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產于云南東南部紅河下游的河谷地帶,已列為珍稀瀕危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
生長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石灰巖灌叢或疏林、密林下。
葉為大型三回羽狀復葉,每片羽葉3-5次二叉分襲,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
大孢子葉頂片棱形,背面密被褐色柔毛,后漸脫落,長8-12厘米,寬5-9厘米,邊緣羽狀深裂,頂裂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生長矮且短的柱狀球莖,葉片2-3枚成年葉片高達3-4米,葉片多偏生球莖的一邊,沒有德保那樣多的葉片和對稱,與叉葉的區別是,叉葉也2-3枚葉片,但叉葉輪狀著生。最大的其別是多岐鐵,多次的分裂。
蘇鐵:俗稱:鐵樹,別名:辟火蕉、鳳尾蕉、鳳尾松、鳳尾草,拉丁文名:Cycas revoluta Thunb. 蘇鐵科、蘇鐵屬,一...
蘇鐵是鐵樹。
蘇鐵和海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海棗又名椰棗、波斯棗,是產于近東和北非的棕櫚科常綠大喬木。雌雄同株植物,羽狀復葉叢生在莖端。漿果長橢圓形,形似棗子。。。。。。。。。。
在古生代二疊紀到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生物繁茂派生機,蘇鐵類植物發展到達頂峰,多種多樣的古蘇鐵類植物類群遍布于世界各大洲。它們多彩多姿,干如鱗甲;高大挺拔,綻放奇葩;輕舒羽葉,風冠披霞。它們與當時動物界的獸王一恐龍并駕齊驅,稱霸一世,展示出一派龍風呈樣的壯美景象。但是至白堊紀,由于古環境有部分逐步早化,濕生性的蘇鐵類植物逐漸衰落以至滅絕,而讓位于原始的松柏類和漸漸興旺的被子植物,只留下少數子遺和后,多半演化為耐早或喜早的海濱、石灰巖等生境的種類。只少數幸存下來的于遺者,成了十分珍貴的活化石 。
由于多數裸子植物樹干端直,材質優良和出材率高,所以其所組成的針葉林常作為優先采伐的對象,使得該資源正強烈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和破壞。如50年代中國最大的針葉林區-東北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的天然林被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60年代至70年代另一大針葉林區-西南橫斷山區的天然林又相繼被強烈采伐,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和河谷深切的山坡陡壁,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尚存天然針葉林保存。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天然針葉林多被砍伐,代之而起的是人工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隨著各類天然林的采伐和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加快了林下生物消失和瀕危的速度。同時,具有重要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棵子植物也遭到嚴重破壞,如攀枝花蘇鐵、貴州蘇鐵、多岐蘇鐵和又葉蘇鐵均在新發表或新的分布點發現后就遭到大肆破壞。三尖杉屬和紅豆杉屬植物自60年代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發現為新型抗癌藥用植物后,就立即遭到大規模采伐破壞,使資源極度減少。初步查明,滅絕種有崖柏;僅有栽培而無野生植株的野生滅絕種有蘇鐵、華南蘇鐵、四川蘇鐵;分布區極狹,植株極少的極危種有多岐蘇鐵、柔毛油杉、矩鱗油杉、海南油杉、百山祖冷杉、元寶山冷杉、康定云杉、大果青杉、太白紅杉、短葉黃杉、巧家五針松、貢山三尖杉、臺灣穗花杉和云南穗花杉等。瀕危和受威脅的棵子植物約63種,約占種數的28%,其中百山祖冷杉和臺灣穗花杉被列為世界最瀕危植物 。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
生境退化和喪失;直接采挖;物種內在因素。
格式:pdf
大小:488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4
對多年來作者與相關同行對于秀葉蘇鐵及德保蘇鐵分布地的發現,調查其種群植株數量及生長狀況,以及采取的相關保護措施的工作進行了介紹及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為這2個珍稀的蘇鐵類植物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地保護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