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長春工程學院能源動力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 | 1953年 |
---|---|---|---|
本科專業 | 4 | 主要獎項 | 吉林省“勞動模范集體”、“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長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
能源動力工程學院擁有一支教學嚴謹、技術過硬、學科方向特色鮮明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5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4人(海外博士2人),87.5%以上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三級教授1人、吉林省教學名師2人、國家寶鋼優秀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4人、校級教學新秀1人、校級金牌教師12人、省級青年勘察設計大師1人、吉林省新世紀人才1人、長春市“師德標兵”1人、 “長春好人”1人。具有國家注冊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10人,80%的教師是雙師型教師。具有指導碩士資格的導師14人。
學院獲吉林省“勞動模范集體”“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長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擁有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
教師主要來源于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河海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和東北電力大學,還有兩位教師畢業于英國、俄羅斯,具有較好的學緣結構。
近年來,教學投入不斷加大,教學成果豐碩。獲得吉林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有5人獲得校級教學質量一等獎,3人獲得教學質量二等獎;有5人獲得校級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三等獎及以上獎勵。建成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優秀課程6門,校級精品在線課程8門。
能源動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瞄準科技前沿,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和技術開發,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學院教師主持完成各級國家財政科研項目75項,企業委托科技攻關項目100余項。獲省級科技成果等獎項14項。授權專利77項,軟件著作權108項。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我院獲得學校2018年度科研先進集體和2018年度學術活動優秀組織獎。
能源動力工程學院辦學始于1953年,現設有能源與動力工程(熱能動力方向、水能動力方向)(1953年)、新能源科學與工程(2010年)、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1958年)、建筑電氣與智能化(1973年)4個本科專業和水電站動力設備1個專科專業(1953年)。
1986年,原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兩個專業曾作為國家第二批試點專業,被國家評為有特色的專業。現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吉林省特色專業、吉林省品牌專業和吉林省一流高水平專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為校級金牌專業,并已獲準參加住建部專業評估(認證)。
2015年開始招收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中俄合作辦學本科國際交流班。2012年開始招收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建筑電氣智能化方向)、水利工程領域(水力機械及自動化方向)專業碩士。
學院下設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建筑環境能源工程系、建筑電氣工程系、新能源工程系、能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BIM 教學部7個教學機構,設有行政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和科研與研究生辦公室。
現擁有一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能源供應及室內環境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能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設備6000多萬元。擁有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測試技術、泵與風機、電廠水處理、鍋爐、汽輪機、風電運維、新能源發電、供熱、空調制冷、通風、水輪機調節、智能儀器、光伏發電、智能建筑監測與控制、智能化小區、建筑電氣綜合實驗18個實驗室,水力發電物理模擬、熱力設備拆裝、電廠仿真運行、建筑電氣綜合實訓室4個實訓室,1個教學模型室。
長春工程學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辦學歷史的全國示范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原長春建筑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等學...
我就是這學校的學生 目前大3了 待了3年 個人建議你還是別報這學校 我詳細介紹下這學校 首先硬件設施上 一般南方經濟發達 大學建的比較豪華 北方的簡陋點 長春工程學院就是極品的北方大學 分3...
