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中國 產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生于海拔500-2 200米的山地密林中,生于干燥環境時植株矮小。在海南熱帶山地闊葉林中是常見樹種,伴生樹種有陸均松、苦梓、油楠、大葉白顏樹及海南阿丁楓等。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60厘米,樹皮灰黑色,平滑。小枝幼時被灰褐色絲質長柔毛,后漸脫落。葉片薄革質,集生于枝頂,窄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11厘米,寬0.5-1.8厘米,頂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或頂部有1-2對不明顯鈍齒,中脈在葉面微凸起或平坦,側脈每邊7-14條,不甚明顯,葉背帶粉白色,無毛或基部有殘存長柔毛;葉柄長2-5毫米,無毛。雄花序長1.5-5厘米;雌花序長0.5-1厘米,著生花2至數朵,花序軸幼時被黃色絨毛,花柱3-4,長約1毫米。果序長5-10毫米,通常有果1個。殼斗盤形或杯形,包著堅果基部,直徑1.3-1.5 (-1.8) 厘米,高0.5-1厘米,內壁有棕色絨毛,外壁被灰棕色短絨毛;小苞片合生成4-6條同心環帶,環帶全緣或有三角形裂齒。堅果倒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1.6厘米,高1.5-2.5厘米,初被微柔毛,后漸脫落,柱座明顯;果臍微凸起,直徑5-7毫米。花期2-3月,果期翌年8-11月。
產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生于海拔60-2 600 米的山坡或溝谷,組成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本種...
青岡櫟,正名為青岡,別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樹、細葉桐、鐵櫟、鐵稠。拉丁文名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 .殼斗科常綠喬木。為常綠闊葉林重要組成樹種,性耐...
常綠喬木,高達22m,胸徑1m。樹皮平滑不裂;小枝青褐色,無棱,幼時有毛,后脫落。葉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6-13cm,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上半部有梳齒,中部以下全緣,背面灰綠色,有平伏毛...
格式:pdf
大小:754KB
頁數: 4頁
評分: 4.7
基于對中國主要標本館的青岡亞屬標本的全面整理,該研究證實尖葉青岡(Quercus acuta Thunberg)在中國香港及廣東省有分布,并且本文對尖葉青岡及其近緣種鑒別特征進行了討論和界定。
格式:pdf
大小:754KB
頁數: 8頁
評分: 4.6
以廣西貓兒山高海拔常綠針闊葉混交林中的兩個優勢樹種南方鐵杉和褐葉青岡為研究材料,測定二者在不同季節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葉綠素熒光和抗氧化系統等特征,探討并比較了冬季低溫氣候條件下這兩種常綠越冬樹種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防御策略的差異。在冬季脅迫下,南方鐵杉和褐葉青岡向下調整葉綠素(Chl)含量、凌晨光系統Ⅱ潛在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predawn)、凈光合速率(Amax)和氣孔導度(Gs)到最小值。褐葉青岡葉片3種主要保護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和2種抗氧化物質抗壞血酸(As A)、谷胱甘肽(GSH)以及光保護色素類蘿卜素(Car)含量在冬季最高,它們在清除活性氧、抵御外界不良環境協同性強;而南方鐵杉葉片僅有As A、GSH和Car保持著協同作用以應對冬季脅迫。南方鐵杉和褐葉青岡葉片的MDA含量的季節變化除了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有關外,還與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劑的積累密切相關。綜上所述,南方鐵杉和褐葉青岡對冬季的適應采取不同的抗氧化防御策略,但冬季光合適應策略均采用了下調策略。
青岡櫟主要價值
良好的園林觀賞樹種,可與其它樹種混交成林,或作境界樹、背景樹。也可作四旁綠化、工廠綠化、防火林、防風林、綠籬、綠墻等樹種。
木材堅硬,材用樹種。青岡櫟的木材灰黃或黃褐色,結構細致,木質堅實,可作車船、滑輪、運動器械等用材;種子含有淀粉,可釀酒,做糕點、豆腐;殼斗、樹皮還可提取栲膠。
青岡白炭
