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無刺菝葜 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平滑或稍粗糙,無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約占全和長的1/2-2/3,具狹鞘,脫落點位于近頂端,一般有卷須;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長圓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3.5-9cm,寬1-5cm,先端急尖并具尖凸,基部鈍或淺心形,下面蒼白色,干后一般暗綠色。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于葉柄;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淡綠色或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2-2.5mm,寬約1mm,內花被片稍狹而短,雄蕊6;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5-7mm,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叢中或山谷溝邊。
主演分布于中國西南及西藏等地。
紅花滿天星株高0.5米左右,冠徑0.5米左右,生長速度快,分枝力特強,株型矮壯緊湊,枝條葉片小,分枝多,開花密,猶如孔雀開屏一樣,花朵紅色。
你好。紅端木的形態特征和基本狀況是這樣的: 產地分布:產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地,朝鮮半島及俄羅斯也有分布 形態特征:落葉灌木。老干暗紅色,枝椏血紅色。葉對生,橢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乳白色。...
落葉喬木,高達15m;樹冠圓球形。樹皮暗灰色,淺縱裂;小枝纖細。葉互生,紙質,菱狀廣卵形,長5~9cm,先端尾狀,基部廣楔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葉柄細長,頂端有2腺體。花序穗狀,頂生,長6~12c...
藥用價值
祛風除濕,調經,利尿。用于風濕性關節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慢性胃炎,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無刺菝葜的根莖。 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 3頁
評分: 4.6
以豫南地區的區域特征和建筑文化為背景,結合古鎮、古村落鄉土建筑的具體實例,對豫南鄉土建筑的類型與形態特征進行研究,以便全面地把握該地區鄉土建筑的特點,為進一步保護與發展新農村鄉土建筑提供借鑒.
【原名】萆薢
【別名】蔴甲頭; 竹木; 赤節; 萆解; 白菝葜; 川萆薢; 粉萆薢; 山田薯; 土薯蕷; 蓽薢; 畢下; 苾薢; 貝也; 必下; 必也; 畢解
【藥性】平
【藥味】苦
【歸經】入肝經、胃經、膀胱經。
【功效】祛風,利濕
【主治】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腎虛陰虧者忌服。
【禁忌】腎虛陰虧者忌服。
【現代藥理研究】
1.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
2.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謝。
3.同屬植物山萆薢對稻瘟病菌、須癬毛菌及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名醫別錄》:味甘,無毒。主治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
《日華子本草》:治癰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藏,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本草綱目》:萆解,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解之功,長于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弔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解、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炮炙論》序云: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解也。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解能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解分清飲,正此意也。又楊子健《萬全護命者》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余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火入于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解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治白濁莖中痛,痔瘺壞瘡。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平。無毒。凡用拯疴,忌食牛肉。果葵根牡蠣,及柴胡大黃。為使宜薏苡仁,治痹盡風寒濕。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痛除。補水臟益精,縮小便明目。逐關節久結老血,掃肌膚延生惡瘡。仍主恚怒傷中,尤療老人五緩。
《景岳全書》:味微甘而淡,氣溫。能溫腎去濕,理陰痿陰寒,失尿白濁,莖中作痛,及四肢癱瘓不隨,周身風濕惡瘡。性味純緩,用宜大劑。
《本草崇原》:凡草木之根荄,堅硬而骨勝者,主腎。有刺而藤蔓者,走經脈。萆薢骨勝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而主腎。又治濕痹、周痹而主經脈。苦能清熱,故治惡瘡不瘳之熱氣。
資料來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予以刪除(如有雷同,解釋權歸《脊祥萬歲》所有
紅傘紅楓通常掌狀7裂,裂片為較窄的橢圓形,先端漸尖,邊緣具鋸齒。嫩葉紅色,被有明顯的毛,后漸漸消失;春葉紫紅色,夏葉深綠色;秋葉紅色或橙紅色。
Krynine (1950)認為紅層主要是紅層土或更老的紅層經過剝蝕再沉積之后形成的。這種假設是在柴郡以南二疊系地層中少見的紅色沉積物基礎上提出的。Van Houten (1961) 的想法認為沉積巖在原位(早期成巖作用)收到氫氧化物的脫水作用而被染成紅棕色或淺褐色。這些鐵氫氧化物通常為針鐵礦(FeO-OH)和所謂的“非晶態氫氧化鐵”或褐鐵礦。事實上,這種材料可能是礦物水鐵礦(Fe2O3H2O)。
這種脫水或“老化”的過程已與沖積平原和沙漠環境中與成土作用密切相關。Berner (1969)表明,針鐵礦(氫氧化鐵)通常相對于赤鐵礦是不穩定的且在缺少水或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脫水反應。
2FeOOH (goethite)→ Fe2O3(hematite) H2O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