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懸魚裝飾 | 出現年代 | 唐 |
---|
泰順地處浙南,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那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古村落布局和大量鄉土建筑,縱橫幽長的巷道,淙淙流淌的溪流,素木蠻石建造的民居向我們道出古人規劃村莊、營構建筑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意蘊。泰順古民居講究屋檐下懸魚構件的使用,建筑風格渾然天成。這在浙江民居乃至全國民居中都很少見,其數量之多、造型之美觀、題材之豐富、雕刻之精細,更是列全國古民居之首。
泰順古民居的屋頂大部分采用了懸山頂,少數清晚期或民國時期建造的民居采用了歇山形式。懸山頂的兩邊有披檐,披檐的使用既遮阻了風雨,又擴大了內部使用空間,可謂一舉兩得。為了保護外伸的檁而釘的木板免受雨水破壞,在屋頂兩端的山墻上多使用博風板。博風板正中,有一裝飾物懸掛而下,用木板雕刻而成,它就是被稱之為“懸魚”的建筑裝飾構件。
懸魚這一建筑裝飾構件因常雕有魚形圖案而得名,有著多種造型和含意。有的懸魚構件雕兩條尾部相交的魚,上有“水”字,討口彩:“雙魚喜慶”。懸魚的形象,除本身有水的間接寓意之外,還有利用其諧音取吉祥之意:魚,余也,裕也。有的還加上蓮花,以祈“連(蓮)年有余(魚)”、“吉慶有余(魚)”等。民居屋頂脊檁的懸魚雖然較多使用,但已經完全脫離魚的形象變異,后來的懸魚已不再只是魚的樣式,舉目找不出一條魚,而變為花籃狀、蓮花狀、卷云如意等形狀,取其“萬事如意”之意。其造型的構成形式豐富多樣,千變萬化,如對稱式、均衡式、自由式等中國傳統的圖案、雕刻造型。但習慣上仍稱懸魚。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70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懸魚作為中國傳統建筑中一個別具特色的裝飾構件,具有實用與裝飾的雙重功能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涵義。本文以懸魚為主題,首先對懸魚構件的概況、歷史發展作出了概述;然后利用形式美法則對懸魚的形態特征與表現形式進行了詳細的解析與闡釋,目的是讓讀者能通俗易懂的了解到懸魚的變化與發展,并且能更好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建筑裝飾文化。
格式:pdf
大小:70KB
頁數: 1頁
評分: 4.4
懸魚作為中國傳統建筑中一個別具特色的裝飾構件,具有實用與裝飾的雙重功能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涵義。本文以懸魚為主題,首先對懸魚構件的概況、歷史發展作出了概述;然后利用形式美法則對懸魚的形態特征與表現形式進行了詳細的解析與闡釋,目的是讓讀者能通俗易懂的了解到懸魚的變化與發展,并且能更好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建筑裝飾文化。
前言
第一章 懸魚裝飾概述
一、懸魚裝飾的由來
二、懸魚裝飾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懸魚裝飾的文化探源
一、懸魚裝飾的文化背景
二、懸魚裝飾的文化內涵
三、懸魚裝飾與“羊續懸魚”
第三章 懸魚裝飾的功能
一、裝飾功能
二、防水功能
三、寓意功能
第四章 懸魚裝飾的材料和工藝
一、懸魚的材料
二、懸魚的規格
三、懸魚的工藝
四、懸魚的數量
第五章 懸魚裝飾的分類
一、從表現風格分類
二、從構成形式分類
三、從相關部位分類
第六章 懸魚裝飾對日本、韓國的影響
一、中國懸魚對日本、韓國的影響
二、中國懸魚在日本的變異
三、中國懸魚在韓國的變化
第七章 懸魚裝飾的美學探索
一、懸魚裝飾的美學特征
二,懸魚裝飾的藝術性
三、懸魚裝飾的符號效應
四、懸魚裝飾的當代啟示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建筑懸魚裝飾藝術》這本書對懸魚裝飾構件的由來,使用分布情況,對日本、韓國的影響等作了概述;深入介紹了懸魚的裝飾、防水、寓意三大功能;詳細分析了懸魚的材料和雕刻工藝;對懸魚造型按題材內容、構成形式進行了分類介紹;還對懸魚文化探源、美學特征和對當代啟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本書圖片部分(附光盤)既有高清晰度的懸魚照片又有手繪懸魚紋樣,兼顧欣賞和分析研究。本書是“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叢書中的一本。
緒論·格古韻新
一、中國傳統民居裝飾研究的對象和范域
二、中國傳統民居裝飾研究的視角與手法
三、中國傳統民居裝飾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四、中國傳統民居裝飾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章 觀念精神
一、傾土擇木
二、禮制等級
三、整體意匠
四、厭勝祈福
五、土匠聯姻
第二章 構件裝飾
一、屋頂脊飾
二、瓦當懸魚
三、墻體立面
四、梁柱斗拱
五、院門房門
六、鋪首門環
七、窗牗窗格
八、匾額楹聯
第三章 隔斷裝修
一、照壁影壁
二、屏門屏壁
三、隔斷欄桿
四、頂棚鋪地
第四章 天工意匠
一、木雕石刻
二、磚雕陶塑
三、灰塑金屬
四、彩繪壁畫
參考文獻
參考圖像
后記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