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非傳統形體超高層建筑近地流場特性及風環境評估準則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
項目負責人 | Yukio Tamura | 依托單位 | 北京交通大學 |
11 2100433B
本項目旨在通過系統的風洞試驗和數值模擬,構建非傳統形體超高層建筑近地風環境的科學評價體系。為此,通過改進PIV技術在近壁面流場的測量精度,發展適用于近地流場測量的物理實驗技術;通過研究湍流模型和邊界條件等數值計算要素對流場預測精度的影響,開發高效的數值模擬算法;綜合采用風洞試驗和數值模擬,揭示非傳統體型高層建筑單體近地流場分布規律和繞流機理;識別影響密集建筑群近地流場分布的關鍵參數,揭示各類干擾現象的物理成因,實現對干擾效應的定量評估;提出考慮密集群體效應的行人風環境舒適度和安全度評估準則;分析超高層建筑對鄰近低矮建筑表面風壓的影響規律,研究脈動風壓極值的產生機理,提出超高層建筑周圍低矮建筑的設計用干擾因子。
1972年8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洲的伯利恒市召開的國際高層建筑會議上,專門討論并提出高層建筑的分類和定義。 第一類高層建筑:9-16層(高度到50米);第二類高層建筑:17-25層(高度到75米);第...
1972年8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洲的伯利恒市召開的國際高層建筑會議上,專門討論并提出高層建筑的分類和定義。 第一類高層建筑:9-16層(高度到50米);第二類高層建筑:17-25層(高度到75米);第...
根據國家規范《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建筑高度超過100m時,均為超高層建筑。
格式:pdf
大?。?span id="dc1341g" class="single-tag-height">308KB
頁數: 4頁
評分: 4.7
針對廣州珠江新城核心區利通大廈核心筒混凝土整體變形監測體系,分析了超高層風環境下結構的風振動及其動力特性,建立了監測變形體的模型,并根據理論模型設置監測點并計算其理論數據和理論監測周期。通過記錄翔實的科學數據,為設計、施工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格式:pdf
大小:308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隨著海島城市高層建筑興建量的與日俱增,由此而產生的風環境已不可輕視。文中主要選用k-ξ湍流模型,應用CFD數值方法模擬高層建筑風環境的分布情況,從而分析風環境對建筑的影響和建筑對人的舒適感的影響。為今后的高層、超高層建筑的設計施工及現有建筑的環境改善提供一個有效的參考平臺。
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序
高層建筑的橫風向響應及荷載非常復雜,它來源于來流紊流、尾流和氣動反饋三個方面的激勵。雖然研究人員關注這一問題已有二十多年,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在很多國家的規范中尚無相關的規定。我國《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給出的橫風向荷載僅僅適用于煙囪等細長圓形結構。本項目對復雜形體超高層建筑橫風向響應及荷載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基礎性問題開展研究。利用高頻天平測力風洞試驗測量復雜形體超高層建筑剛性模型的橫風向氣動力,研究橫風向氣動力的產生機理,分析結構外形的復雜變化對橫風向氣動力的影響,并導出相應的公式;對復雜形體超高層建筑進行氣動彈性模型測振風洞試驗,用隨機子空間方法識別橫風向氣動阻尼,分析氣動阻尼的成因和各因素的影響規律,并表達成數學公式;最后基于橫風向氣動力和氣動阻尼的研究成果,建立復雜形體超高層建筑的等效靜力風荷載的計算方法,為這類建筑的結構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2100433B
批準號 |
50878159 |
項目名稱 |
復雜形體超高層建筑橫風向響應及等效靜力風荷載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E0810 |
項目負責人 |
全涌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同濟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經費 |
3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