青岡櫟木炭(charcoal)是木材或木質原料經過不完全燃燒,或者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解,所殘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體燃料。是保持木材原來構造和孔內殘留焦油的不純的無定形碳。中國商代的青銅器和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冶煉都用木炭,利用其吸濕性來觀測氣候變化等。
除仍作生活燃料外,還用作金屬冶煉、食品和輕工業的燃料,電爐冶煉的還原劑,金屬精制時用作覆蓋劑保護金屬不被氧化。在化學工業上常作二硫化碳和活性炭等的原料。此外還在研磨、繪畫、化妝、醫藥、火藥、滲碳、粉末合金等各方面應用。亦可以用于燒制鋼炭。同時亦是制作家具的上等木材。
無芒竹葉草
無芒竹葉草(變種)
野生竹葉草
(植物分類學報)
【種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態特征】:葉鞘無毛,邊緣被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8—14毫米。花序軸粗糙,疏生毛;小穗孿生,長約3毫米;第一穎頂端芒長0.5—1厘米,第二穎頂端無芒。
【產地分布】:產四川、云南;生于林緣濕地。
臺灣竹葉草(變種) (植物分類學報)
【種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態特征】:與原變種區別為:葉片披針形,長9—1
竹葉草(5張)3厘米,寬12—25毫米,小穗長3.5—4毫米;第二穎的芒長達3毫米,第二外稃頂端芒尖至具長約0.5毫米的芒。
【產地分布】:產四川、貴州、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生于草地疏林陰濕處。
中間型竹葉草
中間型竹葉草(變種) (海南植物志)
【種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葉草
【種別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圖說)
【形態特征】:葉鞘密被疣基硬毛,邊緣被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軸及穗軸密被長柔毛和長硬毛;小穗孿生,稀上部者單生,長3—3.5毫米;兩穎均具5脈,第一穎具芒長5—10毫米,第一外稃頂端具小尖頭,具7—9脈。
【產地分布】:產浙江(南部)、臺灣、四川、廣東、廣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陰濕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葉竹葉草
中間型竹葉草
大葉竹葉草(變種) (海南植物志)
【種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種別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圖說)
【形態特征】:稈纖細,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葉鞘、葉片、花序軸密生長柔毛或疣基毛,葉片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30毫米。小穗孿生,長約牛毫米,第一穎的芒長約8毫米,具5脈;第二穎有長約1毫米的芒,具5—7脈;第一外稃頂端具小尖頭,具7-9脈。
【產地分布】:產貴州、臺灣、廣東、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陰濕處。分布日本、泰國北部。
福建竹葉草
福建竹葉草
福建竹葉草(植物分類學報)
【種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態特征】:稈較粗壯,基部平臥地面,節著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葉鞘短于節間或上部者長于節間,密被疣基毛;葉舌膜質,頂端被長約1毫米短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莖而不對稱,兩面密被毛。圓錐花序長10—15厘米,主軸及穗軸密被疣基毛;分枝長2—5厘米;小穗孿生(基部偶有3個簇生),較緊密排列于穗軸的一側,卵狀披針形,疏被毛,長2.5—3毫米,第一穎草質,長為小穗的1/2—2/3,頂端芒長2—4毫米,具3—5脈:第二穎頂端具芒長約0.5毫米或具小尖頭,具5-7脈;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質,與小穗等長,具7—9脈,內稃狹小,膜質;第二外稃草質,平滑光亮,邊緣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鱗被2,折疊,花柱基分離。花果期7-10月。
【本種提示】:本種與竹葉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較緊密,小穗較小,穎片具較短的芒或僅有小尖頭,以及葉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產地分布】:產福建;生于灌叢中陰濕處。
本標準適用于青岡櫟的人工造林及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