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百萬千瓦核電站的堆芯測量裝置供貨被國外供應商壟斷,其運營維護也高度依賴國外供應商。大亞灣、嶺澳、紅沿河所使用的設備是法國ArevaNP公司的設備,該供應商獨家壟斷CPR1000項目堆芯測量裝置的供應市場,采購過程中表現非常強勢。
若堆芯測量裝置不實現國產化,長期由國外廠家壟斷,將導致兩個比較嚴重的后果:一方面,由于競爭不充分,長期依賴進口,導致采購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國外供應商交貨周期較長,溝通不便,合同配合遲滯,合同執行困難,交貨進度控制難度大,給整個工程建設進度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實現堆芯測量裝置自主化已成為工程建設及成本節約的必須,不僅符合發改委關于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發展戰略,更有利于掌控核電關鍵產業環節的資源,主要優勢體現在:
(1)降低采購成本以寧德3&4號機組為例,在保證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新增的國產化設備與最近采購的紅沿河3&4號機組相應合同價相比,寧德3&4號機組價格降低8.45%節約了采購成本,經濟效益顯著。
(2)增強對供貨進度和設備質量的控制力通過國內分包、國內總包的方式,在國產化過程中發掘并培養了一批具備良好供貨能力的分包商。通過生產堆芯測量裝置的部件,可以逐步培養其制造能力及產品質量保證體系,逐步成熟,成為國產化的中堅力量,為系統的全國產化奠定基礎。
(3)強化服務質量和響應速度
設備國產化后,系統的現場服務將由國內企業承擔,不僅服務響應更加及時,而且服務費用會得到極大降低,能更全面的滿足工程建設需要。
(4)建立備品備件庫
產品自主化生產,能更好保障機組40年運行所需的備品備件。不僅涉及在建電廠的使用,同時還涉及在役核電廠系統維護、備品備件更換等業務,為國內電站提供價格合理、優質的備品備件服務,免去了對國外供貨備品備件價格逐年上漲的顧慮。
1、供應商管理
由于堆芯測量裝置包含的設備種類多,涵蓋學科多,所采購和分包的產品種類繁多,大到有核安全級支架、管道、閥門,小到標準電器件、螺釘螺母,涉及的供應商數量較大,但由于核電項目的特點,采購量的限制,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就不單純是一個挑選過程。如何選擇評價供應商,與供應商建立戰略伙伴合作關系,并對供應商進行質量監督是國產化的難點之一。
2、集成測試
測試平臺的建立包括基礎建設、測試專用工具及設備的開發、功能實驗測試方法的研究,也是產化難點之一。通過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對供應商管理和集成測試過程進行了全面梳理,分別建立供應商管理控制程序、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要求、供應質量監督控制程序、集成自試驗控制程序等程序和細則,對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中子通量用微型移動式探測器測量。通過一個驅動和選擇系統,將探測器從反應堆壓力容器底部插入堆芯,驅動和選擇系統同時將4個通量探測器送入38根指套管中的4根。
反應堆正常運行期間,指套管固定在它們的導向管里,導向管焊接在壓力容器底封頭貫穿件上,并貫穿二次澆灌混凝土生物屏蔽構筑物,延伸到堆芯儀表間里的密封段。換料期間,指套管從給定的堆芯高度抽出到堆芯底部,以避免干擾燃料組件吊裝。
系統的電氣設備由機電控制系統、分配柜和讀出控制柜組成。
機電控制系統用于把中子通量探測器插入堆芯,它分為4個通道,每個通道連接1支探測器。每個通道由1個驅動單元、1個組選擇器、1個帶路組選擇器的路選擇器、10個電動隔離閥(第四通道為8個)組成。
分配柜位于反應堆廠房環廊。它構成堆芯儀表間內機電設備與電氣廠房內讀出控制柜之間的接口。分配柜的主要功能是:
①為機電設備供電,并提供機電設備與電氣廠房內讀出控制柜的接口;
