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外來植物影響下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機制 | 依托單位 | 清華大學 |
---|---|---|---|
項目負責人 | 林光輝 | 項目類別 | 重點項目 |
我國紅樹林濕地鄉土植物群落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和外來紅樹植物無瓣海桑林大面積種植的影響,但這些外來植物的引入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有何影響,是否會造成紅樹林濕地營養級結構和營養關系的改變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改變。本項目圍繞這些關鍵科學問題,系統研究了我國重要紅樹林分布區內互花米草和無瓣海桑引入背景下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速率以及食物鏈結構的改變格局與機理。研究結果表明:(1)外來植物特別是入侵植物具有比鄉土紅樹植物更高的光合能力、更高效的養分吸收和利用能力以及對逆境更強的適應幅度;(2)人為活動特別是紅樹林灘涂破壞以及水產養殖造成的氮過量輸入可能是造成我國東南沿海紅樹林濕地大面積受到互花米草入侵的重要機制;(3)紅樹林具有很高的固碳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能力,但已受到人為活動和生物入侵的影響,以及(4)互花米草入侵不僅改變了紅樹林底泥微生物功能群結構也把紅樹林濕地多種底棲動物和一些游泳動物的食性由多源食物來源轉變為單一碳來源,但這些改變的生態學意義有待進一步的評估。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國際上研究生物入侵機制及其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學效應提供了第一手數據,而且可為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濕地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護岸、防風消浪、調節陸海間物質交換以及維持潮間帶復雜食物網等重要服務功能,但我國紅樹林濕地鄉土植物群落已經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和外來紅樹植物無瓣海桑大面積種植的嚴重影響。這些外來植物的引入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有何影響,是否會造成紅樹林濕地營養級結構和營養關系的改變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改變,還缺乏定量和機制的研究。本項目圍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持機制緊密相關的科學問題,利用定位對比研究,結合穩定同位素技術和脂肪酸標記等技術,從多個學科角度對我國五個重要紅樹林分布區內互花米草和無瓣海桑引入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生產力、生物多樣性以及營養級結構和關系的影響展開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外來植物影響下紅樹林生態系統重要服務功能的維持機制,定量評估互花米草入侵和無瓣海桑造林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應,為我國紅樹林保護和恢復以及亞熱帶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紅樹林是一種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所謂的紅樹林是指由紅樹科的植物組成,組成的物種不包括草本、藤本紅樹。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一些生長在陸地的有花植物,進入海洋邊緣后,經過極其漫長的演化過程,形成了在潮...
我復制的紅樹林群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特殊的生物群落。紅樹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為中心的熱帶及亞熱帶淤泥深厚的海灘上,在海陸交界的潮間帶形成壯觀的海上森林,森林在潮起潮落的過程中經受著海水不斷的沖刷。 ...
作用: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于紅樹林生長于亞熱帶和溫帶,并擁有豐富的鳥...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2015年“深圳杯”數學建模夏令營 C題: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模型框架的構建 及應用實例研究 與國內外其他大規模濕地生態系 統相比,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因其 面積小,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健康更 加脆弱,迫切需要構建濕地動態監 測、生態健康評估及預警系統來支撐 其保護、管理工作。但目前的生態健 康評價主要采用基于抽樣監測數據 和專家經驗的靜態方法,僅僅圍繞主 要生物因子開展調查而沒有覆蓋到 噪聲、大氣等環境因子,而且監測點 信息的時間、空間離散度較大(時間 間隔較長、測點密度過于稀疏) ,致 使難以完全滿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 護區科學管理的實際需要。因此,保 護區準備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完成保 護管理數字化支撐平臺建設,其中構 建新型的生態系統動態監測和健康 評估及預警科學管理支撐體系是重 要工作內容。 鑒于上述情況,請你們查詢相關資 料,為福田紅樹林濕地構建一體化生 態系統模型框架,為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 6頁
評分: 4.3
