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篇 系統:系統科學與系統思維的前沿
第一章 系統哲學理念 1
1.1 涌現的系統運動 1
1.2 系統的本質 2
1.3 因果關系和目的論 3
1.4 涌現 4
1.5 生命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5
1.6 人類組織中的熵與功 5
1.7 熵循環 6
1.8 一般系統論和開放系統 6
1.9 博爾丁的系統分類 7
1.10 并行和同態 7
1.11 開放系統的概念 8
1.12 了解開放系統的行為 9
1.13 格式塔(完形)和整體論 10
1.13.1 不可分割性 11
1.13.2 交互動力學 11
1.14 穩定性和穩定狀態 12
1.15 系統論方法 13
1.16 系統思維 14
1.17 功能主義和有機體類比 15
1.17.1 有機體類比 15
1.17.2 機器的隱喻 15
1.18 機械系統控制概念 16
1.19 有機體控制概念 16
1.20 基本感知、概念和知覺 17
1.20.1 涌現和層次結構 17
1.20.2 由自身是系統且相互作用的組分構成的系統 18
1.20.3 整體系統的多樣性 18
1.20.4 具有所需涌現特性的開放系統的潛在綜合方法:系統工程 19
1.20.5 問題空間與解決方案空間 20
1.20.6 演化的自適應系統 21
1.20.7 自組織的臨界性 22
1.20.8 弱混沌 22
1.20.9 系統特征 23
本章練習 24
第二章 系統科學前沿 25
2.1 系統論與系統科學 25
2.2 守恒定律與傳輸現象 26
2.3 排隊現象 27
2.4 混沌現象 28
2.4.1 鱗翅目形的洛倫茲圖 28
2.4.2 混沌的生成 29
2.4.3 自相似性 31
2.4.4 分形 32
2.4.5 倍周期 34
2.5 信息:守恒還是非守恒 34
2.6 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系統科學 35
2.6.1 行為 35
2.6.2 識別與分類 36
2.6.3 公理知識 36
2.6.4 世界模型與世界觀 36
2.6.5 解讀 36
2.6.6 信念系統 36
2.6.7 本能與意象 38
2.7 社會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40
2.8 社會資本 41
2.9 社會基因型態 42
2.10 復雜性管理 42
2.10.1 涌現特性的聚合 43
2.10.2 反混沌 44
2.11 系統壽命周期與熵循環 45
2.11.1 系統響應原則 45
2.11.2 系統內聚原則 46
2.11.3 適應性原則 46
2.11.4 關聯多樣性原則 46
2.11.5 多樣性受限原則 47
2.11.6 首選模式原則 47
2.11.7 循環發展(熵循環)原則 47
2.11.8 系統壽命周期:統一系統假設 48
2.11.9 系統耐久性:系統衰退 50
本章總結 50
本章練習 51
第三章 系統思維前沿 53
3.1 系統思維的范圍、局限和價值 53
3.1.1 示意圖 53
3.1.2 因果關系和因果循環模型 55
3.1.3 系統表面現象動態仿真 56
3.1.4 動態交互系統仿真 59
3.1.5 行為建模 61
3.2 系統思維和科學方法 61
3.3 系統表述和系統建模 62
3.4 非線性系統思維 65
本章總結 67
本章練習 68
第四章 系統工程的哲學理念 69
4.1 系統工程為何重要 69
4.2 系統工程的早期例子 70
4.2.1 不列顛之戰 70
4.2.2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70
4.3 “系統”的研究對象 71
4.4 “工程”的研究對象 72
4.5 問題的求解、定解和消解 73
4.6 系統工程:定義和描述 74
4.7 系統工程的實際目標 76
4.8 定解、求解或消解問題的策略 77
4.9 自組織系統 78
4.10 系統的系統:體系 79
4.11 自底向上的集成 81
4.12 完成系統工程“整體” 81
本章總結 83
本章練習 85
第五章 系統模型 86
5.1 開放系統 86
5.2 簡單的嵌套和遞歸模型 88
5.3 社會基因型態——一個概念模型 88
