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紅木雕刻 | 性????質 | 傳統雕刻藝術 |
---|
被譽為“紅木之鄉”的常熟,紅木雕刻歷史悠久,著名的雕刻技藝師眾多,有明故宮建筑設計師蔡思誠,有以雕刻“蘇東坡游赤壁圖”核舟而聞名于世的王毅,有精于剔漆的楊士謙、顧思云。如今,常熟有紅木雕刻廠1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常熟的紅木雕刻不僅生產量大,而且以雕刻精細而馳名中外。
紅木雕刻藝術之鄉-大涌
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刻有盤龍的紅木接力火炬棒就出自于中山市的大涌鎮。從而這個有著悠久民間紅木雕刻藝術之鄉大涌,被世人所認識。江澤民主席親手在新世紀壇采集了火種,點燃了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傳送火炬,由此,那根精雕細刻象征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精神的紅木龍頭棒,經各地的體育精英之手傳遍了祖國大地。
中山市的大涌鎮,與整個中山市一樣,在香山立縣前,屬東莞縣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后,與沙溪等區域屬龍眼都;清道光初年始屬隆都;光緒初年屬隆鎮;宣統二年(1910年)屬二區(1930年曾屬西鄉區,1931年又屬二區);1952年屬十二區;1957年稱為大涌鄉;1958年并入沙溪公社;1966年分出沙溪,稱大涌公社;1983年稱大涌區;1986年12月改稱為大涌鎮沿襲至今。
在大涌,從清代中期開始,民間工藝的工匠由分散的穿街過巷模式,發展成較集中、家族式、群體性、專業化等模式。清末民初時,大涌有一家“財記”雕刻社是很出名的,雖然,“財記”的老板不是本地人,但按慣例,此人出生于大涌,也可說是大涌人了。清代安堂所建的北極殿中的盤龍木雕、菩提吊屏;明代始建,清代改建的林氏宗祠中的人物故事浮雕臺梁等雕刻藝術,足以代表了大涌清代以來的木雕藝術之光彩。在清末,廣東有兩套雕刻精美的“十八羅漢”木雕,其中一套就擺設在“大覺古寺”的大殿內。可惜在“文革動亂”時代散失,雖然1994年由潮汕的工匠重雕了一套擺設在原處,但與原來的那套相差懸殊,不可比照,成為憾事。
忌過濕過干
在很濕潤的環境聚,局部紅木工藝品就會長“毛”。例如綠檀工藝品就會吐出雪白色的絲出來。太枯燥的環境,紅木工藝品有的可能會局部呈現開裂的現象。況且大家如今的生活水平比過去要高的多了。最簡單的就是表現在北方的生活,冬天有暖氣,夏天能夠吹空調。因而就要留意紅木工藝品不要對著空調風口直吹。也不要把它放在暖氣管的左近。
忌火忌水
紅木工藝品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墻、火炕、火爐的左近。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擦拭為佳。
忌烈日暴曬
紅木工藝品就像人一樣,暴曬.容易“中暑”,所以在擺放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的去注意,特別是不要把他們擺放在窗口。
蘇州紅木雕刻,歷史久遠,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簡練、線條挺括、做工精良、磨清光亮的“蘇式”風格。加工“蘇式”紅木雕刻制品,木料先要經過干燥工藝處理,并采用傳統的卯榫結構,以控制產品的收縮、變形豁裂。主要產品除床、櫥、臺、沙發等成套家具外,更多的是用二高級臥室、餐廳、書房、客廳等室內裝飾的紅木制品。有盒、盤、座、幾、屏等紅木小件;有用淺刻、浮雕、鏤雕技法制作而成的筒、籠、罩以及人物、走獸、花卉等紅木工藝品;還有筷、印盒、書尊、書簽、線板、茶托等紅木旅游紀念品,大小制品有近千個品種。1954年,蘇州紅木雕刻廠建立以來,產品由外貿部經銷,出口東南亞和歐美等50多外國家和地區。并先后有20多件套紅木雕刻制品在全國各種評比中獲獎。1993年,為北京釣魚臺車賓館精心制作,專供國家元首下塌的紅木群龍大床和大櫥、古董櫥等15件(套)家具,做工講究,雕刻精細,受到國務院的嘉獎。
每臺的雕刻機上都配有相應的使用說明書的,可以多看看
紅木家具的魅力無窮,除了造型優美、結構嚴謹、用材考究這些眾所周知的特點,豐富多樣的雕刻圖案更賦予了家具的生命力,使之更具觀賞性。這些家具上所雕飾的圖案紋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人們生活中見到的或想到的,...
