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輪導纜器一般設于船舷,由數個滾輪并立組成。
一般設在甲板端部,也稱萬向導纜器。這種導纜器在孔的左右及上下均設滾輪或滾柱,大大減少了纜繩通過時的摩擦力。
為圓形或橢圓形的鑄鋼件,導纜孔一般嵌在舷墻上(多見于船中),系纜經過它時,接觸面呈圓弧形,避免了舷墻對系纜的切割作用,也便于系纜琵琶頭順利通過。但導纜孔對系纜的磨損比較嚴重。
導纜鉗的形式比較多有閉式和開式、無滾輪和帶滾輪等種類。其中主要是以無滾輪和帶滾輪進行分類的。導纜鉗一般都采用鑄造,有整體式和組合式兩種。通常裝在舷邊,如圖1所示。多見于船首、尾部。為了減輕對系纜的摩擦船舶多采用滾輪式導纜鉗。
裝在甲板上的圓臺形基座上,位于舷邊導纜器與絞纜機之間,用來改變纜繩方向,以便引至卷筒。滾輪旁的羊角可以防止系纜松弛時滾落到甲板上。導向滾輪通常作為配合錨機絞纜的導纜裝置。
格式:pdf
大小:284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目前我國參與的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CICC(Cable-In-Conduit Conductors)導體具有較低的交流損耗,是核聚變裝置的首選導體。介紹了CICC導體的結構及其絞纜試制過程,確定了CICC導體絞纜工藝技術路線。多次絞纜試制表明,第五級子纜的絞制加工尤其是外徑控制是整個CICC導體絞纜關鍵環節。多道輥壓+定徑哈夫??刂萍夹g可有效地控制CICC絞纜的外徑,并不對單線造成損傷。
導纜器是供引導纜索通過并交換方向或限制其導出位置,使纜繩免遭磨損的器具。主要有導纜鉗、滾輪導纜器、導向滾輪、導向滾柱、導纜孔、轉動導纜孔及滾柱導纜器等。
導纜鉗是裝在舷邊沒有欄桿的區域、舷墻頂面上的鉗狀導纜器。系縛在帶纜樁上的纜繩,通過導纜鉗引導到碼頭或浮筒上,以免當船舶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移動時損壞欄桿或船上其他設備。
導纜鉗可分為有滾輪和無滾輪兩類。無滾輪導纜鉗通常都在小型船舶上采用。無滾輪導纜鉗又有直式與斜式兩種。斜式導纜鉗會防止絞索向上跳出,如小艇系于大船旁時,要采用斜式導纜鉗。一般大中型船舶上都采用帶滾輪導纜鉗,它又分為單滾輪、雙滾輪及多滾輪幾種。滾輪導纜鉗可減小系纜之磨損,多滾輪導纜鉗可同時導出幾根纜索。導纜鉗都是鑄造的,以鑄鐵、鑄鋼為主。圖1為導纜鉗簡圖。
滾輪導纜器一般設于船舷,由數個滾輪并立組成,如圖2所示。因為滾輪導纜器制造工藝簡單,節省材料,多用于大型船舶上。
導纜孔又稱巴拿馬孔,為圓形或橢圓形的鑄鋼件,如圖3所示。導纜孔一般嵌在舷墻上(多見于船中),系纜經過它時,接觸面呈圓弧形,這樣避免了舷墻對系統的切割作用,也便于系纜琵琶頭順利通過。但導纜孔對系統的磨損比較嚴重。
轉動導纜孔有一對滑輪偏心地裝在一塊可轉動的圓座板上,系纜從滑輪中通過。纜繩改變方向,纜繩的拉力使圓座板轉動,從而纜繩始終嵌壓在下面滑輪上,對設置恒張力系統車的船舶,一般應配置轉動導纜孔,以便自動調整纜繩方向,減小摩擦。
滾柱導纜器是設置在舷邊、由直立和水平滾柱組成的導纜器。它可以引導來自任意方向的纜繩。
如圖5所示,導向滾輪裝在甲板上的圓形基座上,位于舷邊導纜器與絞纜機之間,用來改變纜繩方向,以便引至卷筒。滾輪旁的羊角可以防止系纜松弛時滾落到甲板上。
導向滾柱裝在甲板端部,是帶有柱狀滾筒的導纜器。常用于上、下兩層甲板間導纜或引導升降救生艇、工作艇的纜繩。
《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以解決超導電纜在絞合緊壓外徑控制中超導股線鍍層脫落、超導絲損傷斷裂、空隙率不均勻的問題。
《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一級纜絞合,使用單絞機對兩根0.82±0.003毫米超導股線和一根0.82±0.003毫米軟銅線進行絞合,絞合方向為右向,絞合節距為20-25毫米,超導股線和軟銅線的放線張力值控制在18-20牛,絞合后超導絲表面鍍層完好、無損;
