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家中應準備急救箱及滅火器,并告知家人所存放的地方,了解使用
方法。
知道煤氣(天然氣)、自來水及電源如何開關。
家中高懸的物品應綁牢,廚柜門閂宜鎖緊。重物不要置于高架上,
栓牢笨重家俱。
事先找好家中安全避難處。
▲學校
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應經常在課堂講授防震常識并教導學生避
難事宜,舉行防震演習。
教室的照明燈具、實驗室的柜子及圖書館的書架應架以固定。
▲辦公室及公共場所
經常檢查防火和消防設備。
規劃有關緊急計劃,并分別告知緊急情況及各人的任務以及應采取的
行動。
▲室內
保持鎮定并迅速關閉電源、煤氣(天然氣)、自來水開關。
打開出入的門,隨手抓個墊子保護頭部,盡快躲在堅固家俱、桌子下,
或靠建筑物中央的墻站著。
!切勿靠近窗戶,以防玻璃震破。
!切記不要慌張地往室外跑。
▲室外
站立于空曠處或騎樓下,不要慌張地往室內沖。
注意頭頂上方可能有如招牌、花盆等掉落。
遠離興建中的建筑物、電線桿、圍墻、未經固定的販賣機等。
若在橋上或地下道,應鎮靜迅速地離開。
行駛中的車輛,勿緊急剎車,應減低車速,靠邊停放,人身進附近騎樓下。
若行駛于高速公路或高架橋上,應小心迅速駛離。
若在郊外,遠離崖邊、河邊、海邊,找空曠的地方避難。
▲學校
躲避于桌下,背向窗戶,并用書包保護頭部。
切忌慌亂沖出教室,并避免慌張上下樓梯。
如在操場,遠離建筑物。
如在行駛中的校車,留在座位上勿動直至車輛停妥。
▲辦公室及公共場所
注意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燈具、吊扇)掉落下來。
辦公室中躲在辦公桌或堅固的家俱下或靠支柱站立,遠離窗戶。
公共場所中,應小心選擇出口,避免人群推擠。
切忌急著沖出,請勿使用電梯。
察看周圍的人是否受傷,如有必要,予以急救。
檢查家中水、電、煤氣(天然氣)管線有無損害,如發現煤氣(天然
氣)管線有損,輕輕將門、窗打開,立即離開并向有關責權單位報告。
打開收音機,收聽緊急情況指示及災情報導。
檢查房屋結構受損情況,盡快離開受損建筑物,疏散時請使用樓梯。
盡可能穿著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傷。
保持救災道路暢通,徒步避難。
聽從緊急計劃人員的指示疏散。
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侵襲。
地震災區,除非特準,請勿進入,并應嚴防歹徒趁機掠奪。
時刻注意余震的發生。2100433B
1、 排除窒息和呼吸道梗阻。
2、 處理創傷性休克。
3、 處理完全性饑餓。
4、 外傷止血、包扎、固定。
地震發生后第一位的事情是自救和互救,這樣能贏得寶貴的時間,
一般自救互救率為40%-80%。在廢墟中挖出傷員首先要確定頭部,快
速、輕巧暴露頭部,清除灰土,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應立即人工
呼吸。不能強行硬拉。
家居安全防范系統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門磁開關、緊急求助、煙霧檢測報警、燃氣泄露報警、碎玻探測報警、紅外微波探測報警等。 家居安全防范系統設計時,首先要確定的是:安防探測器...
防震小知識。 如果地震發生時你再室內,那么你不妨試試: 1.選擇小開間、堅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3.保護頭頸、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4.保持鎮定并迅速關閉電源、燃氣,隨手抓一...
預防措施地震區劃是根據可能的地震破壞程度和強地面運動參數的大小所做的地震區域劃分。地震安全性評價系指對具體建設工程區域或場地周圍的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震活動性、地形變等的研究,采用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
傷亡概述
顱腦損傷是地震傷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達30%。頜面、
五官損傷會造成嚴重功能障礙, 可因血凝塊和組織移位,造成窒息。
四肢損傷約占人體受傷各部位的50%,并且常伴有周圍血管和神經損
傷。腹部損傷的發生率低。骨盆損傷多半有泌尿系統損傷。
傷害中各種骨折占第一位,軟組織損傷占第二位,擠壓綜合癥是
第三位。
脊柱骨折約占骨折的1/4,其中30%-40%可并發截癱。有相當數
量是在搬運中截癱加重。四肢骨折以閉合性為主。肋骨骨折的斷端刺
傷可造成氣胸或血胸。
人體肌肉受到強烈擠壓,或被重壓6小時以上,局部肌肉壞死,釋
放出大量蛋白分解物質進入血循環,導致休克和腎功能衰竭,這就是
擠壓綜合癥,死亡率極高。稍輕的也會影響以后的肌肉功能。
休克和外傷感染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饑餓和缺水是地震死亡的
原因之一。
格式:pdf
大小:163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隨著鋼結構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媒體的日益發達,鋼結構安全事故常呈現在我們眼前.安全問題頻發不止對鋼結構發展不利,也不符合我國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所以,為提高企業競爭力,保持行業健康發展勢頭,就必須關注鋼結構施工安全問題.本文在此探討鋼結構施工安全管理.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手冊》,本書分為認識地震、地震監測預報常識、震害防御基本常識和自救互救常識四部分,并分別進行了闡述介紹,以期幫助民眾掌握防震、減災、自救、互救的知識與技能,提高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將努力使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防震減災實用知識手冊》的主要內容是:地震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震災嚴重。自20世紀以來,我國因地震死亡約59萬人,為全球震災死亡人數之首,約合同期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新中國成立以來,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4%,最大的災難就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經濟越發展、城市化建設水平越高,人口、財富在有限空間就更加高度集中,致使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建筑物等日益龐大和復雜,導致危險增加和危險管理復雜化。一旦較大地震發生,無疑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毀滅性的災難。要把地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就必須提高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防御地震災害的局面。第七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有這樣一句名言:“災前預防,不僅比災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經濟。”大量國內外的地震事件表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安全教育,是減輕地震災害影響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為預防地震災害損失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 旨在減少或避免由于地震引起的各種物質損失及人員傷亡。包括:加強震前預測,及時發出地震預報;加強對居民的防震知識宣傳,如地震的起因、震級、烈度、破壞程度、人的感覺、危害程度及震前預兆等的宣傳;按抗震標準改進建筑物的地基選擇、基礎抗震處理、房屋抗震結構、建筑材料選擇、施工技術等;建立防震組織、搭建防震棚、組織震前培訓、加強震中救助及因地制宜采取適當的應急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