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系統辨識在建筑熱濕過程中的應用 | 作????者 | 陳友明 |
---|---|---|---|
出版社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ISBN | 9787112067794 |
《系統辨識在建筑熱濕過程中的應用》是作者吸收現代系統理論,在多年科研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較為詳細、系統地介紹了系統辨識理論在建筑熱濕過程中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断到y辨識在建筑熱濕過程中的應用》分七章:系統辯識基本知識、系統辯識算法、建筑圍護結構動態熱特性辯識、建筑墻體表面換熱過程辯識、基礎系統辯識圍護結構非穩定傳熱計算方法、圍護結構動態吸放濕過程的理論基礎及建筑表面吸放濕特性辯識?!断到y辨識在建筑熱濕過程中的應用》內容翔實,既有全面理論知識和實驗系統介紹,又有相當豐富的實驗數據和研究實例。
《系統辨識在建筑熱濕過程中的應用》可供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采暖通風空調工程、建筑物理和建筑技術等相關專業和領域的科學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師生參考。 2100433B
作 者:陳友明 等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ISBN:9787112067794 出版時間:2004-10-01 版 次:1 頁 數:15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建筑 > 建筑基礎科學
合同關于結算的條款是這樣寫的:工程量清單數量發生變更時,其綜合單價按投標書中填報的綜合單價計算;屬設計變更的項目,工程量清單中有子目的按相對應子目的綜合單價計價,工程量清單中沒有相應子目的,按招標時計...
我想請教一下各位高手,在實際施工中,我們做預算、決算。項目部需要給我們提供什么簽證和資料???或者說做預決算時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向項目部要簽證、變更和隱蔽資料? 隱蔽資料我們需要不? 提供變更...
BIM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場景應用與發展現狀-工保網BIM技術,其雛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后,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水平的迅速發展以及對建筑生命周期的深入理解,BIM技術逐漸被工程人熟...
格式:pdf
大?。?span id="6j1lcgd" class="single-tag-height">1.5MB
頁數: 2頁
評分: 4.6
建設工地區域廣、人員多、材料設備分散、管理作業流程瑣碎,傳統的人工巡視、手工記錄的方式已無法適應大型項目管理的要求。采用信息化技術實現監管模式的創新,解決建設工地中出現的監管力度不強、監控手段落后等難題,已成為項目建設管理者的必然選擇。智能工地系統在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將更多人工智能技術、傳感技術等高新科技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機械設備使用、施工人員穿戴設施等各種物體當中,并且將這些物體進行互聯,使其形成物聯網之后再將其與互聯網進行有機地整合,順應智慧城市發展的需求,為建筑工程的建設提供有效的智能管理方案。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 1頁
評分: 4.4
智能工地系統在管理的過程當中主要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將更多人工智能技術、傳感技術等高新科技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機械設備使用、施工人員穿戴設施等各種物體當中,并且將這些物體進行互聯,使其形成\"物聯網\
《系統辨識及其在水電能源中的應用》以清江水布埡-隔河巖-高壩洲梯級水庫系統、長江三峽工程防洪系統的研究工作為背景,立足于解決水電能源系統實際問題,力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介紹了在水電能源系統辨識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最新取得的成果。
張勇傳,男,1935年生,河南南陽人。1957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留校工作至今。1984年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水電與數字化工程學院名譽院長,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水資源、電力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為現代水庫運行理論的創立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水庫運行基礎理論、規劃決策與洪水風險管理、電力系統和水電站計算機仿真控制、電力系統工程隨機決策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已成功地應用于生產實際。目前他又率先提出了數字流域的新概念,并著手流域數字化領域的工程項目和系統的理論研究。
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和省部級一、二等獎計11項;出版《水電站水庫調度》等著作10多部,學術專著《水電能優化管理》一書曾獲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發表論文150余篇。
(1)已知空氣初始狀態參數,處理過程及處理后空氣狀態的某一個參數,求處理后空氣的終狀態.
(2)兩種空氣混合,求混合后的空氣狀態。
(3)已知空氣狀態,求該狀態下空氣的露點溫度。
(4)求某一空氣狀態下的濕球溫度。
本書以建筑熱濕環境營造過程的內部損失為認識視角,運用合理的熱學分析參數,通過定量刻畫室內末端熱濕采集過程的損失、熱量傳輸過程的損失、熱濕轉換過程等內部損失情況,并分析減少各環節損失的有效方法,以期尋求提高各處理環節性能的指導原則,為合理構建建筑熱濕環境營造系統奠定基礎,在保證建筑適宜的熱濕環境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整個系統的能源消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從建筑熱濕環境營造系統的特點(第2 章)和熱學參數的基本定義(第3章)出發,尋找到適宜的熱學參數來定量刻畫熱濕環境營造過程的損失;以熱學參數為指導工具,第4章~第7章將從理論分析角度認識建筑室內熱濕環境營造過程的各個關鍵環節,包括室內空間的熱濕采集過程、穩態傳熱過程(換熱器與換熱網絡)、動態傳熱過程(圍護結構傳熱和蓄能)以及濕空氣熱濕傳遞過程等,介紹各環節的基本分析方法及相應的優化指導原則;在各環節特性分析的基礎上對整個建筑環境營造過程的系統性能進行研究,給出相應的系統熱學分析原則(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