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義和 | 出版社 | 中國鐵道出版社 |
---|---|---|---|
出版時間 | 1998年11月 | 頁????數 | 416 頁 |
定????價 | 46 元 | ISBN | 9787113031312 |
第1章 非常PCB
1—1 非常Advanced PCB 3. xx
1—2 系統需求
1—3 啟動Advanced PCB 3. xx
1—4 認識環境
1—5 鼠標器與快捷
2100433B
Protel公司進入Windows95環境后,不僅提高了軟件的能力,而且軟件間的集成和資源共享,更是擴展了軟件的視野:這對于電路設計軟件尤為重要。3.0版后,軟件在原有流暢的環境下,調整為客戶服務器結構,使得每個使用者成為Advanced PCD的真正主人!使用者可以自行規劃環境,可以順暢應用所有資源的環境,使得它的環境充滿著無限的可能2 本書以實例演練,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最適合教學及自修
了解PCB設計流程前要先理解什么是PCB。PCB是英文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線路板或印刷電路板)的簡稱。通常把在絕緣材料上按設計制成印制線路、印制組件或者兩者組合而成的導電圖...
首先你要知道這些規則包括哪些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些規則的作用比方說,規則里面限定了走線與走線之間的安全間距密集引腳的芯片,你可以設置8mil,DIP封裝的走線間距可以寬一點20mil這些規則設定之后,你在...
首先你要知道這些規則包括哪些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些規則的作用比方說,規則里面限定了走線與走線之間的安全間距密集引腳的芯片,你可以設置8mil,DIP封裝的走線間距可以寬一點20mil這些規則設定之后,你在...
格式:pdf
大小:30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pcb 設計規范概述 要使電子電路獲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局及導線的布設是很重要的。為 了設計質量好、成本低的 PCB,應遵循以下一般性原則。 (1)特殊元器件布局 首先,要考慮 PCB 尺寸的大?。?PCB 尺寸過大時,印刷線條長,阻抗增加, 抗噪聲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 ;過小,則散熱不好,且鄰近線條易受干擾。在確 定 PCB 尺寸后,再確定特殊元器件的位置。最后,根據電路的功能單元,對電 路的全部元器件進行布局。 在確定特殊元器件的位置時要遵守以下原則: ① 盡可能縮短高頻元器件之間的連線,設法減少它們的分布參數和相互間 的電磁干擾。易受干擾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輸入和輸出元件應盡量遠 離。 ② 某些元器件或導線之間可能有較高的電位差,應加大它們之間的距離, 以免放電引出意外短路。帶高電壓的元器件應盡量布置在調試時手不易觸及的 地方。 ③ 重量超過 15 g 的元器件,應當用支架加
格式:pdf
大?。?span id="qqcyhy6" class="single-tag-height">30KB
頁數: 4頁
評分: 4.4
PCB 設計規范要領 PCB 設計紛繁復雜,各種意料之外的因素頻頻來影響整體方案的達 成,如何能馴服性格各異的零散部件?怎樣才能畫出一份整齊、高效、可靠 的 PCB 圖?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PCB 設計看似復雜,既要考慮各種信號的走向又要顧慮到能量的傳 遞,干擾與發熱帶來的苦惱也時時如影隨形。但實際上總結歸納起來非常清 晰,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入手: 說得直白一些就是: “怎幺擺”和“怎幺連”。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 easy?下面讓我們先來梳理下 “怎幺擺”: 1、遵照“先大后小,先難后易 ”的布置原則,即重要的單元電路、核心 元器件應當優先布局。這個和吃自助餐的道理是一樣的:自助餐胃口有限先 挑喜歡的吃, PCB 空間有限先挑重要的擺。 2、布局中應參考原理框圖,根據單板的主信號流向規律安排主要元 器件。布局應盡量滿足以下要求:總的連線盡可能短,關鍵信號線最短 ;去耦 電容的布局要盡量靠
跨世紀的電路板設計
1-1 PCB 99 的特色
l-2 PCB 99 的系統安裝
1-3 開啟 Protel 99
1-4 認識PCB 99 操作環境
1-5 團隊編輯管理
1-6 活用線上輔助說明
1-7 認識電路板
1-8 電路板設計流程
1-9 思考題
附錄A 隨書光盤簡介
附錄B 瀏覽元件庫
B-1 龐大的元件庫
B-2 ADVPCB.LIB元件庫
附錄C 設計規則
C-l 布線設計規則
C-2 影響電路板制作的設計規則
C-3 高頻電路相關的設計規則
C-4 有關元件自動布置的設計規則
C-5 有關信號分析的設計規則
C-6 其它設計規則
C-7 設計規則檢查
本書從現代電子系統工程設計的實際出發,全面介紹了PCB設計的相關知識。主要內容包括:EDA簡介、原理圖繪制方法、PCB基礎知識、PCB設計方法、PCB設計的電磁兼容問題等,并給出了完整的設計實例。
本書內容緊貼工程應用實際,結構編排上充分考慮到教學和學習的實際需求,非常適合作為高等學校EDA課程及電子工程技術類培訓的參考教材。同時也可作為各類電子系統工程設計人員的技術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