5.4 控制論模型 89
5.5 系統架構模型 90
5.6 比爾的適存系統模型 92
5.7 開環控制模型 94
5.8 五層系統模型 95
5.8.1 第1層:產品/子系統工程 95
5.8.2 第2層:項目系統工程 97
5.8.3 系統工程的本質 100
5.8.4 第4層:工業系統工程 100
5.8.5 第5層:社會經濟系統工程 102
5.9 追求涌現——所有系統的通用參考模型 103
5.9.1 涌現的根源及其能否有目的地“設計” 103
5.9.2 通用參考模型的概念 104
5.9.3 功能管理 106
5.9.4 行為管理 107
5.9.5 通用參考模型的形式模型 109
5.10 列表形式的通用參考模型 111
5.11 通用參考模型和系統論方法 112
5.11.1 實例化分層通用參考模型 114
5.11.2 通用參考模型是否能捕獲到涌現 116
5.11.3 通用參考模型比較 117
本章總結 117
本章練習 118
案例A 日本的精益量化供應系統 119
A.1 引言 119
A.2 調查研究 122
A.2.1 開放系統的觀點 122
A.2.2 市場拉動與生產推動 125
A.2.3 持續改善和流水線 127
A.2.4 企業聯盟 129
本案例總結 130
第二篇 系統方法論
第六章 系統方法論綜述 132
6.1 系統方法論的定義 132
6.2 系統方法論的社會潛力和經濟潛力 133
6.3 系統方法論:一個范式 133
6.4 系統方法論的各個方面 134
6.4.1 科學維度 134
6.4.2 邏輯和認識論維度 135
6.4.3 時間維度 135
6.4.4 文化/政治/行為維度 136
6.4.5 道德和倫理維度 136
6.4.6 社會維度 137
6.4.7 組織維度 137
6.4.8 經濟維度 138
6.4.9 技術維度 139
6.5 系統方法論:概念模型 140
6.6 能否找到一個(更好的)系統方法論 145
6.7 能否構建智能、自適應、演化的解決方案系統 145
本章總結 146
本章練習 148
第七章 處理復雜的問題和難題 149
7.1 問題的解決范式 149
7.2 線性、復雜性、非線性和智能系統行為 149
7.3 系統功能異常:領域影響因素 150
7.4 軟系統方法 151
7.5 達成共識的方法 152
7.5.1 頭腦風暴法 153
7.5.2 名義群體法 153
7.5.3 創意記錄法 153
7.5.4 沃菲爾德的解釋結構模型 154
7.6 面向干預的切克蘭德軟系統方法論 155
7.7 面向干預的希金斯嚴格軟方法 157
本章總結 161
本章練習 161
案例B 成功經驗的干預 162
B.1 背景情況 162
B.2 使用嚴格軟方法做離線非正式調查 162
B.3 參與式干預——使用名義群體法和解釋結構模型 168
B.4 無人參與的嚴格軟方法調查和人工干預兩者比較 175
本案例總結 176
第八章 探索解決方案空間 177
8.1 引言 177
8.2 探索途徑 177
8.2.1 邊界和有限狀態 177
8.2.2 環境、影響和相互作用 178
8.2.3 結構和動力學 179
8.2.4 資源需求 179
本章總結 181
本章練習 181
第九章 聚焦解決方案系統的目的 182
9.1 系統方法論第3步:解決方案系統的目的 182
9.2 系統方法論第4步:開發運行使用構想 184
本章練習 186
案例C 武器系統總體構想 187
案例C之1:不列顛之戰的指揮控制系統 187
C.1.1 引言 187
C.1.2 相互作用的系統 188
C.1.3 讓系統工作起來——作戰系統工程 189
C.1.4 戰斗打響 190
C.1.5 不列顛之戰的仿真 193
案例C之2 “閃電”——實現武器系統總體構想 198
C.2.1 引言 198
C.2.2 閃電式飛機 198
C.2.3 優化設計 200
C.2.4 干擾問題 201
C.2.5 解決問題的數字數據鏈路 202
C.2.6 試驗 203
本案例總結 203
第十章 系統解決方案的架構/設計 205
10.1 系統設計方法 205
10.2 功能設計流程 207
10.3 物理設計流程 209
10.4 輸出/結果 212
本章總結 212
本章練習 213
第十一章 優化解決方案系統設計 214
11.1 系統設計途徑 214
11.2 方法、工具和技術 215
11.2.1 成本與能力 215
11.2.2 整體優化 215
