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匍匐,長50-100厘米。根托只生于主莖的下部,或沿主莖斷續著生,自主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2-10厘米,直徑0.4-1.7毫米,根多分叉,被毛。
主莖通體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主莖下部直徑1.3-3毫米,莖卵圓柱狀或圓柱狀 (上部) ,不具溝槽,光滑,維管束1條,先端干后變黑褐色,1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2-7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10-15毫米。
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紙質,表面光滑,邊緣近全緣,不具白邊,主莖上的葉排列稀疏或緊密,略大于分枝上的。主莖上的腋葉較分枝上的大,卵狀披針形或三角形,平截,分枝上的腋葉對稱,卵狀披針形,3-4毫米×1.0-1.5毫米,邊緣略具細齒。
中葉不對稱,小枝上的卵狀橢圓形,2-3.3毫米×1.2-1.7毫米,覆瓦狀排列,背部略呈龍骨狀,先端與軸平行,先端急尖。基部鈍,非盾狀,邊緣具細齒。
側葉不對稱,先端鈍,近全緣,上側基部略變大,變寬,不覆蓋小枝,上側邊緣略具細齒,下側基部全緣。
孢子葉穗緊密,背腹壓扁,單生小枝末端或成對著生,4.0-12毫米×1.3-2.6毫米;孢子葉二形,倒置,不具白邊,上側的孢子葉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齒,龍骨狀,先端漸尖,上側的孢子葉具孢子葉翼,孢子葉翼不達葉尖,邊緣具細齒,下側的孢子葉卵圓形,邊緣有細齒,龍骨狀;大孢子葉分布于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大孢子白色或褐色;小孢子淺黃色。
生長于常綠闊葉林下,海拔800-1800米。
分布于西藏(墨脫)。也分布于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
栽植時宜用淺而小巧的,盆土可用腐葉土與砂各半配制,日常放半陰或有明亮散射養護,澆水只要掌握間干間濕就行,在其生長季,每月如果能施1-2次有機肥,則可使其生長更加令人滿意。但施肥后,要用清水沖淋葉片,以...
養殖卷柏要求盆土要求輕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后放置在陰濕,無直射陽光的地方。卷柏的孢子繁殖選取葉腑中長有成熟孢子囊的莖段,自枝頂切下1.5cm,置于排水良好的潔凈土壤表面,土壤常用1份泥土加4份細...
種植卷柏方法如下:1:選擇合適的花盆或者容器2:裝上黃沙作為基質3:保持環境微濕4:保持光照半陽半陰
格式:pdf
大小:18.7MB
頁數: 33頁
評分: 4.7
?? ?? ?????????? ??? 5-1533 ????????????????? 1 ?? ??? ?????????? ?????????? ??? ?????? ???? ??????????? ???????????? ????? ???????????? ??饞? ?????????? ????? ???????? ????? PS ? ?????????? ?????? ???? ??? ???????? 2 ??? ????????? ?????? ????????? ????? ????????????? ??? 3-5 ?? ??暈? ??? ??????? ???? ??? ????? ??? ????? ?????? ????????? ??????? 3 ??暈? ??????????? ????? ????????? ????????? ????????
格式:pdf
大小:18.7M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卷柏生長習性
卷柏又叫九死還魂草是因為它可以“死”而復生,這正是它的奇特之處。它的生長環境卻很特殊,干燥的巖石縫隙中或荒石坡上往往可以尋到它的蹤跡。在水分供應充足時,卷柏吸水后枝葉舒展,翠綠可人。一旦失去水分供應,就將枝葉失綠蜷曲抱團,像枯死了一樣。但卷柏憑借著有水則生、無水則“死”的生存絕技,不但旱不死,反而代代相傳繁衍生息。
1、卷柏:生于向陽山坡或巖石上。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2、墊狀卷柏:多生于向陽的干旱巖石縫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卷柏活血通經;卷柏炭化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