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枝常綠灌木,高可達5米;樹皮灰黑色,幼枝灰色或褐色,具縱棱角,密被短柔毛,較老的枝具半月形隆起葉痕和疏的橢圓形或圓形皮孔。葉生于1-2年生枝上,葉片革質(zhì),倒卵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3.5厘米,寬5-15毫米,先端圓形,鈍或近急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葉面亮綠色,干時有皺紋,除沿主脈被短柔毛外,余無毛,背面淡綠色,無毛,密生褐色腺點,主脈在葉面平坦或稍凹入,在背面隆起,側脈3-5對,與網(wǎng)脈均不明顯;葉柄長2-3毫米,上面具槽,下面隆起,被短柔毛;托葉鉆形,微小。雄花1-7朵排成聚傘花序,單生于當年生枝的鱗片腋肉或下部的葉腋內(nèi),或假簇生于二年生枝的葉腋內(nèi),總花梗長4-9毫米,二級軸長僅1毫米,花梗長2-3毫米,近基部具1-2枚小苞片,單花花梗長4-8毫米,近中部具小苞片1-2枚;花4基數(shù),白色;花萼盤狀,直徑約2毫米,無毛,4裂,裂片闊三角形,邊緣嚙蝕狀;花瓣4,闊橢圓形,長約2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短于花瓣,花藥橢圓體狀,長約0.8毫米;退化子房圓錐形,頂端尖。雌花單花,2或3花組成聚傘花序生于當年生枝的葉腋內(nèi);花梗長3.5-6毫米,向頂端稍增粗,具縱棱脊,近中部具1或2枚小苞片;花4基數(shù),花萼直徑約3毫米,4裂,裂片圓形;花冠直徑約6毫米,花瓣卵形,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長為花瓣的1/2,不育花藥箭頭形;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花柱偶爾明顯,柱頭盤狀,4裂。果球形,直徑6-8毫米,成熟后黑色;果梗長4-6毫米;宿存花萼平展,直徑約3毫米;宿存柱頭厚盤狀,小,直徑約1毫米,明顯4裂;分核4,長圓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背部寬3-3.5毫米,平滑,具條紋,無溝,內(nèi)果皮革質(zhì)。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海拔700-2100米的丘陵,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中。
產(chǎn)于安徽(休寧、石臺)、浙江(杭州、普陀、天臺、瑞安、泰順、麗水、龍泉、遂昌、慶元、開化)、江西(遂川、興國)、福建(上杭、德化、南平、崇安、順昌、光澤、建陽、泰寧)、臺灣(臺北、臺中、南投)、湖北(巴東)、湖南(宜章、莽山、新寧)、廣東(乳源、惠陽、臺山、珠海、陽春、香港)、廣西(臨桂)、海南(尖峰嶺、樂東、定安、瓊中)、山東青島有栽培,分布于日本和朝鮮。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梅葉冬青(英文學名:英文別稱:Plum-leaved Holly),別稱(廣東埔)、苦梅根(廣東埔)、燈稱花、燈花樹(臺灣植物志)、點稱星、點稱根、點秤星、假秤星、秤星樹、燈秤...
毛冬青(學名:Ilex pubescens)為冬青科冬青屬的植物。又名茶葉冬青(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密毛假黃楊(臺灣植物志),密毛冬青(臺灣木本植物圖志),別名烏尾丁、癰樹、六...
用2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米左右,行距1-1.2米,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米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葉制茶。應要取葉制茶,栽培過程要增施有機肥(腐熟的餅肥、雞糞等復合肥),嚴禁偏施氮肥,盡量少...
本種在我國山東以南各省區(qū),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種,歐美各地亦有栽培。
種:齒葉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原變型:齒葉冬青(原變型)Ilex crenata Thunb. form. crenata
變型:長梗齒葉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longipedunculata S. Y. Hu
變型:多齒鈍齒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form. multicrenata (C. J. Tseng) S. K. Chen
格式:pdf
大小:20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目的:研究大葉冬青提取物對實驗性高血脂小鼠血脂含量的影響,同時測定大葉冬青多糖含量。方法:苯酚-硫酸法測定多糖含量;測定喂食大葉冬青提取物后高血脂小鼠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結果:大葉冬青多糖含量為1.19%(n=3,RSD=8.52%)。1.2g/kg大葉冬青提取物能顯著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中TC濃度(P<0.05),1.2、0.6、0.3g/kg3個劑量的大葉冬青提取物均能顯著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中TG濃度(P<0.05~0.01)。結論:大葉冬青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格式:pdf
大小:203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7
目的 在大葉冬青Ilex latifolia化學成分研究基礎上,建立測定大葉冬青中大葉冬青皂苷F(latifoloside F)、大葉冬青皂苷H (latifoloside H)、大葉冬青皂苷C(latifoloside C)、大葉冬青皂苷D(latifoloside D)、苦丁冬青皂苷F(kudinosideF)、苦丁茶冬青皂苷E (ilekudinoside E)6種三萜皂苷的HPLC測定方法.方法 采用Wonda Cract ODS-2 (250 mm×4.6 mm,5μm)色譜柱,乙腈-水為流動相,梯度洗脫,體積流量1 mL/min,檢測波長為210 nm,柱溫35℃.結果 6個皂苷分離度良好,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2),平均加樣回收率在99.52%~100.96%,RSD<2%.結論 該方法簡單、準確,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和穩(wěn)定性,可為大葉冬青藥材質(zhì)量控制提供實驗依據(jù).