南通鼎耀紅木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紅木雕刻擺件價格是420元 仙游造像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紅木雕刻擺件價格是450元 仙游縣盛偉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的紅木雕刻擺件價格是520元 以上價格源于網絡,僅供參考
一是選材精良,生產用料大多選取名貴木材,如紫檀、烏檀、花梨木、杞梓木等;
二是精于組榫,匠師們根據傳統作工和不同的造型、功能、材料、花樣要求,加工不同種類、結構牢固、科學合理、瞑合如一的榫頭結構;
三是東方風格,產品造型款式以明清家具為楷模,裝飾手法、雕刻紋樣及作工、線飾處理,都采用中國傳統方法,具有東方藝術的魅力和文化色彩;
四是油漆圓熟,采用中國傳統的髹漆法和圖漆,工藝復雜,經過精打細磨上面漆、上色等十多道工序,然后將生漆連續上六七次而成,手感好,色彩端莊富麗;
五是裝飾實用,紅木家具除了床、櫥、柜等,增加了現代文明生活所需的產品,從實用型轉變為裝飾實用觀賞相結合。
2015年12月,位于武漢建設大道金融十字街的CFD時代財富中心項目營銷中心廣場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祈福活動,全球最大的紅木獅身雕塑像——“東方醒獅”在此揭幕,落戶江城。
據悉,“東方醒獅”像由武漢紅人集團打造,全長14.5米,寬度3.85米,高度4.35米,重約39噸。該雕像由國內知名雕刻大師鄧丁瑞、姚貴雙、姚貴良等二十人團隊歷經數十道工序、花費三年時間用緬甸紅木打造而成。目前,紅人集團已向吉尼斯官方申請“東方醒獅”為世界最大紅木獅身雕塑記錄,并獲正式回函。吉尼斯總部將于近期派專人來漢確認授獎。“東方醒獅”是用緬甸紅木黃金樟打造而成。“緬甸黃金樟是緬甸三寶之一,生長周期緩慢,硬度高,不易磨損,通常帶有樹瘤,富有豐富的油質和鐵質,這兩種物質可使之不變形,防酸堿,特別是防潮耐腐。‘東方醒獅’落戶江城后成為了武漢又一新地標。”
格式:pdf
大小:11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12 神州文化 探析紅木雕刻的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 任茂順 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摘要: 紅木雕刻藝術,是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所 具有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等特點,都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人 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說,它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當中 所扮演的角色是舉足輕重的。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 紅木雕刻藝術經過人們不斷地改革創新,開辟了一條具有文化 產業氣息的新路徑,既繼承了傳統紅木雕刻藝術的工藝特色, 又創新出紅木雕刻藝術前所未有的獨特內涵,擴寬了我們追求 藝術美的視野,培養出了新一代雕刻藝術人才,并不斷推進了 紅木雕刻藝術向更高層次的追求和發展。 關鍵詞: 紅木雕刻;發展歷史;藝術創新 什么是紅木雕刻藝術,從字面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紅色 木頭為樣本,經過匠人之手精刻細琢,雕刻出無比精美的藝術 品。這樣的解釋簡單易懂,卻使我們忽視了紅木雕刻藝術真正 的本質是什么。回顧紅木雕刻藝術的里
江寧紅木雕刻(以周崗為代表,以下均稱“周崗紅木雕刻”)是以傳統工藝為主要手段,以各種優質紅木為原料,經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手工技藝。周崗紅木雕刻傳承于蘇州香山派,兼收京、蘇、廣各派之優點,并蓄古典與現代之精華,其刻畫入微、光潔精致,生活氣息濃郁。制作各種佛像、人物、花鳥、珍禽、茶幾、屏風等實用器具和工藝品。它流溢紅木文化之韻味,采用明清家具的榫卯工藝,用料考究,周崗紅木家具雕刻已揚獨家之優勢、匯百家之技長,舉蘇州式家具古典雅致之風格、汲廣式家具輕靈飄逸之氣派,又收京式家具皇家華雍之貌,其產品精雕細刻,光澤似明鏡,手感似象牙,厚重但不笨拙,輕靈而更領航雋秀,紅木雕刻的家具及工藝品融實用性、觀賞性、保值性于一體,堪稱金陵一絕。
周崗紅木雕刻經過多年的努力開拓、發展,現已成為南京地區的知名品牌。目前以傳統技藝為核心,大膽開創新產品及經濟實用產品為廣大人群接受,具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歷史淵源
南通紅木雕刻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種豐富,題材廣泛,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上世紀50年代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紅木看江蘇,江蘇紅木看南通。”由此可見南通紅木雕刻在全國的影響力。進入新世紀以來,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南通紅木雕刻在傳承和發展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不俗業績。南通紅木雕刻界大師、能工巧匠云集,現有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4人,是江蘇省雕刻大師最多的城市,還有一批高級工藝美術師和民間工藝大師。這些工藝大師形成了南通紅木雕刻的堅實力量,在全國舉辦的各種評比大賽及活動中,南通的紅木雕刻藝術家多次獲獎,充分展示了南通紅木雕刻超群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