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電路板是電子廢物最具回收價值的部件,同時電路板制造過程使用多種有毒有害物質,不當處置極易釋放進入環境。熱處理過程是電路板處理處置重要的污染節點,本研究以此為對象,探討該過程中污染物的釋放特征及產生機制。項目按照計劃書執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氮氣氣氛下,苯系物、溴化氫和多環芳烴的排放因子在275-500℃范圍內隨溫度升高不斷增加。空氣氣氛下,多環芳烴和溴代二噁英的排放因子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多環芳烴排放因子峰值為500℃時的8.56mg/kg,溴代二噁英排放因子峰值為325℃時的69.01mg/kg。重金屬的排放因子Cu>Pb>Sb>Ni>Cr>Cd,Pb、Sb和Cu的毒性效應得分遠大于其它三種重金屬,需要重點關注。重金屬揮發度隨溫度升高不斷增加,平均揮發度Cd,Pb>Cr,Ni>Sb>Cu。空氣氣氛下,275-325℃為烘烤電路板拆解元器件作業溫度區間,苯系物、溴化氫、多環芳烴、溴代二噁英的排放因子劇增,烘烤電路板具有較大潛在健康風險。氮氣氣氛下600℃左右為廢電路板熱解作業溫度區間,多種重金屬揮發釋放進入環境或熱解油中,會造成環境或熱解產品污染,同時會影響銅的回收率。污染物產生機制如下:電路板加熱至分解溫度后,C-Br、C-C(Benzene)、C-O鍵斷裂釋放出溴化氫、丙酮、雙酚A類和酚類及其溴代物;飽和結構在凝聚相中交聯聚合成炭;部分主鏈斷裂碎片形成顆粒釋放;溴自由基參與反應生成溴甲烷、溴丙酮、三溴苯酚;以溴酚為前驅物,在不完全條件下生成溴代二噁英類物質;低熔沸點金屬隨溫度升高而揮發釋放;樹脂分解產生的溴化氫會與銅和三氧化二銻等反應生成易揮發的金屬溴化物隨溫度升高而揮發釋放;部分主鏈斷裂碎片形成顆粒后會吸附重金屬而釋放。 2100433B
電子廢物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廢電路板,其回收處理是電子廢物資源化的技術核心和難點。廢電路板的拆解、破碎分選、熱解和焚燒等回收處理過程均會使電路板產生高溫或局部高溫,導致熱裂解或燃燒而產生惡臭氣體及其它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本研究擬選擇含溴阻燃劑單體、溴阻燃聚合物、線路板和各種拆解深度的電路板,通過熱沖擊預處理、鐵板烘烤、熱裂解和焚燒熱處理過程的模擬試驗,以熱重紅外、X射線光電子能譜等分析手段,對電路板受熱過程中排放的氣態污染物成分、形態進行分析,對釋放強度進行表征,探索氣態污染物生成機制。通過金屬成分與形態對電路板及其基材在熱處理過程中氣態污染物生成機制的影響研究,進一步探討氣態污染物的生成機制,研究氣態污染物的抑制機制和方法。研究結果可為廢電路板集中拆解處理區的污染物源解析和環境風險評價提供依據,同時為廢電路板回收處理產業污染控制及環境友好技術的研發提供基礎參數。
沒有聽說過這個,只聽說過有機食品
印刷電路板是指裸板-即沒有上元器件的電路板。目前的電路板,主要由以下組成1、線路與圖面(Pattern):線路是做為原件之間導通的工具,在設計上會另外設計大銅面作為接地及電源層。線路與圖面是同時做出的...
