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道路隧道 | 組????成 | 洞身、洞門 |
---|---|---|---|
特????征 | 從地層內部或水底通過 | 分????類 | 山嶺道路隧道、水底道路隧道等 |
世界上最古老的道路隧道是公元初在羅馬的那不勒斯挖成的波西利波巖洞,長約1公里,無襯砌,至今還在運用。至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最長的道路隧道為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圣哥達公路隧道,全長16.3公里。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多山國家,如日本、意大利、瑞士等為了提高線路標準和運輸效率,修建了很多道路隧道。
1949年以前,中國僅有十余座道路隧道,最長的不過200米,大部分為單車道,無襯砌。全國道路隧道的數量已為1949年的10倍,較長的有河南省輝陵公路長1400米的向陽隧道,四川省重慶市長706米的歌樂山隧道。它們在改善公路行車條件,提高運輸效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上海市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長2761米,為中國第一條水底道路隧道。正動工興建第二條黃浦江道路隧道。
按隧道所處位置,分為山嶺道路隧道、水底道路隧道和城市道路隧道。在地形復雜的山區公路選線中,采用隧道可為選線提供最佳方案。因隧道能克服高程障礙,縮短線路長度,減小坡度和曲率,從而提高線路技術標準。但隧道造價高,在選線時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決定取舍。在城市道路上修筑水底隧道以代替橋梁,其穿越河道所需的總長度一般較橋梁為短,而且不妨礙航運所需的凈空。當高速道路通過城市時,修筑隧道可使線路順直、縱坡很小和路面較寬,并避免平面交叉。
按隧道所處位置,分為山嶺道路隧道、水底道路隧道和城市道路隧道。在地形復雜的山區公路選線中,采用隧道可為選線提供最佳方案。因隧道能克服高程障礙,縮短線路長度,減小坡度和曲率,從而提高線路技術標準。但隧道造價高,在選線時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決定取舍。在城市道路上修筑水底隧道以代替橋梁,其穿越河道所需的總長度一般較橋梁為短,而且不妨礙航運所需的凈空。當高速道路通過城市時,修筑隧道可使線路順直、縱坡很小和路面較寬,并避免平面交叉。
市政回答正確請采納并點贊,因為每一個專家都是免費服務
對
水泥路面混凝土的標號很多,其實沒有規范來規定,只是我們墨守成規的,比如C10,C15,C20,C25,C30,C35,C40,C50,C55,C60,C80,超過C80的混凝土沒有,混凝土大多用于橋梁...
世界上最古老的道路隧道是公元初在羅馬的那不勒斯挖成的波西利波巖洞,長約1公里,無襯砌,至今還在運用。至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最長的道路隧道為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圣哥達公路隧道,全長16.3公里。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多山國家,如日本、意大利、瑞士等為了提高線路標準和運輸效率,修建了很多道路隧道。
1949年以前,中國僅有十余座道路隧道,最長的不過200米,大部分為單車道,無襯砌。全國道路隧道的數量已為1949年的10倍,較長的有河南省輝陵公路長1400米的向陽隧道,四川省重慶市長706米的歌樂山隧道。它們在改善公路行車條件,提高運輸效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上海市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長2761米,為中國第一條水底道路隧道。正動工興建第二條黃浦江道路隧道。
道路隧道要盡量設計成直線。若受地形或地質條件限制而必須設置曲線時,應根據道路等級按不設超高的平曲線半徑設置。水底隧道如用盾構法施工,也宜做成直線或大半徑曲線。
隧道內的縱坡不宜大于3.5%,也不應小于0.3%。前者是為了避免汽車因上陡坡而產生過量的有害氣體和煙霧,并為重車下坡時能安全制動;后者是為排水需要所設的最小坡度。
