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柴油機顆粒捕集器和氧化其中沉積顆粒的裝置所組成的系統。
《機械工程名詞 第四分冊》第一版。
能跟酸起反應,生成一種鹽和水的氧化物叫堿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鐵不是堿性氧化物。因為生成了二價鐵鹽和三價鐵鹽兩種。
酸性氧化物是一類能與水作用生成酸或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屬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過渡金屬元素的高價氧化物。例如三氧化硫SO3、五氧化二磷P2O5、七氧化二錳Mn2O7、三氧化鉻CrO3等。...
它們兩者都不是酸性氧化物。能跟堿起反應,只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稱為酸性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酸性氧化物,我們熟悉的非金屬氧化物中,和一氧化氮不是酸性氧化物,因為它們的性質和酸性氧化物不同,通常不能...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6頁
評分: 4.4
門窗系統定義 一個好的門窗,必須要有好的氣密,水密,隔音,隔熱,抗風壓,并在設計上,必須 考慮以下幾點: 大部分的型材批發商或者門窗公司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型材品種繁多,且 容 易積壓,影響資金流動及管理的困難。比如,不隔熱窗,在設計型材時,若考慮內開,外 開,活動百葉的共用性,即可以減少型材截面的品種! 2、五金配件,角碼,膠條的統一化。 好的門窗系統,為配合隔熱窗(門),不隔熱窗(門)等不同市場需求,并減少配套 件的庫存,以降低成本,有利于管理。配套件的共用性、統一性勢在必行。 3、加工工藝的統一化,簡單化。 一般的門窗設計,主要考慮型材斷面及五金的配合。很少考慮現場工人生產,制造的 方便。如果工人的生產效率愈高,品質的合格率愈高,相對的生產成本就愈低。 4、完善的接點,迎合不同的開啟方式。 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工程時,經常為了建筑物優美的造型效果,會有不同的門窗需求, 因此,為了配合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深基坑 基坑工程簡介: 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是一項綜合 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要求巖土工程和結構工程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基坑 支護體系是臨時結構,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 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點: 1)基坑支護體系是臨時結構,安全儲備較小,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基 坑工程施工過程中應進行監測,并應有應急措施。在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 險情,需要及時搶救。 2)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如軟粘土地基、黃土地基等工程地質 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的地基中基坑工程差異性很大。同一城市不同區域也 有差異。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開挖都要因地制宜,根據 本地情況進行,外地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搬用。 3)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個性。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設計與施工和土方 開挖不僅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有關,還與基坑相鄰建(構)筑物和地 下管線的位置、抵御變形的能力、重要性,以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種:燃燒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燒(Oxy-fuel combustion)和燃燒后捕集(Post-combustion)。
燃燒前捕集主要運用于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中,將煤高壓富氧氣化變成煤氣,再經過水煤氣變換后將產生CO2和氫氣(H2),氣體壓力和CO2濃度都很高,將很容易對CO2進行捕集。剩下的H2可以被當作燃料使用。
該技術的捕集系統小,能耗低,在效率以及對污染物的控制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IGCC發電技術仍面臨著投資成本太高,可靠性還有待提高等問題。
富氧燃燒采用傳統燃煤電站的技術流程,但通過制氧技術,將空氣中大比例的氮氣(N2)脫除,直接采用高濃度的氧氣(O2)與抽回的部分煙氣(煙道氣)的混合氣體來替代空氣,這樣得到的煙氣中有高濃度的CO2氣體,可以直接進行處理和封存。
歐洲已有在小型電廠進行改造的富氧燃燒項目。該技術路線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制氧技術的投資和能耗太高,還沒找到一種廉價低耗的能動技術。
燃燒后捕集即在燃燒排放的煙氣中捕集CO2,如今常用的CO2分離技術主要有化學吸收法(利用酸堿性吸收)和物理吸收法(變溫或變壓吸附),此外還有膜分離法技術,正處于發展階段,但卻是公認的在能耗和設備緊湊性方面具有非常大潛力的技術。
從理論上說,燃燒后捕集技術適用于任何一種火力發電廠。然而,普通煙氣的壓力小體積大,CO2濃度低,而且含有大量的N2,因此捕集系統龐大,耗費大量的能源。
微粒捕集器,減少柴油機污染排放的一種裝置。安裝在柴油發動機的排氣管上,排氣通過時,對微粒進行擴散、截流、慣性碰撞和重力沉降,并加以捕集,從而凈化排氣微粒。捕集效率主要受微粒粒徑、過濾體微孔孔徑、排氣流速及氣流溫度等因素影響。捕集到一定數量的微粒后,捕集器背壓上升,過濾效率下降,并會影響到柴油機的運行,故需將捕集到的微粒氧化燃燒以實現捕集器的再生。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許多種,一般說來可分為地質封存(Geological Storage)和海洋封存(Ocean Storage)兩類。
地質封存一般是將超臨界狀態(氣態及液態的混合體)的CO2注入地質結構中,這些地質結構可以是油田、氣田、咸水層、無法開采的煤礦等。IPCC的研究表明,CO2性質穩定,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封存。若地質封存點經過謹慎的選擇、設計與管理,注入其中的CO2的99%都可封存1000年以上。
把CO2注入油田或氣田用以驅油或驅氣可以提高采收率(使用EOR技術可提高30%~60%的石油產量);注入無法開采的煤礦可以把煤層中的煤層氣驅出來,即所謂的提高煤層氣采收率(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ECBM)。
然而,若要封存大量的CO2,最適合的地點是咸水層。咸水層一般在地下深處,富含不適合農業或飲用的咸水,這類地質結構較為常見,同時擁有巨大的封存潛力。不過與油田相比,人們對這類地質結構的認識還較為有限。
海洋封存是指將CO2通過輪船或管道運輸到深海海底進行封存。然而,這種封存辦法也許會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比如過高的CO2含量將殺死深海的生物、使海水酸化等,此外,封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會逃逸到大氣當中(有研究發現,海底的海水流動到海面需要1600年的時間)。
總的來說,人們對海洋封存的了解還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