11.2.3 災難救援示例 217
11.2.4 海軍驅逐艦示例 218
11.2.5 供應與物流系統的設計優化 220
11.3 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設計方案 221
11.4 線性或非線性:這是問題所在 222
11.5 驗證與確認 223
本章總結 224
本章練習 225
第十二章 解決方案系統的創建及檢驗 226
12.1 引言 226
12.2 需求規范 227
12.3 表征不同類型的系統 228
12.3.1 組織方面的考慮 229
12.3.2 集成方面的考慮 230
12.3.3 運行使用的系統工程——在運行中不斷優化 231
12.4 解決方案系統的組成部分 232
本章總結 233
本章練習 234
第十三章 系統方法論——詳細說明 235
13.1 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 235
13.2 系統方法論的產品 235
13.3 系統方法論整體 237
13.4 系統方法論是流程嗎 237
13.4.1 外循環與內循環設計 237
13.4.2 外循環、內循環和系統工程 239
13.5 系統方法論:分階段描述各個步驟 239
本章總結 243
本章練習 244
第十四章 系統方法論的實踐應用 246
14.1 按階段劃分的系統方法論 246
14.2 面向人類活動系統的系統方法論 247
14.3 作為工具的系統方法論 248
14.4 系統方法論應用的組織管理和系統工程應用的組織管理 249
14.4.1 系統方法論的甘特圖 250
14.4.2 團隊體系 251
14.4.3 團隊體系與內/外循環 252
14.4.4 團隊體系和系統體系 252
本章總結 255
本章練習 255
案例D 構建國防能力架構 257
D.1 系統方法論第1步:探索問題空間 257
D.2 系統方法論第2步:探索解空間 263
D.3 系統方法論第3步:聚焦解決方案系統目的 263
D.3.1 根本宗旨和語義分析 263
D.3.2 效能指標 264
D.3.3 實現目標、克服威脅的策略 264
D.3.4 非殺傷性武器 265
D.3.5 將策略轉換為功能 266
D.4 系統方法論第4步:開發解決方案系統的高層作戰行動構想 266
D.5 系統方法論第5步:設計解決方案系統, 第1部分——功能設計 268
D.5.1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3:內部功能實例化 268
D.5.2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2:內部行為實例化 269
D.5.3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4:組裝解決方案系統內部功能:最小化構形熵 269
D.5.4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5:劃分解決方案系統的相互作用的子系統 270
D.5.5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6:開發解決方案系統內部構架 270
D.5.6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7:形成解決方案系統概要 271
D.6 系統方法論第5步:設計解決方案系統, 第2部分——功能/物理設計 272
本案例中途練習 272
D.7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11:確定可選的選項 273
D.7.1 可運輸陸戰單元設計構想 274
D.7.2 無人飛行器/遙控飛行器和武器 276
D.7.3 集群和陣形控制 278
D.7.4 變色龍戰車陸戰單元——內部設計構想 278
D.7.5 短程起降運輸機/作戰總指揮部/后勤保障 279
D.8 系統方法論第5步/模板12:對可選的解決方案系統內的每個相互作用的子系統重做
第2步至第5步/模板7 280
D.9 指揮和控制 281
D.9.1 分形的C2 282
D.10 設計部分小結 282
D.11 系統方法論第6步/模板1:單獨實例化藍方解決方案的有機動態模型 283