②翻譯和處理讀出控制柜的信號;
③采集來自機電設備(如驅動單元、自動隔離閥、選擇器等)的開關信號,并送往讀出控制柜。
分配柜由4套相同的裝置組成,每套裝置專用于1個儀表通道,并由位于讀出控制柜內的1個通道控制器進行控制。
讀出控制柜的主要功能是:
①通過人機接口觸發對機電控制系統的動作指令;
②完成對探測器電流信號的數據采集;
③從KIT系統接收溫度、壓力、流量、棒位和堆外核儀表探測器電流等數據,以便與通量圖數據相結合進行離線數據處理,從而確定三維功率分布和堆外核儀表的校準系數等信息;
④完成對各種信息的顯示。
燃料組件出口水溫測量選用的是1E級鎧裝鎳鉻-鎳鋁熱電偶,熱電偶有不銹鋼包殼且用氧化鋁絕緣。為了冗余,溫度測量分為A和B兩個系列,每個系列包括15支熱電偶。
熱電偶經壓力容器頂蓋管座貫穿到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并延伸到堆內構件的上堆芯板。在壓力容器內,熱電偶沿著導管按規定的路線走向,導管牢固地固定在上部堆內構件上。熱電偶的熱接點伸出導管約7~9mm。熱電偶補償導線由一對鎳鉻-鎳基導線組成。它們沿著電纜橋架上升到安裝在電纜橋上的連接板。從連接板開始,熱電偶補償導線沿著電纜橋架到達并通過電氣貫穿件,最后沿著安全殼外的電纜橋架到達堆芯冷卻監測柜的輸入端子上。用于熱電偶冷端補償的3支RTD溫度計安裝在堆芯冷卻監測機柜內,冷端溫度信號直接送給機柜。
堆芯冷卻監測機柜將熱電偶的電壓值轉換為物理值(℃),并且自動完成冷端補償。機柜同時將30個溫度值(15/系列)傳送到集中數據處理計算機。堆芯冷卻監測機柜接收壓力信號(穩壓器和反應堆冷卻劑壓力),并利用它們進行飽和溫度計算。在堆芯冷卻監測機柜的顯示儀上可以得到所有輸入數據、輸出數據、整定值、中間計算結果和詳細的報警信息等。
此外,在安裝于控制室內的遠傳指示儀上連續地指示最低過冷裕度和最高堆芯溫度,每系列一個遠傳指示儀。
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采用差壓法測量,管線和變送器屬于RCP系統,測量管線上部與反應堆壓力容器排氣管相連,下部與中子通量測量的密封段相連,每個系列的水位測量分為寬、窄兩個量程。
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測量的數據處理由堆芯冷卻監測機柜完成。堆芯冷卻監測機柜接收差壓信號,并利用一次側壓力和一次側溫度計算出蒸汽密度和水的密度,進而計算出水位。在堆芯冷卻監測機柜的顯示儀上可以得到所有輸入數據、輸出數據、整定值、中間計算結果和詳細的報警信息等。
此外,在安裝于控制室內的遠傳指示儀上以數字指示窄量程水位、以指針指示寬量程水位,每系列一個遠傳指示儀。
堆芯測量裝置由中子通量測量、溫度測量和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測量子系統組成。溫度測量系統和水位測量系統是冗余的,是PAMS系統的一部分,設備分為A系列和B系列,它們在電氣上和實體上均是隔離的。在設計基準事故下,安全殼內的系統設備能完成測量功能。所有設備均抗震。
中子通量測量用于在預定孔道中沿活性區高度測量中子通量,并將通量數據與從集中數據處理系統(KIT)接收到的電站其它數據相結合,由數據處理軟件確定測得的三維功率分布。正常工況下,溫度測量系統通過集中數據處理子系統(KIT)的處理、運算,給出堆芯熱電偶溫度的物理值,探測或校驗徑向功率偏移,或者探測與控制棒組脫離的控制棒束。事故工況下,溫度測量系統將進行連續的溫度測量。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測量的功能是當所有反應堆冷卻劑泵停止運行時,系統給出反應堆壓力容器的精確水位;當至少有一臺反應堆冷卻劑泵運行時,指示水位趨勢。事故工況下,系統將進行連續的水位測量,以便在事故期間和事故后,讓運行人員了解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的變化趨勢。
堆芯測量裝置通過串行數據線路從集中數據處理系統(KIT)下載溫度、壓力、流量、棒位和堆外核儀表探測器電流等數據,以便與通量圖數據相結合進行離線數據處理,從而確定三維功率分布和堆外核儀表的校準系數。系統還能向KIT和控制室報警系統(KSA)提供實時的設備監測與故障信息。