黑殼楠(原變型)
常綠喬木,高3-15(25)米,胸徑達35厘米以上,樹皮灰黑色。枝條圓柱形,粗壯,紫黑色,無毛,散布有木栓質(zhì)凸起的近圓形縱裂皮孔。頂芽大,卵形,長1.5厘米,芽鱗外面被白色微柔毛。葉互生,倒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有時長卵形,長10-2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革質(zhì),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蒼白色,兩面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15-21條;葉柄長1.5-3厘米,無毛。傘形花序多花,雄的多達16朵,雌的12朵,通常著生于葉腋長3.5毫米具頂芽的短枝上,兩側各1,具總梗;雄花序總梗長1-1.5厘米,雌花序總梗長6毫米,兩者均密被黃褐色或有時近銹色微柔毛,內(nèi)面無毛。雄花黃綠色,具梗;花梗長約6毫米,密被黃褐色柔毛;花被片6,橢圓形,外輪長4.5毫米,寬2.8毫米,外面僅下部或背部略被黃褐色小柔毛,內(nèi)輪略短;花絲被疏柔毛,第三輪的基部有二個長達2毫米具柄的三角漏斗形腺體;退化雌蕊長約2.5毫米,無毛;子房卵形,花柱纖細,柱頭不明顯。雌花黃綠色,花梗長1.5-3毫米,密被黃褐色柔毛;花被片6,線狀匙形,長2.5毫米,寬僅1毫米,外面僅下部或略沿脊部被黃褐色柔毛,內(nèi)面無毛;退化雄蕊9,線形或棍棒形,基部具髯毛,第三輪的中部有二個具柄三角漏斗形腺體;子房卵形,長1.5毫米,無毛,花柱極纖細,長4.5毫米,柱頭盾形,具乳突。果橢圓形至卵形,長約1.8厘米,寬約1.3厘米,成熟時紫黑色,無毛,果梗長1.5厘米,向上漸粗壯,粗糙,散布有明顯栓皮質(zhì)皮孔;宿存果托杯狀,長約8毫米,直徑達1.5厘米,全緣,略成微波狀。花期2-4月,果期9-12月。
產(chǎn)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生于山坡、谷地濕潤常綠闊葉林或灌叢中,海拔1600-2000米處。
種仁含油近50%,油為不干性油,為制皂原料;果皮、葉含芳香油,油可作調(diào)香原料;木材黃褐色,紋理直,結構細,可作裝飾薄木、家具及建筑用材。
植株高25-50厘米。根莖直立,密被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2-26厘米,基部直徑2-3毫米,禾稈色,腹面有淺縱溝,密生卵形及披針形棕色有時中間為深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有齒,有時向上部禿凈;葉片矩圓披針形,長20-42厘米,寬8-14厘米,先端鈍,基部不變狹或略變狹,奇數(shù)一回羽狀;側生羽片7-16對,互生,近平伸,柄極短,披針形,多少上彎成鐮狀,中部的長5-8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漸尖少數(shù)成尾狀,基部偏斜、上側近截形有時略有鈍的耳狀凸、下側楔形,邊緣全緣有時有前傾的小齒;具羽狀脈,小脈聯(lián)結成2-3行網(wǎng)眼,腹面不明顯,背面微凸起;頂生羽片狹卵形,下部有時有1或2個淺裂片,長3-6厘米,寬1.5-3厘米。葉為紙質(zhì),兩面光滑;葉軸腹面有淺縱溝,疏生披針形及線形棕色鱗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
產(chǎn)河北(南五臺)、山西南部(晉城)、陜西、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生空曠地石灰?guī)r縫或林下,海拔2400米以下。也分布于日本、朝鮮南部、越南北部、泰國。
2100433B
荷秋藤(原變型)
Hoya lancilimba Merr. f. lancilimba
附生攀援灌木,無毛;節(jié)間長5-25厘米,生氣根。葉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1-14厘米,寬2.5-4.5厘米,兩端急尖,干后灰白色而縮皺;側脈少數(shù),張開,不明顯,弧曲上升;葉柄粗壯,長1-3厘米。傘形狀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5-7厘米;花白色,直徑約3厘米,花冠裂片寬卵形或略作鐮刀形;副花冠裂片肉質(zhì),中陷,外角圓形;花粉塊每室1個,直立;蓇葖狹披針形,長約15厘米,直徑1厘米;種子頂端具白色絹質(zhì)種毛。花期8月。
產(chǎn)于云南、廣西和廣東南部。生長于海拔300-800米疏密林中,附生于大樹上。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
莖葉可藥用,廣西民間用作續(xù)筋駁骨、消腫止咳、跌打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