D.12 系統方法論第6步/模板1和系統方法論第6步/模板2:實例化藍方陸上機動力量2010及其
紅方對手 283
本案例總結 285
本案例結論 285
第三篇 系統方法論與系統工程
第十五章 系統工程真正的含義 287
15.1 從“相似”中辨識系統工程 287
15.2 區分系統工程與系統的工程 288
15.2.1 人是系統的一部分還是人工產品的使用者 289
15.2.2 線性與非線性 289
15.2.3 自頂向下與自底向上 289
15.3 系統工程的應用種類 290
15.3.1 全新的首次出現的系統 290
15.3.2 演化的系統 291
15.3.3 可運行使用的系統 292
15.3.4 批量制造/供應系統 292
15.4 系統工程“策略” 292
15.4.1 瀑布方式 293
15.4.2 螺旋方式 295
15.4.3 并發方式 296
15.4.4 混沌方式 296
15.5 功能管理、計劃管理和項目管理 297
15.6 關于系統工程的“微型考古學” 299
15.6.1 麥克弗森的系統設計框架 299
15.6.2 麥克弗森的復雜系統設計層次 301
15.6.3 項目管理中的麥克弗森系統工程組織 301
15.7 系統工程分析與管理支撐環境 302
15.8 系統架構 304
15.8.1 系統架構的影響 304
15.8.2 系統架構的優缺點 304
15.8.3 架構類比 307
15.8.4 系統的包含和封裝視角 308
15.9 目的性系統架構 310
15.10 分層架構 312
15.10.1 開放系統互連的國際標準 312
15.10.2 指揮控制架構 313
15.10.3 企業組織架構 314
15.11 人類活動系統 314
15.11.1 為什么研究人類活動系統 314
15.11.2 人機分離 315
15.11.3 自組織人類活動系統 316
15.11.4 訓練 317
15.12 社會系統 318
本章總結 322
本章練習 323
第十六章 系統創建:目標牽引,涌現為先 324
16.1 源于人類和機器的目標牽引 324
16.2 在功能到物理結構映射中維持跨功能連接 326
16.3 對流程視圖的強調 328
16.4 設計、集成和測試 330
本章總結 331
本章練習 331
案例E 警務指揮控制系統 332
E.1 問題空間 332
E.1.1 社會工程——不負責任的自由化? 332
E.1.2 政治正確:新的世俗宗教 334
E.1.3 治安中的政治——嚴厲打擊犯罪,嚴厲打擊犯罪根源 336
E.2 解決方案空間 337
E.2.1 民主下的治安 337
E.2.2 治安的變化 338
E.2.3 鷹派、鴿派、自由主義者和恐怖分子 338
E.2.4 社會分裂,對犯罪的恐懼及被動式螺旋 339
E.2.5 逐步下降的穩定性水平 340
E.2.6 恐怖主義問題 341
E.3 可行解決方案的構想 342
E.3.1 主動式治安:傳動和響應需求 342
E.3.2 恐怖主義使局面發生改變 343
E.3.3 阻止與預防犯罪型治安的成本效益 343
E.3.4 招募積極主動的警察 344
E.3.5 締造和平、維護和平和建設和平:治安的1、2、3級 344
E.4 治安行動構想 345
E.4.1 治安模式 345
E.4.2 情報主導的主動式治安 346
E.5 設計解決方案系統 347
本案例總結和結論 348
案例F 戰斗機航空電子系統設計 350
F.1 問題空間 350
F.2 既定的解決方案 350
F.3 設計解決方案系統 351
F.3.1 美中不足 351
F.3.2 戰斗機空中交戰——迷失的作戰構想 352
F.3.3 政府的不情愿 354
F.3.4 系統構想——三角測量的鬼影 354
F.3.5 系統構想——標槍式導引 355
本案例結論 355
第十七章 體系:工程原理和實踐經驗 357
17.1 體系的創建、開發和演化 357
17.2 系統工程解決體系問題的局限性 358
17.3 體系工程的策略 359
17.3.1 “竿頂旋盤” 359
17.3.2 持續再設計 359
17.4 體系的架構 360
17.4.1 體系的流水線架構 360
17.4.2 體系的互補型架構 362
17.5 體系——統一的整體,還是分離的集合 363
17.6 管理體系中的變化 365
17.7 體系工程 367
本章總結 367
本章練習 368
案例G 21世紀的國防采購 370
G.1 問題空間 370
G.1.1 在預測需求方面存在的困難 370