套通風中的溫度風量測量孔的定額即可
套用安裝定額中 相近的定額子目吧 。
套定額
堆芯測量裝置在秦山核電二期工程一號機組的調試和成功投入運行,表明其功能完全滿足設計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反應堆啟動調試階段,進行了不同功率狀態下的功率分布測量試驗,以驗證堆芯核設計的準確性,確保反應堆的安全運行。試驗結果表明,堆芯中子通量測量系統的功率分布實測值與理論預計值符合得非常好,并向堆外核儀表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校準系數。
(2)在反應堆啟動調試階段,堆芯溫度測量的一致性很好,與 RCP平均溫度符合得非常好,滿足設計要求。
(3)在反應堆啟動調試階段,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測量與理論計算值基本一致,達到了設計要求。
(4)整個堆芯測量裝置與電廠其他系統之間的接口完全滿足設計要求,保證了各種數據安全、可靠地接收與發送。
格式:pdf
大小:446KB
頁數: 5頁
評分: 4.5
RIC(堆芯測量)系統是核電站的重要測控系統之一,其部分功能是在KIT(集中數據采集處理)系統中實現的。大亞灣核電站近期對其原有KIT系統進行了全面的國產化升級改造,與之關聯的RIC系統也同時進行了改造。該文介紹RIC系統的技術改造方案、構成和配置、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著重描述了核反應堆中子注量率的采集和數據處理過程。使用效果表明,新RIC系統的技術指標完全滿足工藝要求。
格式:pdf
大小:446KB
頁數: 4頁
評分: 4.3
RIC(堆芯測量)系統是核電站的重要測控系統之一,其部分功能是在KIT(集中數據采集處理)系統中實現的。大亞灣核電站近期對其原有KIT系統進行了全面的國產化升級改造,與之關聯的RIC系統也同時進行了改造。介紹了RIC系統的技術改造方案、構成和配置、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著重描述了核反應堆中子注量率的采集和數據處理過程。使用效果表明,新RIC系統的技術指標完全滿足工藝要求。
堆芯是反應堆的心臟,裝在壓力容器中間。它是燃料組件構成的。正如鍋爐燒的煤塊一樣,燃料芯塊是核電站“原子鍋爐”燃燒的基本單元。這種芯塊是由二氧化鈾燒結而成的,含有2~4%的鈾-235,呈小圓柱形,直徑為9.3毫米。把這種芯塊裝在兩端密封的鋯合金包殼管中,成為一根長約4米、直徑約10毫米的燃料元件棒。把200多根燃料棒按正方形排列,用定位格架固定,組成燃料組件。每個堆芯一般由121個到193個組件組成。這樣,一座壓水堆所需燃料棒幾萬根,二氧化鈾芯塊1千多萬塊堆芯。此外,這種反應堆的堆芯還有控制棒和含硼的冷卻水(冷卻劑)。控制棒用銀銦鎘材料制成,外面套有不銹鋼包殼,可以吸收反應堆中的中子,它的粗細與燃料棒差不多。
堆芯中子注量率測量直接測量
測量裝置包括芯內裂變室、微型電離室、相應的機械裝置;或者固定在堆內的自給能中子探測器。
(1)芯內裂變室:在壓水堆和沸水堆中,大多數移動式堆芯中子注量率測量系統都采用芯內裂變室作為中子敏感元件。裂變室的特點是鈾內襯的燃耗相當小。在脈沖基數、均方電壓、平均電流(直流)三種基本方式中裂變室都能滿意地工作。因此,在源量程通道(采用脈沖計數)、中間量程通道(采用均方電壓技術)以及功率量程通道(采用平均電流技術)中,堆芯內裂變室都是適宜的。但裂變室的最佳設計(大小、材料、充氣壓力、發射極-收集極間隙、中子靈敏度等)是不同的。有兩種基本型式的堆芯內裂變室,見圖1。一種型式是在探測器外殼的內側,鍍富集鈾層,形成靈敏體積的外壁。第二種型式是在靈敏體積的外表面加上一個富集鈾-鋁合金的機加工套筒。越是精心地控制鈾鍍層或鈾-鋁套筒的重量和厚度,就越能夠準確地控制探測器的中子靈敏度。芯內裂變室充以零點幾個兆帕的填充氣體,最普通的是氬氣,其他有氦、氮或氬與氮的混合氣體。裂變室的中子靈敏度取決于發射極與收集極之間的間隙。電離電流是所充氣體原子數的函數。間隙大產生的電流亦大。在較高的中子注量率下,必須把間隙減小。為提高信號噪聲比,最好的辦法是增加敏感元件所用鈾的富集度,增大鈾的表面積。利用改變裂變室的直徑和長度來改變表面積,因此存在一種能產生最高信號噪聲比的結構形狀。堆芯內裂變室的外徑約6mm左右,敏感長度約12~25mm。