較長的山嶺隧道內采用雙向人字坡,短隧道可用單向坡。水底隧道則用凹形的縱斷面,在最低處設集水井用泵排水。
隧道的橫斷面視其埋深和施工方法而定。埋深較大的山嶺隧道常用礦山法施工,采用頂拱直墻或曲墻斷面;淺埋的城市隧道用明挖法施工時可用矩形斷面。水底隧道的水下段如用盾構法施工常用圓形斷面;如用沉管法施工,大多為矩形斷面。河岸段視其埋深大小,可用明挖法、地下連續墻法或連續沉井法施工(見地下連續墻、地下工程沉井法施工),而常采用矩形斷面。
隧道襯砌的凈空限界應隨道路等級和車道數目而定。為了方便行人通過,可在隧道一側或兩側設置人行道。短隧道內通常可不設人行道而只設路緣石,并視需要情況設置壁龕式避車洞。為了通風需要,應在隧道內分隔出通風道,必要時可將橫斷面擴大。
由于汽車排出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以及汽車行駛時所揚起的塵土,均使隧道內的能見度降低,因此除了極短的隧道外,要進行機械通風,使有害氣體稀釋到低于容許濃度,并保證汽車安全行駛所需的能見度。通風量按有害氣體的容許濃度確定。通風方式和系統見隧道及地下工程通風。
道路隧道對照明的要求也較特殊。在交通繁忙的隧道內禁用車前遠距燈照明;隧道照明設施應使行進中的汽車和行人能安全通過隧道,減少人們的"地下感覺",并為司機提供充分的視覺信息。在洞口附近可設置光過渡段,不使人從露天明亮處進入隧道時感到亮度差別過大,又能隨外界亮度的變化而自動調節。在隧道內部則可采用不間斷的燈光照明。
道路隧道要盡量設計成直線。若受地形或地質條件限制而必須設置曲線時,應根據道路等級按不設超高的平曲線半徑設置。水底隧道如用盾構法施工,也宜做成直線或大半徑曲線。
隧道內的縱坡不宜大于3.5%,也不應小于0.3%。前者是為了避免汽車因上陡坡而產生過量的有害氣體和煙霧,并為重車下坡時能安全制動;后者是為排水需要所設的最小坡度。
較長的山嶺隧道內采用雙向人字坡,短隧道可用單向坡。水底隧道則用凹形的縱斷面,在最低處設集水井用泵排水。
隧道的橫斷面視其埋深和施工方法而定。埋深較大的山嶺隧道常用礦山法施工,采用頂拱直墻或曲墻斷面;淺埋的城市隧道用明挖法施工時可用矩形斷面。水底隧道的水下段如用盾構法施工常用圓形斷面;如用沉管法施工,大多為矩形斷面。河岸段視其埋深大小,可用明挖法、地下連續墻法或連續沉井法施工(見地下連續墻、地下工程沉井法施工),而常采用矩形斷面。
隧道襯砌的凈空限界應隨道路等級和車道數目而定。為了方便行人通過,可在隧道一側或兩側設置人行道。短隧道內通常可不設人行道而只設路緣石,并視需要情況設置壁龕式避車洞。為了通風需要,應在隧道內分隔出通風道,必要時可將橫斷面擴大。
由于汽車排出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以及汽車行駛時所揚起的塵土,均使隧道內的能見度降低,因此除了極短的隧道外,要進行機械通風,使有害氣體稀釋到低于容許濃度,并保證汽車安全行駛所需的能見度。通風量按有害氣體的容許濃度確定。通風方式和系統見隧道及地下工程通風。
道路隧道對照明的要求也較特殊。在交通繁忙的隧道內禁用車前遠距燈照明;隧道照明設施應使行進中的汽車和行人能安全通過隧道,減少人們的“地下感覺”,并為司機提供充分的視覺信息。在洞口附近可設置光過渡段,不使人從露天明亮處進入隧道時感到亮度差別過大,又能隨外界亮度的變化而自動調節。在隧道內部則可采用不間斷的燈光照明。
格式:pdf
大小:103KB
頁數: 10頁
評分: 4.8
監理有限公司 測量監理細則 某某工程一標段 測 量 監 理 實 施 細 則 編制: 批準: 日期: 某監理有限公司 某某道路工程項目監理部 監理有限公司 測量監理細則 1 某某道路工程一標段 測量監理實施細則 一、工程概況 1、建設工程名稱: 2、建設工程地點 3、建設工程組成及建設規模: (一)、道路工程 (二)、隧道工程 4、地質特征 場地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積物和第四系上更新統沖、 洪積堆積組成, 巖性主要為 雜填土、耕土、濕陷性粉土、粉土、粉砂、粉質粘土、粉土、細砂、粉質粘土、粉土、濕陷 性粉土、粉砂、粉土、粉質粘土、粉土、粉質粘土等組成。 (1)、水文地質 (2)、氣象特征 5、設計標準 (1)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 (2)設計車道數:雙向 8車道 (3)設計車速: 50km/h (4)路面結構設計標準軸載: BZZ-100KN (5)汽車荷載:城 -A 級 (6)路面設
格式:pdf
大小:103KB
頁數: 4頁
評分: 4.6