G.1.2 技術前沿——過去靠國防,現在靠商業 371
G.1.3 官僚主義正在削弱國防技術前沿 372
G.1.4 安全保密 373
G.2 概念化的可行解決方案 374
G.3 作戰運用構想 376
G.4 系統設計 378
本案例總結 379
第十八章 系統工程:智能系統 380
18.1 引言 380
18.2 什么是智能系統 381
18.3 智能的定義 381
18.3.1 智能的類型 381
18.3.2 智能和生存 382
18.3.3 預測未來 383
18.4 關于決策 384
18.5 學習型組織/智能型企業的特征 385
18.6 智能型企業面臨的狀況條件 386
18.6.1 做出智能的選擇——智能型企業模型 388
18.6.2 創新決策模型 389
18.7 學習行為和智能行為 390
18.8 讓企業保持智能化 391
本章總結 392
本章練習 393
案例H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能源 394
H.1 能源、需求、資源和儲備 394
H.2 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394
H.3 可能的選項 395
H.3.1 控制溫室氣體水平的增長 395
H.3.2 改善氣候變化影響的措施 396
H.4 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可替代能源 397
H.4.1 水力發電 397
H.4.2 風力發電 397
H.4.3 潮汐發電 397
H.4.4 海浪發電 398
H.4.5 月球引力發電 398
H.4.6 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發電 398
H.4.7 可替代能源的總結 399
H.5 核能 399
H.6 未來的不妙前景 399
H.6.1 戴森球 400
H.6.2 核冬天 400
H.6.3 火山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401
H.6.4 工業污染 401
H.7 主動控制氣候的案例 401
H.7.1 “做得太少太遲”的風險 402
H.8 可行解決方案構想 403
H.8.1 充分認識問題 403
H.8.2 太陽常數的調節 403
H.8.3 L1點粒子云的構想 404
H.8.4 L1點粒子云的運用構想 405
H.8.5 L1點遮陽板的構想 405
H.8.6 遮陽板的建造 405
H.8.7 L1點遮陽板的使用構想 407
H.8.8 相對的時間尺度 407
H.8.9 風險 408
H.9 本案例評論 408
參考文獻 4102100433B
本書譯自英國著名系統工程專家戴瑞克"_blank" href="/item/管理科學與工程/85633" data-lemmaid="85633">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課程教材,也可作為航天、航空、船舶、交通運輸、社會經濟和軍事等領域復雜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相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綜合分析求解 系統問題的參考書。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第一篇 個人禮儀1 講究禮貌 語言文明2 規范姿勢 舉止優雅3 服飾得體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禮儀1 家庭和睦 尊重長輩2 情同手足 有愛同輩第三篇 校園禮儀1 尊重師長 虛心學習2 團結同學 共同進...
前言第一章 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現代設計的發展現代設計教育第二章 現代設計的萌芽與“工藝美術”運動工業革命初期的設計發展狀況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第三章 “新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背景法國的“新藝...