蘭州交通大學全國排名187名,新能源動力工程學院還算不錯的,是該校幾大院系之一的。
格式:pdf
大小:24KB
頁數: 4頁
評分: 4.5
1 《結構力學》課程教學大綱 (Structural Mechanics) 課程編號: 306404 課程類別: 專業基礎課 適用專業: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歷層次:專升本;學習形式:函授 先修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 后續課程: 水工鋼結構、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水工建筑物 教學時數: 126 學時;其中:面授 36學時、自學課時 90 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課程培養學生在學習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等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桿系結構內力的計算原 理和方法,了解各類結構受力性能,為學習有關專業課程以及進行結構設計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 力學基礎,并培養學生從事結構分析與計算等方面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到以下教學要求: ( 1) 掌握平面體系幾何組成分析方法,能準確區分靜定結構和超靜定結構; ( 2) 熟練掌握結構在外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與內力圖繪制; 熟悉溫度改變與支座移動作用 下
格式:pdf
大小:24KB
頁數: 26頁
評分: 4.6
1 《水泵及水泵站》課程自學指導書 1、課程說明 ( 1) 適用專業的名稱和層次:水利水電工程 專升本 ( 2)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水泵及水泵站》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 和核心課程。要求該專業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自學,使學生了解葉片泵的類型及構造,掌 握葉片泵的工作原理,熟悉葉片泵的工作參數與基本性能;能夠根據所需的揚程、流量及 其它有關要求正確選擇水泵的類型及型號, 并能根據水泵性能曲線和管路特性曲線確定水 泵的工作狀況及工況點校核; 能夠根據泵站及所選水泵的實際工作狀況, 合理地確定水泵 安裝高程及調節方式; 能夠為選定的水泵正確地選配動力機及有關輔助設備; 了解揚水區 域劃分的一般原則,能夠合理地選擇排灌泵站的站址,確定有關的設計揚程及設計流量; 具有初步的中、小型泵站進、出水流道 (管道 )水力設計的能力;能夠進行泵站建筑物布置 的方案比較,合理選擇泵房及進、出水建筑物
土木工程學院創建于1951年,前身系長春土木建筑高級職業學校建筑工程系;1984年學校更名為長春建筑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長春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更名為土木系,2005年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學院有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碩士授權點;開辦有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和智能建造四個本科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1985年招收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專科生,1999年開始獨立招收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2003年獲工學學士授予權;201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已有21年的本科教學經歷。目前土木工程專業開設建筑工程、道橋工程、地下工程三個專業方向。土木工程專業已經累計為全國輸送專業人才2萬余人,畢業生受到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地下工程及相關專業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廣泛歡迎和認可,他們目前分布在全國各地,常年奮斗在工程技術第一線,能設計,精施工,會管理,基礎較扎實,思想穩定,安心基層,多數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和中堅,他們身上體現出篤行務實、自強不息的共同特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土木工程專業于2013年首次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評估,并于2018年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認證)。在辦學過程中貫穿OBE理念,教學過程、教學管理更加規范,教學資源得到改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專業定位準確,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國家和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近年來,土木工程專業先后獲批為教育部“CDIO”改革試點專業、吉林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吉林省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吉林省特色專業、吉林省品牌專業、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專業A類、吉林省一流專業等。
土木工程專業防震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獲評為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學科獲評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學科“優勢特色學科A類”。
土木工程實踐教學中心獲批為吉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減災重點實驗室,“長春工程學院-中國第十五冶金建設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土木工程學院建有吉林省防災減災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寒區住宅建設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建筑一體化集成技術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中心等。
土木工程專業現有教師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博士16人,碩士37人,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為66.1%,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所占比例為94.6%;專任專業教師中有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省教學名師2人、省拔尖創新人才2人、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2人、寶鋼優秀教師3人、省高校學科領軍教授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級學科帶頭人2人和碩士研究生導師19人,形成了發展趨勢良好的學術梯隊。土木工程專業教師隊伍中有49人次獲得國家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有主講教師資格又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39人;教師學緣結構合理,畢業于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全國20余所高等院校;其中15名教師畢業后在建筑與交通企業工作,后調入我院,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教師具有的學術水平及實踐經驗能夠滿足教學和學科專業發展需要。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于201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于201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智能建造專業于202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土木工程學院下設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和力學實驗教學中心,包括結構實驗室、建筑材料實驗室、道橋實驗室、地下工程實驗室、土木工程施工工藝實踐教學基地和材料力學實驗室;學院還設有土木工程模型室、土木工程材料樣品室和土木工程技術資料樣本室等。學校圖書館和土木工程學院的技術資料樣本室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規范、圖集以及多種數據庫,可供學生查閱。
土木工程學院與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中國十五冶金建設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土木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建大橋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四局集團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長春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建工新吉潤建設有限公司、長春新星宇建筑安裝有限責任公司等27家資質高、規模大、技術力量強的大型施工企業簽署了“產學研合作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協議書,建設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在企業學習提供了保障條件。
近5年,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92項;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發表SCI、EI、中文核心收錄論文36篇;獲專利授權26項。近5年承擔教改教研項目65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28項。近2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2項;建有省級精品課2門,省級優秀課8門。
土木工程專業在近70年的辦學歷程中,秉承“篤行務實”傳統,立足學校實際,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凝練辦學經驗,努力構建校企合作培養機制,為建設行業和地方培養輸送土木工程一線應用人才。
(原長春建筑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水利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學,隸屬于吉林省人民政府。
長春工程學院水環學院全稱為:長春工程學院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它位于長春工程學院西校區。它和土木學院公用第5教學樓,是長春工程學院的最大的學院之一。水環學院在西區有水利館一座。水環學院的是一個工科學院,是很專一的以水利工程為主的工科學科。
長春工程學院水環學院有三個系:市政環境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水土資源系。專業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安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農水等等。
