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甘肅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作????者 | 李慧 |
---|---|---|---|
ISBN | 9787552700534 | 頁????數 | 218頁 |
定????價 | 38.00 | 出版社 |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2年11月初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甘肅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經過為期半年的緊張籌備,已于2012年11月初正式出版發行。
《甘肅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全書共12章,19萬字,內附百余幅彩色、黑白插圖,為讀者生動地展示了甘肅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第一章到第十章從甘肅建筑歷史演變、甘肅古代公共建筑、甘肅民居等十個方面,對甘肅古代建筑、古遺址、城鎮發展成就做了比較全面的梳理總結,既是向創造了豐富物質文化遺產的甘肅先民致敬,也是為了更好地繼承遺產資源,發揚甘肅建筑文化的優良傳統,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2100433B
漢代建筑 兩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筑青年時期,史籍中關於建筑之記載頗豐,建筑組合與結構處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卻還未發現過一座漢代木構建筑。所幸佐證資料不少,漢代屋墓的外廊或廟堂、外門、石闕,...
斗拱公元前5世紀出現,到現在用了2500年,世博中國館“東方之冠”是對斗拱的應用。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并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世界上有三大建筑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筑極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斗拱是我國...
一、東南亞建筑文化歷史十八世紀后半期,正處于產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殖民勢力,進入了印度等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于熱帶氣候,長期生活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的英國人,很難適應。為了克服這個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環...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 5頁
評分: 4.3
古民居建筑蘊含的文化精神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洞察古人智慧;融貫中西;推動現代建筑設計向前發展;古建筑滲透的自然、秩序、仁愛等文化精神;依然是當今建筑者們需要汲取的精華;現代建筑在進行設計時;也應該注意選址、布局、裝飾;做到依山傍水、科學規劃、精巧裝飾;古民居建筑作為重要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挖掘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及內涵有助于解構古人智慧;古為今用;推動現代建筑設計建設發展;同時能堅定改革發展的傳承思路;探索發展矛盾在精神層次的優化思路;古民居建筑在建筑風格、方位布局、裝飾擺設上從宏觀到微觀滲透了自然、秩序、仁愛的文化精神;這三方面的古民居建筑文化精神與現代改革中解決不充分不平衡發展困境的內在訴求也不謀而合;據此;文章以古民居建筑蘊含的敬畏自然、遵從秩序、儒雅仁愛的文化精神為線索;逐一探索了其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與啟示;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 4頁
評分: 4.7
建筑具有文化屬性,高校校園建筑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對中外高校校園建筑文化的縱向傳承特點和橫向發展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探析了高校校園建筑文化發展的趨勢。
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出現在各個城市,千城一面、千村一色的現象愈演愈烈,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傳統建筑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如何將傳統建筑物保護和城市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城市化進程中傳承創新我國的建筑文化,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建筑審美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建筑被喻為凝固的藝術。由建筑承載和反映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審美情趣等被稱之為建筑文化。研究建筑文化,對人類美好生活和社會和諧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到西安的鐘鼓樓廣場,從巴黎的盧浮宮到倫敦的議會大廈,無不展示著城市的政治氛圍、精神風貌、思想觀念。它們或典雅、浪漫,或嚴謹、理性,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它的精神氣質和歷史風貌,并從中得到城市精神的熏陶和教化。”北京建筑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高春花指出,以歷史遺址、歷史地段、歷史街區為主要形式的歷史建筑所承載的信息,是城市記憶的物質載體,研究建筑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延續城市記憶,保護和利用歷史遺跡、歷史地段、歷史街區,夯實民族精神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解讀并傳承歷史信息就是解讀和傳承民族精神。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建筑學院名譽教授豪·鮑克斯認為,建筑庇護的不僅僅是人的身體,而且還庇護人的靈魂、愉悅人的精神。既然建筑物的功用之一是為人類的精神提供美感,就應該讓人參與到建筑中來,讓建筑審美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表達的終端,建筑往往能夠起到教化人心、凈化人心、美化人心的作用。“近年來,建筑及其活動中出現技術主義、效率主義、工具主義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建筑忽略了人與城市的關系,不關心人在建筑中的幸福感。”高春花指出,建筑是最大的文化作品,同時又是最大的文化課堂,大家的集體人格、審美習慣、文化底蘊,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培養、熏陶。當代建筑文化的價值基礎在于它的人文性、社會性和公平性。因此,彰顯“建筑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資本服務,就是從精神層面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一種思想啟迪。
