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教職工80人,其中專任教師67人,教授9人,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39人;博士17人,在讀博士8人,碩士4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7人。
設有土木工程(分為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城鄉規劃、工程管理、建筑學和風景園林5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和城鄉規劃兩個專業為校級重點專業,且土木工程專業在2007年和2011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土木工程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巖土工程學科梯隊為省級領軍人才學科梯隊。
設有土木建筑實驗教學中心,涵蓋5個實驗室:土木工程結構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室、建筑學實驗室和土木建筑工程計算機綜合實驗室。設有4個研究所:建筑設計研究所、城鄉規劃設計研究所、土地規劃研究所和巖土工程研究所。
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加強團隊建設及課程建設,積極推進教學的科學化管理與改革。2012年被評為第一屆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質量獎先進集體,2014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近幾年,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0余項。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著作和教材40余部。主持研究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余項,主持校級教學研究項目30余項。建設成《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省級精品課,并且建成校級精品課5門,優秀課10門。學院率先在城市規劃專業和建筑學專業進行“4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規劃師、建筑師業務實踐,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并以“4 1”人才培養模式為先導,在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積極推進“3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院大力發展以東北深部煤炭資源開采所引發的地質災害為核心的巖土工程學科、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學科,積極推進礦山巖體穩定性控制、邊坡穩定性監測與控制、復雜工程結構動力災變與控制、寒地城市問題、寒地人居環境與建筑節能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擴大為地方經濟服務領域。近幾年,主持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及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60余項;參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863”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科技部行業專項等多項。其中 “軟巖工程巖體力學理論與實踐”獲得2000年度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低焓地熱工程建設技術” 獲 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巴東地區滑坡預測預報系統”獲2004年度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第二屆安全生產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峽庫區巨型古滑體穩態預測預報及信息化選址技術” 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維復雜空間目標集成建模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06年度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事故預防的行為策略及其在煤炭企業中的實證研究”獲2008年度國家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基于滑動力變化的礦山滑坡災害遠程實時監測預報系統”獲2012年度國家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我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引導教育為手段,以素質教育為平臺,注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12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學生工作先進集體。近幾年,共指導學生發表論文40余篇,學生科研立項120余項。組織了大學生工程實踐教學匯報展覽、橋梁設計展、富恒杯建筑設計競賽、校精英杯辯論賽,鹿鼎杯足球賽、新生體操比賽等校內外素質教育活動220余項。學生多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在參加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的全國大賽中,我院獲得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綜合社會實踐優秀獎2項、佳作獎3項。有200余名學生考取了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以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等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3%以上。 2100433B
教授 周緒紅* 劉伯權 * 趙均海* 周天華* 王毅紅* 鄭宏* 顏衛亨 李建峰 石堅 傅光耀 ...
鄭大本部已經取消二本招生 除西亞斯三本
不是國家重點,不是一本院校。不是211學校也不是958學校。但實力不算弱。由黑龍江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和哈爾濱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合并而成,而這2個學校的前身分別是東北河運學校(1954年)和的哈爾濱冶金測量...
格式:pdf
大小:170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黑龍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是黑龍江大學與原黑龍江水利專科學校合并后成立的學院。學院依托原黑龍江水利專科學校五十多年的豐富教學、科研和實驗經驗,憑借黑龍江大學強大的綜合
黑龍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創建于2004年,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院設有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和土木工程災害監測與控制學科碩士點。學院秉持人才強院、質量立院、特色興院、依法治院的建院理念,著力打造厚德博學、慎思篤行、抱誠守真、敬業樂群的院風、教風和學風。
學院設有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和土木工程災害監測與控制學科碩士點。其中土木工程專業下設房屋建筑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地下工程和工程管理四個專業方向。近兩年,學院積極推進基于“華盛頓協議”的12條通用標準、本科專業國家標準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的專業建設,在“追卓越”中專業辦學水平又有了較大提升。
學院設有土木工程災害監測與控制學科碩士點和申報備案的土木水利類專業學位碩士點。學院有東北寒區土木工程校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黑龍江省村鎮飲水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科突顯寒區土木工程技術、防災減災特色。
學院堅持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貫徹立德樹人,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中,堅持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并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導向,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注重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專業特色能力培養和個性化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勝任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專門人才。
學院重視實習基地建設,建立了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黑龍江省第八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哈爾濱市利林環保水處理有限公司等多家與專業相關的長期穩定實習基地,能夠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學院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省級、校級科技創新課題立項,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為學生提供參與校內外科技競賽的平臺和機會,學生先后獲得全國BIM大賽二等獎、黑龍江省測量競賽一等獎、黑龍江省結構設計大賽二等獎、全國高等院校項目管理大賽二等獎 等榮譽 。
學院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術科技、文化娛樂、體育競技、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修身成才教育等學生活動,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身心素質和道德品質。
學院具備良好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和實踐教學條件,擁有基礎實驗中心、東北寒區土木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相關的專業實驗室。配備長柱實驗機、電磁服萬能實驗機、電子萬能實驗機、GPS全球定位測定儀、大型生物搖床、氣相色譜儀、化合物分析系統、電子流量分析系統、ECD檢測儀、氨氮、總磷、總氮測定儀、BOD測定儀、凍土監測及檢測等一批國內較先進的現代化實驗設備,共有設備1335臺套,設備總值1853萬元。
近年來,學院專任教師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近50項、發表論文200余篇、橫向課題千萬余元,參與大中型工程項目多項。發表論文、出版學術著作、獲得各級獎勵以及專利授權的數量和層級逐年顯著提高。
