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數裸子植物樹干端直,材質優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組成的針葉林常作為優先采伐的對象,使得該資源正強烈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和破壞。如50年代中國最大的針葉林區-東北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針葉林區-西南橫斷山區的天然林又相繼被強烈采伐,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尚存天然針葉林保存。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天然針葉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隨著各類天然林的采伐和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瀕危的速度。同時,具有重要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棵子植物也遭到嚴重破壞,如攀枝花蘇鐵、貴州蘇鐵、多岐蘇鐵和又葉蘇鐵均在新發表或新的分布點發現后就遭到大肆破壞。三尖杉屬和紅豆杉屬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發現為新型抗癌藥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規模采伐破壞,使資源極度減少。初步查明,滅絕種有崖柏;僅有栽培而無野生植株的野生滅絕種有蘇鐵、華南蘇鐵、四川蘇鐵;分布區極狹,植株極少的極危種有多岐蘇鐵、柔毛油杉、矩鱗油杉、海南油杉、百山祖冷杉、元寶山冷杉、康定云杉、大果青杉、太白紅杉、短葉黃杉、巧家五針松、貢山三尖杉、臺灣穗花杉和云南穗花杉等。瀕危和受威脅的棵子植物約63種,約占種數的28%,其中百山祖冷杉和臺灣穗花杉被列為世界最瀕危植物 。
在古生代二疊紀到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生物繁茂派生機,蘇鐵類植物發展到達頂峰,多種多樣的古蘇鐵類植物類群遍布于世界各大洲。它們多彩多姿,干如鱗甲;高大挺拔,綻放奇葩;輕舒羽葉,風冠披霞。它們與當時動物界的獸王一恐龍并駕齊驅,稱霸一世,展示出一派龍風呈樣的壯美景象。但是至白堊紀,由于古環境有部分逐步早化,濕生性的蘇鐵類植物逐漸衰落以至滅絕,而讓位于原始的松柏類和漸漸興旺的被子植物,只留下少數子遺和后,多半演化為耐早或喜早的海濱、石灰巖等生境的種類。只少數幸存下來的于遺者,成了十分珍貴的活化石 。
僅產于云南東南部紅河下游的河谷地帶,已列為珍稀瀕危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
蘇鐵目(學名:Cycadales)統稱蘇鐵,是蘇鐵綱(Cycadopsida)中一個唯一目,蘇鐵綱植物傳統分類被分到裸子植物門,但後來發現裸子植物門是個并系群(被子植物也是起源於裸子植物祖先),且各種...
裸子植物是指植物中,胚珠在一開放的孢子葉上邊緣或葉面的植物,其胞子葉通常會排列成圓椎的形狀。鐵樹綱植物 鐵樹綱植物起源開始于古生代二疊紀,甚至可能起源于石炭紀
蘇鐵是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裸露,外面沒有果皮包被。
生長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石灰巖灌叢或疏林、密林下。
葉為大型三回羽狀復葉,每片羽葉3-5次二叉分襲,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
大孢子葉頂片棱形,背面密被褐色柔毛,后漸脫落,長8-12厘米,寬5-9厘米,邊緣羽狀深裂,頂裂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生長矮且短的柱狀球莖,葉片2-3枚成年葉片高達3-4米,葉片多偏生球莖的一邊,沒有德保那樣多的葉片和對稱,與叉葉的區別是,叉葉也2-3枚葉片,但叉葉輪狀著生。最大的其別是多岐鐵,多次的分裂。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
生境退化和喪失;直接采挖;物種內在因素。
格式:pdf
大小:3.3MB
頁數: 5頁
評分: 4.5
樹木學(北方本) Dendrology 第 9章 裸子植物 - 1 蘇鐵科 Cycadaceae 1. 蘇鐵科 CYCADACEAE Cycas Family 常綠,木本。莖干圓柱狀,不分枝,髓心大。 木質部具管胞 。葉螺旋狀排列,集生于 樹干頂部,有營養葉與鱗葉之分: 鱗葉小,密被褐色氈毛 ;營養葉大,深裂成羽狀 ,稀二 至三回羽深裂。 雌雄異株, 雄球花頂生, 由鱗片狀或盾片狀小孢子葉組成, 花藥(小孢子囊) 多數,生于小孢子葉背面, 小孢子萌發時產生 2 個具纖毛能游動的精子; 雌球花由大孢子葉 組成, 生莖頂鱗葉腋部 ,每側著生 2-5(稀更多)胚珠,珠孔向上。 種子核果狀 ,微扁,具 3 層種皮, 外種皮肉質或厚纖維質, 顏色鮮艷 ;中種皮骨質, 灰白色;內種皮膜質, 淡褐色; 胚乳豐富;子葉 2,萌發時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