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前身是1974年創建的農村水電系級專業建制,1976年招收首屆農村水利電力專科,1977年招收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本科,1987年更名為水利系,1992年更名為水利電力工程系,1999年更名為水利水電工程系,2003年與機電工程系合并組建工學院,2017年成立水利水電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在讀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457人,共有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5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和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第一批次錄取專業,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現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北方旱區作物生產裝備工程二級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工程、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農業工程、水利工程分別為省級重點學科。
學院擁有農業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甘肅省節水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河上中游生態保護與農業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建有水工及水力學實驗室、測繪實驗室、結構實驗室、土工實驗室、水資源及灌排實驗室、BIM實驗室、電站及壩工實驗室等7個專業基礎和專業實驗室,校外建有近20個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廣泛聯系與合作,參與《1 2 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項目。2010年在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了“3 1”人才培養模式的“大禹班”和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
學院教師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863計劃”專題、世行貸款國家級教改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農業部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70余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科研成果獎26項,其中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52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26篇,其中SCI、EI、ISTP收錄16篇。出版教材10部,學術專著15部,校級精品課程4門。
學院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研究生指導教師1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1人,甘肅省 “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人,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利學科、農業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各1人,中國水利教育學會高教分會理事1人,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1人;50多名教師先后到國外及國內一流大學研修、訪學和學術交流。
院 長:齊廣平
黨委副書記:亢凱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曉麗
副院長:張芮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較堅實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具備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農業水利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面寬、能力較強、素質高,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主要學習水利、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受到水利工程設計方法、科學研究方法及施工與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水文學、工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土壤農作學、水利工程施工、灌溉與排水工程學、水資源規劃利用與管理、水工建筑物、水泵與泵站(或水電站)等。
就業方向:可在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建筑施工及灌溉管理等部門從事農田水利工程的勘測、流域規劃、泵站、水電站、渠系建筑物的設計、施工及研究、管理等工作,或到有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
專業前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是我國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中建立最早、培養學生最多的專業之一,也是學校第一個第一批次招生專業。
隨著我國乃至全球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能源危機的日益加劇,水利建設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加快江河治理、發展水電、開發利用水能清潔再生能源、以及水資源優化配置等已成為當務之急,使該專業在未來發展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培養目標以水利樞紐為主要對象,培養具有水利水電工程勘探、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夠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及相關領域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管理、科研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干課程工程力學、水利學、河流動力學、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學、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水電站、水工建筑物、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從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及運行管理,科學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相關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交通和市政工程及其他行業從事相關工作。
繼續深造畢業生可在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水土結構工程、農業水土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方向繼續深造。每年約有1/3的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
專業前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的最主要任務之一,大量新結構、新工藝、新技術等的產生與應用,拓寬了土木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該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發展前景廣闊。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橋梁、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部門從事技術及管理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畫法幾何及建筑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工程測量、混泥土結構設計、鋼筋結構設計、房屋建筑學、土木工程施工、建設項目管理及相關的主要專業課程。
就業方向能在政府機關建設職能部門,機關及工礦企事業單位,建筑、市政工程設計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工程質量監督站,工程建設監理部門,房地產公司,工程造價咨詢機構等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
繼續深造可考取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巖土工程、工程力學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或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考取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筑師、注冊土木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和注冊造價師等。
專業前景本專業是研究水資源形成、分布、運動和變化及其開發、利用和保護,為水資源規劃、配置和高效利用服務的綜合性學科。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21世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該專業在解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水危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在水利、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干課程水力學、自然地理學、氣象學與氣候學、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地下水水文學、水資源規劃及利用、水環境保護、河流動力學、水利工程概論、水利法規等。
就業方向畢業后可在水利、水務、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能源、交通、地質礦產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相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
繼續深造畢業生可在全國范圍內報考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100433B
不好,垃圾學校,如果時間能退回,給我點錢讓我去那個學校我都不會去。
不好,相信我,千萬別來!
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覺得好就去做,水利水電工程是直接影響民生問題的事業,我也做水利的,干過施工,干過管理,現在在做建設單位,我覺得就蠻好,只要樓主自己喜歡就好,假如你自己不喜歡的話,還是乘早轉行。隨便干...