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是學校規模較大、整體實力較強、發展勢頭很好的學院之一。現設有水利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一個,水利水電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安全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安全工程8個本科專業和水利水電建筑工程1個專科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學科為吉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專業,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1800余人。
學院設有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安全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7個專業教研室,設有水利工程綜合實驗室(含水利館、大壩材料研究室、水工結構研究室、流體力學基礎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室(含微生物、水質分析等10個專項研究室)。實驗儀器設備總值800余萬元。
學院現有教職工7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54人(博士和在讀博士24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吉林省優秀教師1人,吉林省崗位創新能手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2人。
學院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其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教育部“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教師教學理念新,教學經驗豐富,精心培養了一大批理論水平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備受用人單位歡迎的畢業生。近年來,學院各本科專業畢業生平均一次就業率在95%以上,畢業生平均考研率在13%以上,有的班級高達25.7%,大多數考入了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
學院擁有吉林省水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工程實驗室、吉林省城市污水處理重點實驗室兩個省級開放科研平臺。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十一五”期間累計科研經費到款額1000余萬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水利部項目1項、建設部項目4項、吉林省項目及省內相關廳局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課題125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進步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取得國家專利15項。公開發表科學研究論文243篇。同時,在教學研究方面,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學院十分重視交流與合作。和10家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并和國內具有相關專業的著名大學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院在發展學科優勢和保持學科特色的基礎上,正在開辟新興學科方向,實現學科交叉、理工滲透,培養面向未來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科技進步、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為“學院”)成立于2005年,源于1953年經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批準創建的長春水利發電工程學校的電力類專業。此后,在65年的辦學歷程中,先后更名為“電力系”、“電氣工程系”;2005年,學校將電氣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合并,組建了“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并延續至今。
學院內設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電工電子基礎教學部、電氣與信息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等機構;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4個本科專業和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1700余人;現有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高級實驗師9人;吉林省高級專家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1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是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電工學》和《電力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團隊是學校優秀教學團隊。
學院建有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基地35個,建筑面積61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200余萬元,其中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是吉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15家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其中國電雙遼發電有限公司產學研合作基地被評為吉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學院有省級重點一級學科1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1個、校級重點一級學科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學院依托科研平臺充分發揮重點學科的優勢與特色,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尤其在吉林省經濟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政府科技項目112項,累計獲得研究經費1200余萬元;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科技攻關和科技服務等項目53項,累計獲得成果轉化及研究開發經費600余萬元;在項目研究與開發過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發表論文24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19件,獲得科技獎勵12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學院以培養電氣信息領域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持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曾主持獲得近三屆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建成省級精品課3門,省級優秀課8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專業、吉林省特色專業、吉林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區;自動化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吉林省校企合作綜合改革項目實施專業。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開發潛能”的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近5年來,學院學生在吉林省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全國計算機仿真大賽等國家和省級學科競賽中,有404人次學生獲得三等獎以上獎勵134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5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24項;省級一等獎11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42項。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9項。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丹麥奧爾堡大學(AalborgUniversity)、美國德州A&M 大學(TexasA&M University)以及國內具有相關專業的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同時,與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合作舉辦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加盟歐盟Erasmus計劃INSPIRE項目,同歐盟8所大學聯合培養電氣工程碩士研究生。
學院黨建工作深入扎實,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提高,成為學院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堅強政治保障。2016年4月,學院黨委被校黨委推薦上報為吉林省先進基層黨委。
學院十分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大力倡導師德師風建設,積極開展“三育人”活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和諧、創新、進取的工作氛圍。2012年和2015年,學院先后兩次被評為長春市“高校文明杯”競賽活動先進單位。學院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師生參與意識強,參與面廣,師生在學校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競賽和評比中屢獲佳績,連續在校運動會上獲得團體成績前兩名和精神文明獎。學院的工會、婦委會、團委、學生會盡職盡責,廣泛開展活動。工會是校工會工作先進集體,團委是學校紅旗團委,學生會是學校先進單位。學院有社團11個,群團組織活躍,積極健康,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豐富的平臺和廣泛的機會,大學生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團隊,多次受到省、市和學校的表彰和獎勵。
“十三五”期間,學院將繼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加速推進轉型發展和“新工科”建設,不斷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持續提升學科專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力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