序號 材料名稱 編號 壁厚mm 米重( kg) 1 外框料 50C01 1.4 0.742 2 中挺料 50C02 1.4 0.93 3 加強中挺 50C02B 1.4 1.538 4 平開扇 50C03 1.4 0.954 5 轉角料 50C20A 1.4 1.195 6 壓線 50C05 1 0.184 7 連接角碼 50C08 2 1.98 8 轉換料 50C18 1.2 0.45 9 304不銹鋼鉸鏈 10 多點鎖 11 O型密封膠條 12 固定鐵片 1.2 序號 材料名稱 編號 壁厚mm 米重( kg) 1 上滑 M98721 2 1.258 2 下滑 M9872B 2 1.373 3 邊封 M9873 2 0.967 4 上固定框 M98711 2 1.008 5 中柱 M98718 2 1.605 6 蓋板 M98713 2 0.722 7 勾企 M98717C 2 1.05
不是任何植物都可以隨意擴散成功的,在擴散過程中需經過初期-時滯-適應-建立種群-擴散等步驟。通常的外來植物有以下路徑。
此類植物來歷不十分清楚,典型的外來植物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阿拉伯婆婆納 (Veronica persica)等等。這些植物果實或種子小而輕巧,且外被多刺、冠毛,易隨風或河流飄移、隨物體附著流動或是被鳥吃掉后帶到了另一個地方。
第一, 工農業生產所需。經長期栽培馴化成為園圃常規種植植物,也叫人為歸化植物。如糧食、蔬菜、花卉觀賞植物等。此類植物同自然歸化植物的區別在于來歷清楚且人工栽培。引入的目的在于獲取高效、快速、優質、高營養、低廉成本的植物,作為食物、飼料、藥品、工業原料。例如藥用植物穿心蓮(Andrographis paniculata)、嗜好植物煙草(Nicotiana tabacum)、行道樹中的法國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經濟植物劍麻(Agave rigide)、油料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等。因對引入物種管理的失控造成種群自由擴散,它們經由人工-半人工-逸生-歸化-野生的過程,在新環境條件下快速繁殖,建立起種群。
第二,貿易流通渠道。各國進行貿易的同時,無法避免外來植物的交流。與全球貿易體系聯系越緊密的國家,外來入侵物種也越多。中國1954年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了毒麥(Lolium temulentum),其同屬植物長芒毒麥(Lolium temulentum var. longiaristatum)也難免摻和其中被引入。
第三,邊境走私與偷渡。有些人未經合法批準將觀賞植物、水果等引進。疏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等77種外來植物屬此類,并且均有不同程度地擴增。也有植物由各種交通工具帶入,如貨艙中藏匿、水生植物隨船底遠行、國際郵件會攜帶某些植物籽粒細微的種子。另外,還存在因生物防治以及科學研究等原因而引入的外來植物。
外來植物?入侵的途徑
不是任何植物都可以隨意擴散成功的,在擴散過程中需經過初期-時滯-適應-建立種群-擴散等步驟。通常的外來植物有以下路徑。
此類植物來歷不十分清楚,典型的外來植物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阿拉伯婆婆納 (Veronica persica)等等。這些植物果實或種子小而輕巧,且外被多刺、冠毛,易隨風或河流飄移、隨物體附著流動或是被鳥吃掉后帶到了另一個地方。
第一, 工農業生產所需。經長期栽培馴化成為園圃常規種植植物,也叫人為歸化植物。如糧食、蔬菜、花卉觀賞植物等。此類植物同自然歸化植物的區別在于來歷清楚且人工栽培。引入的目的在于獲取高效、快速、優質、高營養、低廉成本的植物,作為食物、飼料、藥品、工業原料。例如藥用植物穿心蓮(Andrographis paniculata)、嗜好植物煙草(Nicotiana tabacum)、行道樹中的法國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經濟植物劍麻(Agave rigide)、油料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等。因對引入物種管理的失控造成種群自由擴散,它們經由人工-半人工-逸生-歸化-野生的過程,在新環境條件下快速繁殖,建立起種群。
第二,貿易流通渠道。各國進行貿易的同時,無法避免外來植物的交流。與全球貿易體系聯系越緊密的國家,外來入侵物種也越多。中國1954年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了毒麥(Lolium temulentum),其同屬植物長芒毒麥(Lolium temulentum var. longiaristatum)也難免摻和其中被引入。
第三,邊境走私與偷渡。有些人未經合法批準將觀賞植物、水果等引進。疏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等77種外來植物屬此類,目前已不同程度地擴增為入侵種。也有植物由各種交通工具帶入,如貨艙中藏匿、水生植物隨船底遠行、國際郵件會攜帶某些植物籽粒細微的種子。另外目前還存在因生物防治以及科學研究等原因而引入的外來植物。
當外來植物在入侵地建立了種群,且威脅并改變該地域的生物多樣性時,就成為外來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通常,人們把入侵植物也叫歸化植物(naturalized plant)、馴化植物或遷居植物,與本土植物相對應。
事實上外來植物與入侵植物不能等同。所謂入侵植物,專指外來植物在種群建立的生長與繁衍過程中對原生境物種產生了不利或有利的影響,這種影響暫時可能有益或無益,巨大可觸或細微而隱匿。外來植物若發展成入侵植物,自身要具備以下條件:
(1)生態適應能力強。 許多外來入侵植物生存范圍廣泛,能以某種方式抵御干旱、低溫、污染等逆境并做出調整,一旦條件適宜就開始大量繁殖。
(2)種群擴散資本投入高。入侵植物通常能產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較短,特別是具有很強的克隆繁殖能力,可以通過根、芽、莖、孢芽或孢子等高投入的資本實現大量繁殖。
(3)傳播能力強。入侵植物有的種子非常小,或多具冠毛或鉤刺,可通過附著、風吹或流水傳播;也可通過鳥類或其他動物傳播;有的植物易通過人類活動傳播。其次,被入侵地域需具備以下條件:與原生境有相似的生態環境;在外來植物種群建立初期沒有生態惡化;缺乏該植物的天敵和生態競爭者。
港口、機場、牧場等等地方以及受突發性的自然干擾,如火災、洪水或干旱等破壞后的地域是外來植物進入本地的入口處,也是本地植物抵御入侵者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