(2)微型電離室:涂硼電離室可以滿意地作為移動式堆芯中子注量率測量的敏感元件。一般來講,堆芯內裂變室在堆芯滿功率工作9個月之后,其中子靈敏度降至其初始值的50%;而微型電離室在一個半月內,其中子靈敏度就降低50%(由于B的熱中子截面比U大6倍,導致燃耗太大)。作為移動式堆芯測量裝置,穿過整個芯部所要求的時間很少超過3min,而穿過堆芯的頻率很少多于每月一次。因此,涂硼電離室能滿意地工作多年。
(3)堆芯中子注量率測量系統:包括探測器及其驅動機構、測量管道選擇器、管道等機械裝置,以及信號處理設備等幾部分。操縱員操縱選擇器,選擇相應測量管道,由驅動機構將其從堆底送入堆芯預定的測量管道,并沿堆芯作由底至頂和由頂至底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測出電流信號并經探測器尾部電纜傳送到信號處理設備。一個900MW的壓水堆核電廠在壓力容器底部設有50個孔道與堆芯內50個中子注量率測量管道相連接,利用5套探測器驅動機構,每個探測器順序穿過10個孔道,反復插抽。完成一次中子注量率分布圖測量約需2h。
(4)自給能中子探測器:自給能中子探測器是利用其中子活化材料的基本放射性衰變產生信號電流的,不要求外來的電離或收集電壓的能源,就能產生信號電流。探測器沒有發生電離的充氣區域,而該區域卻被用作中子敏感材料的固體結構所代替。中子敏感材料與導線連接,同時用緊密充填的陶瓷絕緣體使導線和中子敏感材料與探測器的外套分隔開。所形成的探測器就像一根以無機物絕緣的同軸電纜,體積小而結實。簡單的結構使這種探測器具有許多優點,其中包括價格低廉、讀出設備簡單、燃耗率低、壽命長和靈敏度重現性好。
一個典型的自給能中子探測器由4部分組成:發射極,絕緣體,導線和外套(或收集極)。發射極是一種熱中子活化截面適當高的材料,活化以后,通過發射高能β射線以適當的半衰期進行衰變,電子就在這種衰變過程中逸出。絕緣體是固體,在堆芯內溫度和核輻照環境下,它必須保持高電阻性能;按理想情況,它應該不發射由中子活化引起的β或電子(導線和外套或收集極必須只發射很少的β或電子),這樣,不希望有的本底信號才能最小。圖2示出自給能中子探測器的結構圖,對中子敏感的發射極固定在因科鎳導線上,發射極和導線穿過氧化鎂絕緣體,因科鎳外套滑套在絕緣體上,把整個組件擠壓成直徑為1.5mm表面光滑的長圓柱形部件。
自給能探測器主要有下列三種:①發射極(如銠)俘獲中子后發生β衰變,即β流中子探測器;②發射極(如鈷、鈧或鎘)俘獲中子后放出瞬發γ,而后由激發核發射出荷能電子,即內轉換中子探測器;③發射極俘獲或散射γ射線,產生康普頓電子和光電子,從而使發射體荷正電,即自給能γ探測器。
銠和釩是最流行的發射體材料,其靈敏度(每單位中子注量率每厘米長度)為:1.33×10A(φ0.5銠發射體),1.5×10A(φ1.25釩發射體),1.2×10A(φ1.5鈷發射體)。
在主熱傳輸系統發生失水事故時向堆芯注入輕水,導出堆芯余熱和衰變熱,以緩解事故后果。在主熱傳輸系統每條環路的出、入口都設有應急堆芯冷卻的注入口。該系統可順次分為高壓注射、中壓注射和低壓注射三個階段。高壓注射管從水箱底部引出經兩個并聯的電動隔離閥連到爆破盤的上游。中壓注射用噴注水箱,通過管道直接連到應急堆芯冷卻泵的入口。兩臺100%容量的應急堆芯冷卻泵(離心泵)中的一臺投入運行。經兩臺100%容量的熱交換器和兩個并聯的注射隔離閥也連到爆破盤的上游管道。低壓注射也經過應急堆芯冷卻泵、熱交換器注入到堆芯,不同的是它的水源是反應堆廠房地坑中溫度較高的重水和輕水的混合水,用管道從地坑吸水到應急堆芯冷卻泵的入口。
當收到應急堆芯冷卻系統動作信號后,常關隔離閥自動開啟,高壓氣體加壓水箱中的水,使爆破盤爆破,然后注入堆芯進行冷卻。高壓注射終止后,中壓注射自動投入,噴注水箱的低溫水經應急堆芯冷卻泵的唧送,繼續注入堆芯進行冷卻。中壓注入終止時,低壓注射自動投入,繼續冷卻。當堆芯溫度已降得很低時,用應急堆芯冷卻泵將混合液體輸送到噴注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