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低溫環境。
制冷極限3k。
冷卻液的作用把點火產生的高溫通過水道傳遞到散熱器,再由風扇強制通風散熱,把水溫溫度始終控制在110度以內!
是的。低溫工況下,使用氣液分離器,高溫工況,基本上都不需要;氣液分離器的作用是,防止液體制冷劑進入壓縮機;高溫工況下,回氣帶液的可能性很小,低溫工況回氣有帶液現象。
DEH系統主要功能: 汽輪機轉速控制;自動同期控制;負荷控制;參與一次調頻;機、爐協調控制;快速減負荷;主汽壓控制;單閥控制、多閥解耦控制;閥門試驗;輪機程控啟動;OPC控制;甩負荷及失磁工況控制;...
格式:pdf
大小:188KB
頁數: 2頁
評分: 3
超導磁共振低溫制冷系統的原理及維護——低溫制冷系統是超導磁共振系統維持超導狀態的關鍵性部件,現就超導磁體的環境以及低溫制冷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及維護做一簡要概述。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涉及制冷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一種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
所述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包括第一制冷組件和第二制冷組件,所述第一制冷組件和所述第二制冷組件均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毛細管,所述第一制冷組件和所述第二制冷組件分別通過導管將各自的所述壓縮機、所述冷凝器、所述蒸發器和所述毛細管連接從而形成獨立的制冷循環,所述制冷循環中充滿制冷介質,所述第一制冷組件的所述蒸發器和所述第二制冷組件的所述冷凝器對應設置;所述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還包括加熱組件,所述加熱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上,所述加熱組件包括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和流通管道,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分別設置在所述流通管道的兩端,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均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中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凝器之間的導管上,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制冷組件的連通;所述流通管道設置換熱段,所述換熱段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位置處。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置阻斷組件,所述阻斷組件包括變壓管、制動部和塞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同軸設置,且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內徑一致;所述變壓管的一端和所述換熱段連通,所述制動部與所述變壓管的另一端口密封連接;所述塞體和所述制動部固定連接,所述塞體設置在所述變壓管內,所述制動部控制所述塞體在所述變壓管和所述換熱段的位置。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置為直管,所述塞體為圓柱體結構,所述塞體與所述換熱段、所述變壓管內壁密封連接。較佳的,所述換熱段設置為螺旋管,所述換熱段螺旋纏繞在所述第二制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外壁上;所述塞體設置為柔性材料,致使所述塞體進入所述換熱段內部時,所述塞體可沿所述換熱段延伸軌跡進行變形移動。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1為,
其中,c為所述制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制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毛細管內徑;π為圓周率;D為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制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為熱傳遞效率。
較佳的,所述換熱段長度公式L2為,
其中,c為所述制冷介質的比熱容;ρ為所述制冷介質的密度;d為所述毛細管內徑; D為所述毛細管外徑;L為所述毛細管長度;τ1為所述換熱段材料的熱導率;τ2為所述毛細管材料的熱導率;T1為所述毛細管初始溫度;T2為所述制冷介質在所述換熱段時的溫度;TΔ為所述毛細管提升溫度差 為熱傳遞效率。較佳的,所述流通管道設置支管,所述支管連通所述換熱段兩端的所述流通管道,所述支管上設置第三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控制所述支管的連通和阻隔。較佳的,一種使用所述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驟,S1,所述制冷系統啟動,所述加熱組件打開,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中的高溫高壓制冷介質對所述第二制冷組件中的所述毛細管進行加熱;S2,所述加熱組件關閉,所述第一制冷組件和所述第二制冷組件進行復疊制冷。
較佳的,步驟S1具體為,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實現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之間的連通,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所述導管的隔斷;所述第一制冷組件打開,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中從所述壓縮機壓出的高溫高壓制冷介質進入所述流通管道中;所述第三電磁閥關閉,所述支管被阻隔;所述制動部將所述塞體從所述換熱段中拉回至所述變壓管中,所述高溫高壓制冷介質通過所述換熱段與所述第二制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熱交換,使所述毛細管中因低溫析出凝固的潤滑油融化;所述第二制冷組件打開,制冷介質在所述第二制冷組件中流通動。較佳的,步驟S2具體為,當所述第一制冷組件中所述蒸發器到達-40℃,所述第一電磁閥關閉,阻斷制冷介質通過所述第一電磁閥進入所述流通管道;所述第二電磁閥打開, 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之間的導管流通,同時所述流通管道內的制冷介質可通過所述第二電磁閥進入所述第二制冷組件;所述第三電磁閥開打,所述支管連通;所述制動部將所述塞體從所述變壓管中推入所述換熱段中,將所述換熱段內的制冷介質排空;當所述塞體到位后,所述第二電磁閥關閉所述流通管道和所述第一制冷組件的連通,所述第一制冷組件和所述第二制冷組件同時工作,實現復疊制冷。
1、通過與所述第一制冷組件連通的所述加熱組件對所述第二制冷組件的所述毛細管進行預加熱,避免所述毛細管中潤滑油低溫下析出凝固造成的堵塞;
2、通過在所述加熱組件中設置所述阻斷組件,對所述加熱組件中壓強進行調節,并且避免潤滑油在所述加熱段中析出凝固;
3、通過所述換熱段長度計算公式,可對所述換熱段的結構進行優化設置,在保證所述換熱段對所述毛細管的有效熱交換的同時避免過長的所述換熱段對所述毛細管設置的不良影響。
圖1為《一種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及其使用方法》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該發明防凍結超低溫制冷系統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二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三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所述加熱組件實施例四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表示:1-第一制冷組件;2-第二制冷組件;11-壓縮機;12-冷凝器;13-蒸發器;14-毛細管;31-第一電磁閥;32-第二電磁閥;33-流通管道;34-換熱段;35-變壓管;36-制動部;37-塞體;38-支管;39-第三電磁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