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何種防洪工程措施,應根據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洪水、泥沙特性以及社會經濟條件,本著除害與興利相結合,上、中、下游兼顧,干支流全面規劃,統籌考慮。一般是在河流的上、中游以蓄為主,下游則以泄為主。一條河流或一個區域的防洪任務,通常是由多種防洪工程聯合承擔,構成防洪工程體系,以達到預期的防洪目標。遇超標準的洪水,還要采取臨時性緊急措施或擴大行洪道增加泄洪能力,或分入其他河流,或分洪直接入海,或利用洼地作為滯蓄分洪使用,待水位下降后,再使回歸原河道,以盡可能減少洪水災害。中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治理,多采取蓄泄兼施的綜合治理措施。在中下游平原地區修建堤防,進行河道整治,并因地制宜輔以分洪工程措施;在中上游的干支流修建綜合利用水庫攔蓄洪水,在山丘地區廣泛開展水土保持,蓄水攔土,改善生態環境。各條河流,以其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在防洪工程布局上又各具特點。如長江,主要是加固堤防,宣泄巨額洪水,并利用其中下游眾多的湖泊自然調節,及在低洼地帶建立分洪工程,處理超過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黃河因其泥沙特多,河道淤積嚴重,主流游蕩多變,在下游主要是加固堤防,整治河道,排洪排沙。海河因其尾閭狹窄,宣泄能力小,除整修堤防外,在中下游開辟減河,分泄洪水入海。1963年海河水系大洪水后,又在各河流下游修建了新河,擴大了入海水道。
在沖積平原上,河道的形態是來水來沙和河床的邊界條件相互作用形成的。改變其中任何條件,河道形態都會有所變化,特別是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庫,將改變其下游河道的水沙條件,引起沖積河道新的造床過程。為此,在采取治理措施時,必須把全河視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河道可能的反應,做出全面安排,以免出現新的防洪問題。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堤和防洪墻、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庫等。水土保持也具有一定蓄水、攔沙、減輕洪患的作用。防洪工程措施對洪水的作用可歸納為3種類型。①擋:主要是運用工程措施擋住洪水對保護對象的侵襲。如修筑堤防防御河、湖洪水泛濫;修圍堤(圩垸)限制分洪區淹沒范圍;修海堤和擋潮閘防御海潮、風浪的侵襲等。②泄:主要是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如修筑堤防、開辟分洪道、整治河道(如河道展寬工程、控導工程、裁彎工程等),這些措施對防御常遇洪水較為經濟,容易實行,因此得到廣泛的采用。③蓄:主要是攔蓄(滯)調節洪水,削減洪峰,為下游減少防洪負擔。如修水庫、分洪區(包括改造利用湖、淀工程)等。水庫具有調蓄洪水能力,用水庫蓄洪一般可以結合水資源開發利用,發揮綜合效益,故成為近代河流治理開發中普遍采用的措施。
一條河流或一個地區的防洪任務,通常是由多種工程措施相結合,構成防洪工程體系來承擔,對洪水進行綜合治理,達到預期的防洪目標。
堤防仍是各國普遍采用的防洪工程。中國已建成各類堤防共長27萬km。美國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堤防總長7860km,歐洲多瑙河的中下游堤防也是主要的防洪措施。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主要是新修和加固各類堤防,興建防洪或防洪與興利綜合利用的水庫,進行河道整治,開辟分蓄洪區等。這些工程在歷年防洪減災中發揮了顯著效益。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發生嚴重洪災,1998年長江中下游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大洪水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把防洪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列入國家建設計劃,籌集巨額資金進行大規模建設,主要內容:①對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的堤防及海堤進行加高加固,增強堤防的抗洪能力。②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③加強大中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
主要是攔蓄分泄。攔;主要是保持水土,攔截徑流,泥沙,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有治坡工程,生物措施有植樹造林,封山育林育草。蓄;主要是攔蓄洪水,削減洪峰。分;處理超額洪水,修建分洪閘開辟分洪道。泄;充分發揮河道...
1、三峽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
格式:pdf
大小:68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我國治河防洪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大體劃分為泄洪工程、蓄洪工程和分洪工程三大類別。(1)泄洪工程。主要指行洪河道、沿河堤防,攔河閘和穿堤涵閘,是防洪工程系統中的基礎和骨干。行洪河道是宣泄洪水的通道。(2)蓄洪工程。主要指水庫。水庫是利用合適地形攔河筑壩,使河谷形成人工水域用以攔蓄、控制天然
格式:pdf
大小:68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我國治河防洪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大體劃分為泄洪工程、蓄洪工程和分洪工程三大類別。 (1)泄洪工程。主要指行洪河道、沿河堤防,攔河閘和穿堤涵閘,是防洪工程系統中的基礎和骨干。行洪河道是宣泄洪水的通道。
中國早在西漢時代(公元八世紀)賈讓在“治河三策”中就提出:“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就是要“還灘于河”不與水爭地的主張。有的國家很早出現以舟為家,甚至形成水上村鎮,以適應自然的防御洪水的方法。這是防洪非工程措施思想的萌芽。根據防洪實踐運用的經驗,防洪工程措施必須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效能。故在20世紀60年代就正式形成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較快的發展。中國在50年代就采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預報、警報和救濟相結合的辦法,對減少洪災損失取得明顯的效果。有些國家也正在試辦,其中美國發展得較快。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發展主要由于:
①只靠工程措施既不能解決全部防洪問題,又費用高昂,必須考慮非工程措施的結合。
②洪泛區的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人口和財富迅速增長,以致世界各國雖作了大量的防洪工程,但洪水所造成的損失仍然有增無減。
③現有防洪工程多數防御標準不高,提高標準在經濟上又不合理,而超標準的洪水又可能發生。
④大型防洪工程投資大,占地多,移民問題突出,開發條件越來越差,可興建的工程越來越少。因此,以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來減少洪災損失的途徑,日益為人們重視。防洪非工程措施的理論與方法日益得到發展。
火力發電廠的防洪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在于輔助工程措施發揮功能、協調人與洪水之間關系、緩解洪水災害影響的 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預報、洪水警報、蓄滯洪區管理、洪水保險、河道清障、河道管理、超 標準洪水防御措施、災后救濟等,通過這些非工程措施,可以避免、預防洪水侵襲,適應各 種類型洪水的變化,更好地發揮防洪工程的效益,從而減輕洪災損失。火力發電廠根據其防 洪標準應采取以防洪工程措施為主,防洪非工程措施為輔的防洪體系,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防 洪堤、排洪溝、河道整治、水庫、擋水圍墻、場地整體墊高等構筑物來防御洪水的威脅。防 洪堤主要適用于遠離城鎮,地形開闊的工程建設中,就近有充足的土石方來源,并且洪水位 較高;排洪溝主要是對自然形成的溝渠進行整治與連通,要求有地勢較低的排泄源,能快速 將洪水排泄;河道整治和水庫工程是水利主管部門負責建設的,火電廠建設工程位于上述工 程規劃的防洪范圍之內,且防洪標準能滿足電廠工程的防洪要求,電廠可利用其防洪;擋水 圍墻適用于洪水位較低、場地條件有限、土石方來源較困難的工程,并且適宜于要求形象較 高的工程中;場地整體墊高主要適用于洪水位較低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