隧道出入口的布設是隧道選線、定線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它與隧道的交通功能、交通組織和服務對象等息息相關。詳細介紹了多級疏解在隧道出入口設計中的運用及其特點,結合上海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實例,分析探討了浦西、浦東出入口多級疏解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上海越江道路隧道設計》針對上海市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社會需求以及實際使用狀況,從設計、施工、管理、運營等方面,廣泛調研了上海市已經修建的多條越江道路隧道,對地下道路隧道的建筑、土建和機電部分的關鍵設計參數進行總結和歸納,形成了若干道路隧道和地下隧道工程的設計技術標準及道路隧道標準化設計細則,以作為對現行規范的有益補充,為日后類似工程的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上海越江道路隧道設計》可供從事道路隧道及市政工程領域工作的設計和科研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牛使用。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道路隧道建筑設計現狀
1.2 道路隧道結構設計現狀
1.3 道路隧道機電設備設計現狀
第2章 建筑設計
2.1 隧道建筑設計
2.1.1 設計流程
2.1.2 設計內容
2.1.3 設計服務
2.2 隧道橫斷面設計
2.2.1 橫斷面設計要素
2.2.2 盾構法圓形隧道設計
2.2.3 矩形隧道橫斷面設計
2.2.4 橫斷面設計總結與優化
2.2.5 設計標準化
2.3 管線及設備用房布置
2.3.1 設計內容
2.3.2 預埋管、預留孔設計原則
2.3.3 優化措施
2.3.4 集中設備用房的設計標準化
2.4 隧道車道內裝飾
2.4.1 設計內容
2.4.2 車道側墻板
2.4.3 防火板
2.4.4 引道
2.4.5 裝飾板構造設計標準化
2.5 洞口光過渡
2.5.1 設計內容
2.5.2 問題與改進
2.6 管理中心及其他管養配套
2.6.1 設計內容
2.6.2 設計要點
2.6.3 改進措施
2.6.4 集約化設計
2.7 風塔
2.7.1 設計內容
2.7.2 設計要點
2.7.3 實例匯總
2.7.4 改進措施
2.8 建筑構造
2.8.1 溝、蓋板及防撞側石
2.8.2 道口檢查亭
2.8.3 構造標準化設計
第3章 結構設計
3.1 盾構圓形隧道結構
3.1.1 幾何設計
3.1.2 管片設計
3.1.3 結構驗算
3.1.4 盾構開挖原理
3.1.5 注漿技術
3.1.6 進出洞設計
3.1.7 監控量測
3.2 明挖隧道結構
3.2.1 主體結構設計
3.2.2 圍護結構設計
3.2.3 構造設計
3.2.4 監控與量測
3.2.5 已建道路隧道設計資料
3.3 附屬結構
3.3.1 地面結構
3.3.2 細部結構
3.4 結構防水
3.4.1 明挖結構防水
3.4.2 盾構隧道防水
3.5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
3.5.1 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
3.5.2 材料選擇
3.5.3 構造及附加措施
3.5.4 施工要求
3.5.5 耐久性檢測
3.6 滲漏水治理
第4章 通風系統設計
4.1 設計技術要求
4.1.1 設計依據
4.1.2 設計原則
4.1.3 隧道通風設計
4.1.4 附屬工程通風
4.1.5 主要技術接口
4.1.6 環境保護和節能
4.2 設備技術要求
4.2.1 射流風機
4.2.2 大型軸流通風機
4.2.3 大型片式消聲器
4.2.4 大型組合式風閥
4.2.5 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
4.3 工程應用現狀
4.3.1 總體情況
4.3.2 電纜通道及安全通道通風設計
4.3.3 設備管理用房通風設計
4.3.4 樓梯間正壓送風系統設計
4.3.5 管理中心通風空調設計
4.3.6 通風系統控制要求
第5章 給排水及消防給水系統設計
5.1 設計技術要求
5.1.1 設計內容
5.1.2 設計依據與原則
5.1.3 給水系統
5.1.4 消防系統
5.1.5 排水系統
5.1.6 給排水管道
5.1.7 主要技術接口
5.1.8 節能與環保
5.2 主要設備技術要求
5.2.1 消防泵
5.2.2 潛水泵
5.2.3 便攜式潛水泵
