢、通俗易懂,利于教學,便于學生自學與訓練。本書既可以作為電子信息類中等職業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從事電子信息技術工作和計量測試人員的參考書。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正>本書主編王雙亭,河南理工大學教授,畢業于解放軍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主要從事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最新成果。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攝影測量的基本概念、發展過程及所面臨的問題;第二章介紹了攝影像片的獲取原理與技術;第三章介紹了中心
格式:pdf
大小:94KB
頁數: 1頁
評分: 4.7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教學、科研經驗及工程實踐,較系統地介紹了地下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幫助讀者提高分析和解決地下工程領域測繪的能力。本修訂版在傳統測量技術的基礎上,新增測繪新技術元素,操作適用性更強,新的地鐵工程測量一章更具有針對性。全書內容豐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測量最新技術及其應用。
內容簡介
《測量實驗與實習教材》是測量學或工程測量的實習課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測量實驗s實習基本要求;第二部分為測量實驗;第三部分為測量實習。 2100433B
本書主要介紹電波測量的相關原理與測量方法以及原理驗證與應用實驗,并結合電波傳播與天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實驗設備,從電磁波基本參數測量、傳播特性測量、傳輸特性測量、微波組件與網絡傳遞特性測量、天線特性參數測量、電磁輻射測量、測量數據處理方法等方面全面介紹了電磁波傳播、傳輸、輻射、接收、天線等基本測量原理與實驗。
本書內容廣泛、系統性較強,可作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波傳播與天線、應用物理等相關專業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微波技術、天線技術等專業方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實驗課程教材,也可供從事通信、雷達、電子系統、射頻、天線與微波技術工作的有關技術人員參考。
《測量學實驗與實習》是測量學或工程測量的實驗實習課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測量實驗實習基本要求,包括測量實驗一般規定、測量儀器使用規則等;第二部分為測量實驗,包括27個課間實驗項目,每個實驗含實驗目的、實驗計劃、實驗儀器、方法步驟、技術要求、注意事項、實驗報告、練習題等八個方面;第三部分為測量實習,闡述了集中測量教學實習的目的、計劃、內容、方法、要求、成果整理和實習總結等。每個實驗及實習后均附有測量記錄用表,測量時可在表上直接填寫。
《測量學實驗與實習》可與有關《測量學》、《土木工程測量》等教材配合,作為高等院校土木、交通、水利、規劃、農林、環境、地礦等專業測量實驗課與實習課的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