學院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近年來,派出多名教師參加國際會議、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芬蘭進修訪學。學院簽訂了與俄羅斯遠東國立交通大學《中俄寒區土木工程國際合作實驗室》、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3 1 1”本碩聯合培養協議。
學院重視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斷開拓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需求。現已與中建、中鐵、中交、中冶等央企和多個省級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需關系。學院畢業生質量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近五年學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畢業生遍布祖國各地,成為活躍在全國市政和建筑等專業相關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學院連續三年獲得學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近年來學院升學率也不斷提高,多名學生到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諾丁漢大學等國內外頂尖和知名學府繼續深造。黑龍江大學作為研究生推免院校,學院成績優異的學生將獲得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的機會。
李政平,男,高級工程師,1957年1月生,2009年12月任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分黨委書記。1974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礦井建設專業,歷任學校基建處長、總務處長、總務黨總支書記等職務
任建喜,男,生于1968年, 漢族,陜西西安人,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本科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礦井建設專業,1993年碩士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礦山建設工程專業,2001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工程專業。2001~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00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現任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校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學科帶頭人。陜西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任建喜教授先后承擔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課程15門,畢業碩士生7人,現指導碩士生9名,博士生3名。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教育廳基金、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課題18項。2000年以來,發表論文40篇,出版專著3部,教材1部。論文主要發表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SCIENCE IN CHINA》、《中國科學E》、《自然科學進展》、《土木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煤炭學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其中SCI檢索3篇,EI檢索18篇,ISTP檢索11篇。
任建喜教授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2002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3年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004年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銀獎,2007年獲“陜西省青年突擊手”榮譽稱號。2007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8年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黑龍江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科是以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和潔凈利用為特色的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包括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與安全工程三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成立于1978年,2003年獲得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礦業工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隨著學校的發展,礦業工程學科逐步壯大,現已成為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優勢特色學科,其中采礦工程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礦業工程一級學科擁有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煤礦深部開采地壓控制與瓦斯治理”實驗室,黑龍江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實驗室。
近五年來以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之一的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煤炭開采中的采煤方法與圍巖控制、礦井瓦斯防治與利用、礦物分選與資源綜合利用、煤化學理論與技術、礦業系統工程等五個互為依托、互為支撐的研究方向開展工作。
礦業工程學科重視學術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堅持引進與培養并重的原則,使學科隊伍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顯著增強,學歷與職稱結構明顯改善。學科現有專職教師47名,具有博士學位21人,占總數的44.7%;具有碩士學位23人,碩士及以上學位占93.6%。教授23人,副教授9人,講師13人,助教2人,35歲以下有17人,36-45歲之間有17人,46歲以上有13人。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緣結構合理。現有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省煤礦安全生產專家6人,教育部地礦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省部級學會理事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學科學術隊伍在同行業中有較強的影響力。
近五年來礦業工程學科承擔國家級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子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18項、廳局級項目42項,同時還承擔了一批企業委托的項目,科研經費總量達4104.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科研論文488篇,其中SCI等收錄論文98篇;出版專著及各類教材24部;申請并獲得授權專利10項。特別是在瓦斯固化儲運、瓦斯水合研究方向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采場與圍巖致災機理及圍巖災害防治技術、礦業系統工程方向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礦物分選與資源綜合利用、煤化學理論與技術研究方向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同時,有望在地表沉陷災害防治與綠色充填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礦業工程學科高度重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把培養礦業類一流人才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緊缺人才培養試驗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及“3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98%以上。2009年3月“礦物加工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年“緊缺人才培養實驗區”獲得黑龍江省教學改革一等獎。2009年礦物加工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采礦工程學科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導師團隊。建成了《煤礦開采學》、《選礦學》、《化工原理》三門省級精品課程,承擔了首批黑龍江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煤礦生產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主持省級教研課題10項。
五年來通過省部共建、國際合作、東部煤電化平臺建設等多種渠道獲得實驗室建設經費2000多萬元,新增實驗室面積1500平方米。實驗室建設一方面完善本科生培養的基礎實驗室建設,另一方面充實和改造科研及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對國家安全技術支撐中心基礎研究實驗室“瓦斯等烴氣輸運管網安全基礎研究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煤礦深部開采地壓控制與瓦斯治理實驗室”、黑龍江省“潔凈煤研究中心”,省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礦物加工工程重點實驗室”等進行重點投入,完善了實驗室的功能,新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分析測試研究中心,礦業工程學科的研究手段明顯提高。
近五年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60人次,其中有28人次做大會發言。先后聘請陳清如院士、周世寧院士、錢鳴高院士、宋振騏院士等作為兼職教授,長期指導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工作。與俄羅斯赤塔國立技術大學、韓國江源國立技術大學,以及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同類大學的相關專業有密切的學術交流。派出骨干教師到國內外訪學12人次,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有力地推動了礦業工程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了學科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