格式:pdf
大小:48KB
頁數: 2頁
評分: 4.5
為了加強學生就業、擇業觀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文章以甘肅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為例,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現狀,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議,包括樹立正確就業觀;完善就業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格式:pdf
大小:48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我是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大四的學生,目前已完成語言考試,正準備報考歐美高校的研究生。就在我滿心歡喜地尋找與我所學相應的專業時,卻碰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這些高校里幾乎找不到與我現在學習的水利水電工程學院所對應的對口專業。以全球排名前列的5所高校專業設置情況為例(見表1),哈佛大學只有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算是有一個相近的專業設置,即環境科學和工程;麻省理工學院比較接近的是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則是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農業機械系,1992年改名機電工程系,2003年與水利水電工程系合并組建工學院,2017年成立機電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百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正高級工程師1人、博士生導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人,在讀博士18人,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80%以上;教師中省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名,入選省“333”、“555”創新人才工程5名,省級領軍人才4名,甘肅省教學名師1人,甘肅省青年科技優秀人才1人。先后10多人獲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和國家級及省級力學、電工電子、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測量等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和全國水利學科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一、二等獎等。多名教授在全國水利、機械等專業學會、學術團體和教育部教指委分別兼任理事、委員等職,分別在省工程決策咨詢中心兼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在省水利學會、農機學會任常務理事等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廣泛聯系與合作,參與《1 2 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多名中青年教師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泰國、以色利、澳大利亞等國訪問、研修和學術交流。
學院在校本科生2200多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90多名,推廣碩士60多名;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年接近90%。60多年來培養機電、水利與土木本科生5000余人,碩士研究生130多人,水利水電、農機成人教育學生3000多人,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機電、水利土木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不少畢業生成為知名專家、企業家、領導干部及業務骨干。
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專題2項、教育部世行貸款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支撐計劃、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70余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余項,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廳級獎多項,一門課程獲省級精品課程;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發明專利受理多項,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編教材4部,副主編及參編教材40余部。
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學院立足甘肅、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區,突出農業院校工科專業特色和農業工程學科優勢,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把學院建成與學校整體發展思路相協調、西部地區及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研究性學院。
農業工程學科始于1958年成立的農業機械系,1976年起招生農田水利工程專業,2000年農業機械化工程和農業水土工程專業招生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批農業工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同年農業工程學科被評為甘肅省重點學科, 2018年3月農業工程獲批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學科點在農業工程領域的長期研究中,形成了西北旱作區覆蓋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西北寒旱區牧草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農業水土工程和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4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研究方向。學科在馬鈴薯、玉米、牧草、胡麻、藜麥、青稞等北方特色作物精量播種、聯合收獲和機械化殘膜撿拾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方面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在馬鈴薯、玉米、葡萄、牧草等甘肅特色作物水分適應性和抗逆性機理、旱作農藝節水技術、綠洲灌區控水調質、生態灌溉技術、膜下滴灌鹽堿地改良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北方旱區大麥和葡萄生長過程建模及可視化、病蟲害識別、農機與灌溉裝備自動控制技術及智能算法等方面研究成績顯著。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學科代碼 |
二級學科名稱 |
專業代碼 |
依托學院 |
工學 |
農業工程 |
0828 |
農業機械化工程 |
082801 |
機電工程學院 |
農業水土工程 |
082802 |
水利水電工程學院 |
|||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
082804 |
機電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北方旱區作物生產裝備工程學科是綜合物理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和機械、水土、土木、電子、信息等工程技術而形成的作物裝備技術學科,它以復雜的北方旱區作物系統為對象,研究與現代旱區大田作物、旱區牧草及園藝作物產業發展相關的工程技術和裝備,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產量與土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改善和調控農業生產系統的環境,抗拒自然災害,確保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節能減排;用先進的工程和工業手段來裝備農業,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產品的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是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工程學科。
學科點在農業工程領域的長期研究中,形成了西北旱作區覆蓋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西北寒旱區牧草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農業水土工程和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4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研究方向。在西北旱作區壟作覆膜播種、收獲與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具研發,綠洲灌區水鹽運移調控機理與膜下滴灌技術等方面有創新性的研究。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學科代碼 |
二級學科名稱 |
專業代碼 |
依托學院 |
農學 |
交叉學科 |
99J1 |
北方旱區作物生產裝備工程 |
99J1 |
機電工程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學院 |
農業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0828)
學科點在農業工程領域的長期研究中,形成了西北旱作區覆蓋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西北寒旱區牧草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農業水土工程和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4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研究方向。在西北旱作區壟作覆膜播種、收獲與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具研發,綠洲灌區水鹽運移調控機理與膜下滴灌技術等方面有創新性的研究。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學科代碼 |
二級學科名稱 |
專業代碼 |
依托學院 |
工學 |
農業工程 |
0828 |
農業機械化工程 |
082801 |
機電工程學院 |
農業水土工程 |
082802 |
水利水電工程學院 |
|||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
082804 |
機電工程學院 |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是一個交叉性較強的領域學科,具有較強的專業復合性,涉及農學、工程技術、管理、經濟等相關知識學科,其實際工作所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尤其是掌握信息、電子、液壓技術等具有時代特征的專業技術知識。
學科點在農業工程領域的長期研究中,形成了西北旱作區覆蓋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西北寒旱區牧草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農業水土工程和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4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研究方向。在西北旱作區壟作覆膜播種、收獲與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具研發,綠洲灌區水鹽運移調控機理與膜下滴灌技術等方面有創新性的研究。
授權類別 |
授權類別代碼 |
領域名稱 |
領域代碼 |
依托學院 |
農業 |
0951 |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 |
095136 |
機電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