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GP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基礎知識及其發展,包括系統的組成、與衛星定位相關的坐標和時間參考系統、衛星軌道、衛星信號、定位原理、GPS信號接收機及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NSS)的近期發展動態。
序
前言
第1章 GPS衛星定位測量基礎
第2章 GPS衛星信號及其測量原理
第3章 GPS靜態定位原理
第4章 GPS動態定位原理
第5章 GPS控制網的設計與外業工作
第6章 GPS定位測量數據處理
第7章 GPS定位測量技術應用
第8章 現代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發展
參考文獻
《大設計》無所不在。在會議室和戰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然而,設計卻并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
本書編寫思路清晰、內容翔實、圖文并茂、文句流暢、通俗易懂,利于教學,便于學生自學與訓練。本書既可以作為電子信息類中等職業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從事電子信息技術工作和計量測試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分為上篇“平面構成”和下篇“色彩構成”兩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節選編了一些本校歷年來學生的優秀作品作為參考,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此外,本書最后部分附有構成運用范例及題型練習,可供自考學生參考。本...
格式:pdf
大小:156KB
頁數: 11頁
評分: 4.6
實用標準文案 文檔大全 《GPS測量原理及應用》學習指導 一、控制網執行的技術標準 1、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 GB/T 18314—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2、《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 GB12898-19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3、技術設計書。 二、使用儀器 測量采用的 GPS接收機型號及其標稱精度。 三、布網方案 1、布網要求 GPS網相鄰點間基線中誤差 按下式計算: 式中 (mm)為固定誤差; (ppm)為比例誤差系數; (km) 為相鄰點間的距離。 GPS-E級網 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 1 規定。相鄰點最小距離應為平均距離的 1/2 ~1/3;最大距離應 為平均距離的 2~3倍。 表 1 GPS網的主要技術要求 級 別 平均距離 (km) (mm) (1× 10-6) 最弱邊相對中誤差 E級 0.2~5 ≤10 ≤20 1/45000
格式:pdf
大小:156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一.名詞解釋:(2分× 8) 1.【協調世界時 UTC 】采用原子時秒長, 因原子時比世界時每年快約 1秒,便采用跳秒 (閏 秒)的方法使協調時與世界時的時刻相近,其差不超過 1秒。 (以國際制秒 (SI) 為基準,用正負閏秒的方法保持與世界時相差在一秒以內的一種時間) 2.【偽距定位法】 偽距法定位是由 GPS接收機在某一時刻測出得到 4顆以上 GPS衛星的偽距 以及已知的衛星位置,采用距離交會的方法求定接收機天線所在點的三維坐標。 3.【 PDOP值】又稱 PDOP空間位置精度因子或位置精度強弱度,為緯度、經度和高程等誤 差平方和的開根號值, PDOP= 332211 qqq ,或為緯度、經度構成的平面位置精 度因子和高程精度因子的平方和的開根號值,即 PDOP= 22 VDOPHDOP 4.【SA 技術】稱為有選擇可用性技術,即人為地將誤差引入衛星鐘和衛星數據中,故意降 低 GPS定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GPS測量原理及應用》可作為高等院校測繪類本科生或相關專業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測繪專業的科技人員和從事定位與導航工作的科技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系統地介紹了GP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基礎知識及其發展,包括系統的組成、與衛星定位相關的坐標和時間參考系統、衛星軌道、衛星信號、定位原理、GPS信號接收機及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NSS)的近期發展動態。書中重點介紹了GPS靜態和動態定位的原理,討論了GPS衛星定位中的有關誤差及其處理措施、GPS測量中網的設計與實施作業;詳細介紹了GPS定位中的數據處理。《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GPS測量原理及應用》還較全面地概述了GPS定位測量技術的應用,最后對幾種常用的空間大地測量技術作了簡要介紹。
《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為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旨在普及GPS知識和推廣GPS應用技術的教材。書中系統論述了GPS的基本原理、測量方法、應用范圍、測量技術設計與實施,數據處理與實用數學模型。《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盡可能規避GPS系統的繁瑣理論,注重GPS測量應用技術,因而概念清晰,通俗易懂,適應面寬,可操作性強。可作為高等學校GPS課程的教材,亦可供測量工程技術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