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典型施工方法(第1輯) | 作????者 | 國家電網公司基建部組 |
---|---|---|---|
出版時間 | 2011年11月 | 頁????數 | 504 頁 |
定????價 | 190.00 元 | ISBN | 9787512322271 |
內容簡介
《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標準工藝(四)-典型施工方法(第一輯)》,本書內容涵蓋了輸變電工程常用的31項典型施工方法內容。 2100433B
高填方路基專項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況 省道204線建甌房道口至順昌界公路改造工程,本項目高填路基共3段,路基區段為K21+520~K21+630(長110m)路基平均寬度32.01m、K2...
有兩點:1.邊框,要看面框和底框,配電箱裝飾畫的面框一般都是普通的樣式,有中式木框或西式浮雕花紋樣式的木框等,根據畫面內容選擇,比如國畫要選顏色古樸些的是木框,突出線條感;油畫的選擇浮雕效果的框比較好...
地毯施工是一項技術性兼經驗性而又比較辛苦的工作,必須使用專門的工具,包括燙斗、撐子、扁鏟、專用剪刀、介刀、錘子、卷尺等; 鋪裝程序包括:測量、算料、下料、固定木釘條、預鋪、放底膠、拼縫燙接、繃緊、...
格式:pdf
大小:5.8MB
頁數: 34頁
評分: 4.6
第一節 主要施工方法 1 編制說明 本施工組織設計在編制時本著爭創一流質量、一流工期,為業主創效益、 為企業爭信譽的指導思想,按照根據正式施工圖紙、現場實際情況及公司質 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在施工部署及組織、各項技術措施 的提出及應用、主要施工方法及設備材料的投入、成品保護、防滲漏措施等 多方面,對項目機構設置、勞動力組織、施工進度計劃控制、機械設備及周 轉材料配備、主要分部分項施工方法、工程質量控制、安全生產保證措施、 文明施工及環境保護措施、降低成本措施等諸多因素盡可能充分考慮,突出 科學性及可行性,確保優質、低耗、安全、文明、高速完成全部施工任務, 也可作為指導施工的依據。 2 編制依據 2.1 工程招標文件。 2.2 施工圖。 2.3 現行國家、省、市有關工程施工規范、規程及技術標準。 2.4 總公司管理體系文件。 2.5《沈陽市建設工程現場文明施工管理辦法》 。
內容介紹
《建筑評論(第1輯)》圍繞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事件與人,建筑圈里那些喧囂的真相與是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抒發了建筑師和傳媒工作者的思考,評論與預測全書分為茶座、來論、焦點、人物,域外,重讀等篇章。
2100433B
內容介紹
《建筑史(第27輯)》原名《建筑史論文集》,是中國國內第一部專門發表建筑史研究論文的學術叢書,由清華大學創辦于1964年,《建筑史(第27輯)》為第27輯。本輯共收入論文15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建筑美學、古典園林、古代城市史、近代建筑以及中外建筑比較等領域。
吳慶洲先生的《太陽崇拜文化與建筑意匠》對埃及、美洲、歐洲、印度和中國等早期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太陽崇拜文化與相關建筑意匠進行分析,從跨文化的視野對這一課題作出全面解讀,王貴祥先生的論文對中西方傳統建筑審美和倫理思想進行比較,并對彼此的觀念差異作出精辟的論述,《再讀先農壇神廚井事木結構設計》一文在作者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北京先農壇神廚井亭的木結構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永壽寺雨花宮大木結構平面尺度探討》一文針對已經消失的重要古建筑實例的平面尺度問題展開研究,在一些關鍵之處提出新的見解,《高句麗建筑墻體特征》、《唐代的地方孔廟》、《巴蜀傳統戲曲舞臺考》、《中國現存最早的銅建筑——武當山元代小銅殿研究》等論文分別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建筑實例遺存展開研究,涉及的內容很廣泛,本輯收入兩篇古典園林研究的論文,分別對無錫寄暢園的前身鳳谷行窩和淮安清晏園展開考證和分析,王南和武廷海兩位作者的文章則分別以福州古城和微山古城為題,對相關城市的結構格局和美學特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碉樓是中國古代和近代重要的建筑形式,《中國碉樓研究概述》對這類建筑的發展脈絡、主要類型以及分布情況作出全面論述,《福建協和大學魁岐校區校園規劃和建筑考(1922-1939)》則對福建協和大學近代建筑進行考證分析,并對其保護課題提出一些看法,張十慶先生的論文則在宋代技術背景下對日本東大寺的鐘樓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并從更深的層面上揭示出其技術特色以及與中國宋代建筑之間的淵源關系。