5.2.4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5.2.5 水成膜泡沫液
5.3 工程應用現狀
5.3.1 隧道消防
5.3.2 隧道給排水系統
5.3.3 隧道消防給水系統和滅火設施
5.3.4 隧道給排水及消防給水管道系統
第6章 供配電系統設計
6.1 工程應用現狀
6.2 設計技術要求
6.2.1 設計原則
6.2.2 供電設計方案
6.2.3 與供電部門的接口
6.2.4 設備配置總原則
6.3 主要設備技術要求
6.3.1 總則
6.3.2 高壓柜
6.3.3 變壓器
6.3.4 低壓柜
6.3.5 交直流電源裝置
6.3.6 非標柜(箱)
第7章 照明系統設計
7.1 工程應用現狀
7.1.1 系統配置
7.1.2 隧道照明系統比較
7.2 設計技術要求
7.2.1 一般規定
7.2.2 設計原則及依據
7.2.3 亮度設計標準
7.2.4 長度設計標準
7.2.5 路面亮度總均勻度
7.3 設計方案
7.3.1 光源選擇
7.3.2 照明布置
7.3.3 照明供電設計
7.3.4 調光設計
7.3.5 其他
7.4 設備技術要求
7.4.1 低壓柜
7.4.2 隧道主照明燈具
7.4.3 應急照明電源裝置
7.4.4 自動補償式三相電力穩壓器
7.4.5 光照度儀
第8章 監控系統設計
8.1 工程應用現狀
8.2 總體技術要求
8.2.1 主要設計原則
8.2.2 采用的主要規范與標準
8.2.3 監控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8.3 監控中心
8.3.1 主要功能
8.3.2 席位設置
8.3.3 大屏幕顯示設備
8.3.4 計算機網絡系統
8.3.5 監控中心配電
8.3.6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3.7 軟件系統
8.4 機電設備監控系統
8.4.1 環境質量監測
8.4.2 電力監控
8.4.3 設備監控
8.4.4 系統構成方案
8.4.5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5 交通監控系統
8.5.1 基本要求
8.5.2 交通信息采集
8.5.3 車道控制
8.5.4 超高車輛檢測
8.5.5 誘導信息發布
8.5.6 系統構成方案
8.5.7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6 閉路電視監視系統
8.6.1 系統構成方案
8.6.2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7 有線廣播系統
8.7.1 系統構成
8.7.2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8 火災報警系統
8.8.1 火災探測方案
8.8.2 系統構成方案
8.8.3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9 電話通信系統
8.9.1 系統功能與主要設備布置
8.9.2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10 無線通信系統
8.1.1 調度無線通信
8.1.2 消防和公安無線引入
8.1.3 無線廣播
8.11 監控系統設備供電
8.11.1 電源
8.11.2 接地和防雷
8.11.3 主要設備選型及技術要求
8.12 控制電線、電纜選擇和敷設方式
8.12.1 電線、電纜選擇
8.12.2 敷設方式
8.13 隧道群監控中心總體技術要求
8.13.1 基本原則
8.13.2 配置規模
8.13.3 隧道群監控系統構成
8.13.4 單體隧道本地監控系統
8.13.5 子系統構成
8.13.6 中央控制室
參考文獻2100433B
為了使上海市道路隧道設計安全可靠、功能合理、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特制定《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DG\TJ 08-2033-2017 J11197-2017):道路隧道設計標準》。
《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DG\TJ 08-2033-2017 J11197-2017):道路隧道設計標準》適用于上海地區采用盾構法、沉管法、明挖法建造的城市和公路機動車專用道路隧道設計。其他同類工程設計在技術條件相同下也可參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