格式:pdf
大小:697KB
頁數: 5頁
評分: 4.4
首先分析了電路板的常用制作方法,然后介紹了一種既能減少污染,又能保證加工精度與效率的基于物理雕刻的電路板雕刻機系統。主要對電路板雕刻過程中的刀路生成作了詳細論述,并在采用環切與行切相結合的加工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電路板雕刻的行切刀路規劃算法,最后用VC++編寫了相應的程序,經程序驗證此算法準確可靠.能夠滿足電路板的加工要求。
格式:pdf
大小:697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研究了密閉空調室為清除內部氣態污染物,而在回風風道中使用固體藥物,使空氣得以再生;建立了該狀態下的內循環通風方程及使用固體藥物清除氣態污染物的數學模型,得到了吸收層厚度、吸收時間與吸收率的關系。
吸收法凈化氣態污染物是使污染物從氣相轉移到液相的傳質過程,故又稱之為濕式凈化法。吸收的逆過程為解吸。物理吸收過程中,吸收和解吸同時存在。在吸收過程開始時,吸收液中吸收質濃度很低,吸收速率大于解吸速率。隨著吸收過程的進行,解吸速率逐漸增大,最終吸收速率與解吸速率相等,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物理吸收是可逆的,降低溫度、提高壓力,有利于吸收;反之,則有利于解吸。化學吸收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若是不可逆反應,就不能解吸,或解吸出來的不是原吸收質而是反應產物。若反應產物性質穩定,則可降低液相中吸收質濃度,有利于吸收。一般來說,化學反應的存在能提高吸收速率,并使吸收的程度更趨于完全 。2100433B
工業生產過程排出來的有害氣體種類很多,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鹵化物、碳氧化物及碳氫化合物等。氣態污染物是以分子狀態存在的,因此,工業廢氣、煙氣多為氣體混合物。氣體凈化技術是使氣態污染物從氣流中分離出來或者轉化成無害物質的方法與措施。氣體混合物的凈化方法根據不同的作用原理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吸收法、吸附法和催化轉化法 。
吸收法凈化氣態污染物是廢氣與選定的液體緊密接觸,其中的一種或多種有害組分溶解于液體中,或者與液體中的組分發生選擇性化學反應,從而將污染物從氣流中分離出來的操作過程。氣體吸收的必要條件是廢氣中的污染物在吸收液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吸收過程中所選用的液體稱為吸收劑(液),或稱為溶劑。被吸收的氣體中可溶解的組分稱為吸收質,或稱為溶質,不能溶解的組分稱為惰性氣體。
吸收分為物理吸收和化學吸收兩種。前者比較簡單,可以視為單純的物理溶解過程。例如用水吸收氯化氫或二氧化碳等。化學吸收是在吸收過程中吸收質與吸收劑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例如用堿液吸收氯化氨或二氧化硫,或者用酸液吸收氨等。
用吸收法凈化氣態污染物不僅效率高,而且還可以將某些污染物轉化成有用的產品進行綜合利用。例如用15%~20%二乙醇胺水溶液吸收石油煉制尾氣中的硫化氫,可以再制取硫黃。因此,吸收法被廣泛地用于氣態污染物的凈化。含SO2、H2S、NOX、HF等污染物的廢氣都可以經過吸收法去除有害組分。由于廢氣量大、成分復雜、污染物濃度低而吸收效率和吸收速率一般又要求比較高,所以物理吸收往往達不到排放標準,多采用化學吸收來凈化氣態污染物。
吸收法凈化氣態污染物是使污染物從氣相轉移到液相的傳質過程,故又稱之為濕式凈化法。吸收的逆過程為解吸。物理吸收過程中,吸收和解吸同時存在。在吸收過程開始時,吸收液中吸收質濃度很低,吸收速率大于解吸速率。隨著吸收過程的進行,解吸速率逐漸增大,最終吸收速率與解吸速率相等,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物理吸收是可逆的,降低溫度、提高壓力,有利于吸收;反之,則有利于解吸。化學吸收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若是不可逆反應,就不能解吸,或解吸出來的不是原吸收質而是反應產物。若反應產物性質穩定,則可降低液相中吸收質濃度,有利于吸收。一般來說,化學反應的存在能提高吸收速率,并使吸收的程度更趨于完全。
吸收后的吸收液稱為富液,富液需要進一步處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或者通過解吸,回收吸收質,并使吸收液恢復吸收能力而重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