格式:pdf
大?。?span id="tagejqw" class="single-tag-height">87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1 工程常用圖書目錄(電氣、給排水、暖通、結構、建筑) 序號 圖書編號 圖書名稱 價格(元) 備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電氣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 ?動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結構體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節能專篇-暖通空調 ?動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框架 -剪力墻、框 支剪力墻結構、現澆混凝土樓面與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格式:pdf
大?。?span id="cz9tyny" class="single-tag-height">87KB
頁數: 40頁
評分: 4.3
柜號 序號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系統與系統工程概述、系統工程方法論、系統模型化技術、系統仿真與預測、系統分析、系統綜合與評價、投入產出分析、系統決策分析;附錄部分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在管理科學研究方面得到廣泛使用的主流統計分析工具,包括spss、amos、dynamo和以swarm為代表的4種主體仿真工具等。
方法論及建?!妨η蠛啙崒嵱茫⒅叵到y建模技術的可操作性,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掌握,適合管理類各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和研究之用;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學科、專業的教材;或作為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學習系統理念和方法的培訓教材和自學參考書。
序
前言
教學建議
第一章 系統與系統工程概述1
學習目標1
第一節 系統的定義與屬性1
第二節 系統的分類4
第三節 系統的要領與特性6
第四節 系統思想的演變7
第五節 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12
第六節 系統工程的概念
及其發展17
本章小結21
本章習題21
第二章 系統工程方法論22
學習目標22
第一節 霍爾三維結構方法論22
第二節 軟系統方法論26
第三節 綜合集成方法論29
第四節 系統分析原理31
本章小結33
本章習題34
第三章 系統模型化技術35
學習目標35
第一節 系統模型的定義和作用35
第二節 系統模型的分類及其
構造原則和方法36
第三節 結構模型技術39
第四節 多層線性模型60
第五節 項目反應理論68
本章小結81
本章習題81
第四章 系統仿真與預測84
學習目標84
第一節 系統仿真概述84
第二節 狀態空間模型86
第三節 系統動力學及其
仿真技術94
本章小結105
本章習題105
第五章 系統分析110
學習目標110
第一節 系統分析的基本概念110
第二節 技術經濟分析115
第三節 成本效益分析121
第四節 量本利分析125
第五節 可行性分析130
第六節 系統分析案例——紐約市供水網擴建
工程的分析134
本章小結138
本章習題138
第六章 系統綜合與評價139
學習目標139
第一節 系統綜合與評價的復雜性139
第二節 指標評分法142
第三節 指標綜合的基本方法147
第四節 層次分析法150
第五節 模糊綜合評價法159
本章小結163
本章習題164
第七章 投入產出分析168
學習目標168
第一節 投入產出表的產生與發展168
第二節 投入產出表的原理及一般結構171
第三節 投入產出表中的基本關系176
第四節 投入產出表的應用180
本章小結186
本章習題186
第八章 系統決策分析187
學習目標187
第一節 管理決策概述187
第二節 風險型決策分析190
第三節 沖突分析200
本章小結215
本章習題216
附錄aspss軟件實用統計方法219
附錄b常用仿真軟件介紹245
附錄c綜合案例大作業練習題266
參考文獻2692100433B
前言
第一章 系統工程概述
第一節 系統工程的產生、發展及應用
第二節 系統工程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系統工程的概念與特點
第四節 系統工程的應用領域
思考題
第二章 系統工程方法論
第一節 系統工程的基本工作過程
第二節 系統分析原理
第三節 創新思維與方案創造技術
第四節 系統工程方法論的新發展
思考題
第三章 系統模型與模型化
第一節 系統模型與模型化概述
第二節 系統結構模型化技術
第三節 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
第四節 狀態空間模型
第五節 系統工程模型技術的新進展
思考與練習題
第四章 系統仿真及系統動力學方法
第一節 系統仿真概述
第二節 系統動力學結構模型化原理
第三節 基本反饋回路的DYNAMO仿真分析
第四節 DYNAMO函數
第五節 Vensim_PLE仿真軟件使用簡介
思考與練習題
第五章 系統評價方法
第一節 系統評價原理
第二節 關聯矩陣法
第三節 層次分析法
第四節 模糊綜合評判法
思考與練習題
第六章 決策分析方法
第一節 管理決策概述
第二節 風險型決策分析
第三節 沖突分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七章 戰略研究與管理
第一節 戰略研究與管理概述
第二節 戰略研究方法論
第三節 企業戰略管理面臨的挑戰
第四節 戰略管理的發展趨勢
思考題
第八章 系統工程應用實例
實例一 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統分析
實例二 CH公司外購玻殼進廠入庫搬運路線方案分析
實例三 某地區能源重化工科技發展規劃研究
實例四 基于實物期權的ERP不確定性投資決策分析
實例五 某臺資電子加工企業生產能力擴充決策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