建筑文化既要保護又要創新
隨著房價的上漲和房地產市場的不斷升溫,一些房地產商在利益的驅動下,打著“拆遷式保護”、“維修式保護”等幌子,不惜用違法手段摧毀歷史古跡,謀求個人利益。“破壞文化遺產在發達國家極為少見,而在中國屢見不鮮,遏制其難度也比較大。盡管逐年有所改善,但保護部門仍處于軟弱、被動的地位。”原建設部外事司司長李先逵指出,“拆遷式保護”的目的并不在保護歷史古跡,而是打著保護的旗號在搶地皮、爭利益。“普遍的情況是隨意模仿,使城市失去個性,使地域傳統建筑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對于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高春花指出,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的缺失,在追求西式現代化的城市大建設的浪潮中,我國許多獨具人文氣息的文化城市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是毀滅。中國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認為,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也必然隨之變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既要傳承傳統文化,又要發展,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城市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取決于人們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城市管理者與城市建設者要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保護和建設好城市建筑文化不是靠某個團體或組織,而是建立在建筑師、城市管理部門、地產商、業主以及廣大群眾的建筑文化素養共同提高之上。”高春花建議,傳統文化不是一種僵固的表現形式,而是有著豐富的精神底蘊。我們對傳統民族建筑的繼承和發揚,并非一味形式上的因襲守舊,而是對建筑內在精神的表達。我們只有很好地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和性質,才能夠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文脈和多元化的建筑形態。“保護建筑文化遺產和傳承建筑文化的思想意識,恰恰是最現代化的表現,是最先進思想的表現。”李先逵認為,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不能因為傳統建筑的保護而停滯,城市的發展同樣不能以割斷歷史作為代價。保護文化遺產觀念恰恰是現代化建設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思想。可持續發展觀就是在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樣。
(來源:中國建設報)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系在國家文物局及中國文物學會指導下的重要學術組織,近三十年來它以傳承、保護、發展建筑文化遺產及園林技術,推進國內外傳統建筑學術交流而深受業界擁戴。2011年正值梁思成先生誕生110周年,在中國文物學會批準下,于2011年12月8日至9日召開“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論壇暨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七屆年會”。相信第十七屆學術年會定能成為業內樹立新學風,開創新事業的務實創新的學術會議。
建筑學家及建筑史學家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1972年11月9日),作為中國現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朱啟鈐先生指導下,與劉敦楨先生一道成為中國文物建筑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先驅及倡導者。對他的貢獻已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清華大學“梁思成誕辰110周年”時所言:“梁思成先生以其嚴謹學風,務實精神和坦蕩胸懷著稱于世,是學貫古今,名揚四海的一代學術宗師,是我們心中的一座豐碑。”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指出:“梁先生之所以取得事業上的偉大成就,就在于一開始他就有高遠的志向,以時代發展的需求為目標,以推動中國建筑事業為己任,他尤其希望給中國建筑開創一個新紀元……;”本會紀念梁思成先生110周年的文集取名“建筑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其內容十分豐富,四十余篇論文從內容上基本涵蓋了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方面面及時代特征。有學術論文,有工程修復實錄,有緬懷綜述,有田野考察報告的總結等,論文作者更體現了老中青的結合,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研究人才濟濟的風貌。
作為新一屆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要向前輩學習,扎實開展工作,在努力做好文物建筑、歷史傳統建筑與園林保護規劃、設計、修復咨詢研究的同時,也拓展建筑文化遺產的新研究領域(如近現代建筑、近現代城市街區、歷史文化名城、工業遺產保護等),尤其要加強對老一輩建筑師、匠師及其教育體系的研究,努力辦好未來的學術年會,努力為行業發展服務,為學會成員服務,努力開拓文物建筑、歷史傳統建筑與園林保護研究的新局面。
限于時間,本論文集從征稿到印刷出版時間短暫,但專家學者投稿踴躍。這里要感謝承編單位《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社、天津大學出版社給予的支持,感謝全國諸省文物局及古建設計、研究和施工單位的鼎力相助。《建筑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論文集》不妥之處,還望指教!
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論壇暨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七屆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