步驟二、二級纜絞合,將步驟一所制備的一級纜用籠式絞線機進行絞合,絞合方向為右向,絞合節距為44-54毫米,一級纜的放線張力值控制在43-45牛;
步驟三、三級纜絞合,將步驟二所制備的二級纜用籠式絞線機進行絞合,絞合方向為右向,絞合節距為81-97毫米,二級纜的放線張力值控制在77-80牛;
步驟四、四級纜絞合,將步驟三所制備的三級纜用籠式絞線機進行絞合,絞合方向為右向,絞合節距為150-170毫米,三級纜的放線張力值控制在150-200牛;
步驟五、緊壓四級纜,步驟四所制備的四級纜外面重疊繞包1層規格為0.1*25毫米的銅帶,重疊率為5±1%,繞包方向為左向,繞包率為70±5%;繞包好銅帶后,采用六道輥壓輪加一道整形鎢鋼模的緊壓方式,對四級纜進行緊壓,緊壓后將包覆的銅帶拆除,緊壓后的四級纜外徑為13.0-14.0毫米;
步驟六、絞合五級纜,將步驟五所制備的四級纜用籠式絞線機進行絞合,絞合方向為右向,絞合節距為430-470毫米,四級纜的放線張力值控制在350-400牛;
步驟七:緊壓五級纜,將步驟六所制備的五級纜外面重疊繞包1層規格為0.1*35毫米的銅帶,重疊率為5±1%,繞包方向為左向;繞包好銅帶后,采用十道輥壓輪加一道整形鎢鋼模的緊壓方式,對五級纜進行緊壓,緊壓后將包覆的銅帶拆除,對電纜進行整形,所得五級纜的外經為32.4-32.9毫米。
作為《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五中對四級纜緊壓的六道輥壓輪采用一豎一橫三組輥壓方式,輥壓輪的孔徑分別為15.5毫米,15.5毫米,14.5毫米14.5毫米,13.8毫米,13.8毫米,整形鎢鋼模的孔徑為13.9毫米。
作為《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七中對五級纜緊壓的十道輥壓輪采用一豎一橫五組輥壓方式,輥壓輪的孔徑分別為36.0毫米,36.0毫米,35.0毫米35.0毫米,34.0毫米,34.0毫米,33.0毫米,33.0毫米,32.5毫米,32.5.毫米,整形鎢鋼模的孔徑為32.4毫米。
作為《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七中所使用的輥壓輪為尼龍材質。
在上述的各個步驟中,各級纜在絞合中必須嚴格控制各股線的放線張力,否則,如果張力過大,會造成超導絲由于拉伸過度而損傷,如果各股線張力不一致,造成絞合中各股線的絞入量不一致,絞合后電纜會產生彎曲等不良現象。
步驟一所述的一級纜絞合采用經過改造的φ630單絞機上進行絞合,該單絞機的特點是主動放線、主動退扭;放線張力自動檢測自動反饋自動控制。絞合后的一級纜超導絲表面鍍層完好、無損。
步驟二、步驟三所述的二級纜、三級纜絞合采用能夠完全退扭的φ500/6型籠式絞線機絞合,該設備經過改造具有主動放線且張力能夠自動控制,保證股線在絞合放出時張力恒定、可控。
步驟四、步驟六所述的四級纜、五級纜絞合采用具有完全退扭且經改造后具有主動放線、張力可控功能的φ1250/6籠式絞線機進行絞合。
為了滿足四級纜、五級纜的外徑要求,對絞合后的四級纜、五級纜必須進行緊壓,為了防止在緊壓過程中電纜外表面股線直接接觸輥壓輪,造成股線壓扁受損,緊壓前,在絞合好的四級纜、五級纜外面需要重疊繞包相應規格的銅帶進行防護。
《一種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生產方法》所述方法所制備的核聚變裝置用CS超導電纜導體的各項性能指標完全滿足ITER國際組織所頒布的技術規范要求,超導股線完好無損,電纜孔隙率均衡,導體表面無扁平壓斷等不良現象。
導纜器,即引導或限制系船纜索導出方向與位置的各種裝置的總稱。設于船舶甲板兩舷或舷墻下部。一般為鑄件或用鋼板焊制。根據其結構形式可分為導纜鉗、滾輪導纜器(見右圖),滾柱導纜器、導向滾輪和導纜孔等。帶有滾輪或滾柱的導纜器可避免纜索嚴重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