《建筑史(第27輯)》反映了近年來關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學術代表性的重要文獻,對于建筑歷史的進一步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人員吸取歷史經驗、從事設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建筑史(第27輯)》既可作為建筑歷史專業工作者的研究資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的歷史理論教材,又可作為讀者了解建筑演化與城市變遷的實用指南。
內容介紹
《建筑史(第28輯)》原名《建筑史論文集》,是中國國內第一部專門發表建筑史研究論文的學術叢書,由清華大學創辦于1964年,《建筑史(第28輯)》為第28輯。
本輯共收入論文16篇,附錄1篇,內容涉及中國城市史、古代建筑、古典園林、法式制度、鄉土建筑、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護、中外建筑比較、現代建筑理論等領域。
《從賓大到清華——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1928-1949)》一文通過相關史料論述了梁思成從1928年到1949年間建筑及建筑教育思想的歷程和演變;《北魏平城城市布局探微》一文集合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對北魏王朝前期的首都平城的宮城、外城、郭城分別進行考證和分析,其見解具有一定的新意;《明清地方城市的壇趟與祠廟》為王貴祥先生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子課題成果,對明代地方城市重要的祭祀建筑展開研究;喬迅翔先生的論文延續以往的研究思路,繼續對《營造法式》的大木作制度進行探討;姜錚先生的文章則對唐宋木構中“襻間”這一特殊構件的形制進行詳細分析;劉暢先生的論文對紫禁城內唯一一座現存的正五邊形平面的古建筑——寧壽宮花園碧螺亭的特殊形制和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并通過與西方建筑的比較獲得進一步的啟示;《明代后期秦耀寄暢園歷史沿革考》和《北京西郊退潛別墅》分別對江南名園寄暢園明代后期歷史和北京妙高峰清代醇親王別業的營建過程作出詳細的考證;孫娜、羅德胤兩位作者的文章以廣西龍勝縣和平鄉龍脊十三寨與金坑大寨為例,深入探討壯族與瑤族聚居地建筑的“民族性”與“地區性”問題;《墨菲的輔助線:清華大禮堂設計的比例與法式研究》從特別的角度揭示了美國建筑師墨菲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設計中所采用的控制比例關系的手段;張明皓、張艷鋒兩位作者的文章對20世紀高句麗建筑研究的歷史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中國“不改變文物原狀”理論與實踐初探》一文對“不改變文物原狀”這一文物建筑保護原則在不同時期的內涵以及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意大利學者路易吉·戈佐拉的文章從理論的角度對中意兩國的建筑文化展開比較研究,其論點引人深思;《喬弗瑞·斯哥特對“倫理謬誤”的批判》一文針對英國學者喬弗瑞·斯哥特《人文主義建筑》中對“倫理謬誤”的批判進行談論,提出不同的觀點。附錄部分收錄了1987-2010年中國建筑院校“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論文的目錄,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建筑史(第28輯)》反映了近年來關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學術代表性的重要文獻,對于建筑歷史的進一步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對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人員吸取歷史經驗、從事設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建筑史(第28輯)》既可作為建筑歷史專業工作者的研究資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的歷史理論教材,又可作為讀者了解建筑演化與城市變遷的實用指南。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