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中國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陽林中或林緣。日本也有分布。果可食或釀酒;葉有收斂止瀉、平喘止咳之效,根行氣止痛,治風濕骨痛、跌打腫痛、肝炎、胃病。莖皮可代麻、造紙、造人造纖維板。
常綠蔓生或攀援灌木,高達5米,無刺,稀具刺;幼枝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灰棕色。葉革質(zhì)或薄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稀長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稀闊楔形,邊緣全緣,微反卷,上面幼時具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深綠色,具光澤,干燥后褐綠色,下面灰綠色或銅綠色,被褐色鱗片,側(cè)脈6-8對,與中脈開展成50-60度的角,上面明顯或微凹下,下面凸起;葉柄棕褐色,長5-8毫米。花淡白色,下垂,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常3-7花密生于葉腋短小枝上成傘形總狀花序;花梗銹色,長2-4毫米;萼筒漏斗形,質(zhì)較厚,長4.5-5.5毫米,在裂片下面擴展,向基部漸窄狹,在子房上不明顯收縮,裂片寬卵形,長2.5-3毫米,頂端急尖,內(nèi)面具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橢圓形,長2毫米;雄蕊的花絲長不超過1毫米,花藥長橢圓形,長1.8毫米;花柱細長,無毛,頂端彎曲。果實矩圓形,稍有汁,長14-19毫米,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梗長3-6毫米。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本種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稀矩圓狀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下面銅綠色或灰綠色;萼筒漏斗形,長4.5-5.5毫米,在子房上不明顯收縮,易于認識。 2100433B
通所謂胡頹包括胡頹(綠名羊奶等)與同屬些種例:宜昌胡頹(綠)、福建胡頹(綠)、佘山胡頹(半綠)、木半夏(落葉)、牛奶(落葉)等般綠、半綠種秋季花第二春季熟落葉種則春花秋熟各同種葉形、葉色、花香(香香)...
高度:1-2m 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灌木,樹冠圓形開展。葉橢圓形,革質(zhì)有光澤,深綠色邊緣有一圈金邊。秋天開花,花乳白色,1-2cm,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主要分布于華南、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qū),廣東、廣西、海南、臺灣、港澳地區(qū)適宜露地種植。 栽培于廣東、廣西等省區(qū)。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現(xiàn)廣布于全世界熱帶地區(qū)。
格式:pdf
大小:226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3
目的:測定不同產(chǎn)地胡頹子根中三萜苷元(Emodinol)的含量,為合理利用該藥材資源提供依據(jù)。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胡頹子根中Emodinol的含量。結(jié)果:8個產(chǎn)地胡頹子根中Emodinol的含量范圍為0.013%~0.082%。結(jié)論:不同產(chǎn)地胡頹子根中Emodinol含量差異較大,以湖北所產(chǎn)含量最高,浙江所產(chǎn)含量最低。
格式:pdf
大小:226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7
編號: 高度 (H) 冠幅 (P) 胸徑(Φ ) 地徑 (D) 檢查結(jié)果 及 處理意見 經(jīng)檢查:土球規(guī)格符合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栽植時土球包裝物已按要求進行清除;種植穴、槽底土松軟、通透,無不透水層;栽植時種植穴、槽底部濕潤,符合 種植要求;栽植穴、槽按設計要求進行了處理;種植穴、槽上口下底相等,符合規(guī)范要求;種植穴、槽大小、深度符合規(guī)范要求。 檢查內(nèi)容 (示意圖) 品種 (示意圖) 紫荊 金葉女貞球 胡頹子球 施工單位建設單位 復查結(jié)果 監(jiān)理單位 復查日期: 年 月 日 山茶 93 93 93 93 80 80 80 80 ~ ~ ~ ~ 140 140 140 140 ~ ~ ~ ~ 53 53 120 120 120 120 53 53 ~ ~ ~ 40 40 40 40- 80 80 80 80 60 60 60 60 3 2 1 1 株 株 株 株 160-1
為推動我國胡頹子科植物資源的更深層次利用和開發(fā),對我國擁有資源的胡頹子科沙棘屬(HippophaeL.)和胡頹子屬(ElaeagnusL.)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概況做一綜述,為本科植物資源的研究和開發(fā)提供參考。
胡頹子摘要:斑楂、羊奶子、三月棗。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續(xù)集卷之十木部]胡頹子
摘要:色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地】(陳藏器曰)胡頹子生平林間
【苗】(陳藏器曰)樹高丈余冬不凋藏冰。
屬摘要: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
③類屬。《素問·通評虛實論》:“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胡頹子摘要: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集解】藏器曰∶胡頹子生平林間,樹高丈余,冬不凋,葉陰白,小兒食。
出處《本草拾遺》,別名:牛奶根(《分類草藥性》),貫榨根(《浙江民間草藥》),葉刺頭(《泉州本草》)。
來源于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根。9~10月采挖,曬干。
性味酸,平。
①《綱目》:"酸,平,無毒。"
②《福建民間草藥》:"酸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祛風,利濕,消積滯,利咽喉。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風濕關節(jié)痛,黃痘,瀉痢,小兒疳積,咽喉腫痛。
①《綱目》:"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②《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和氣行血,補虛清火。"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益精神,安五臟,補虛勞,止咳化痰,又可催乳。"④《浙江民間草藥》:"消食滯,化疳積。"
⑤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祛風利濕,止瀉,止血。治久咳氣喘,痢疾,腹瀉,咯血;并治風濕關節(jié)痛,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月經(jīng)過多,黃疸,牙齒痛。"
摘錄《食療方》,功能主治:用本方治療100余例,一般服藥10~15天癥狀即顯著好轉(zhuǎn),部分病人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
大葉胡頹子,別名:圓葉胡頹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macrophylla Thunb.,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桃金娘目;胡頹子科;胡頹子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