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錄
第一章 黃土高原地區林業發展戰略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第二章 黃土高原地區適地適樹造林決策模型
第三章 黃土高原地區森林生產力預測模型
第四章 黃土高原地區森林采伐最優控制模型
第五章 黃土高原地區全面綠化后的生態經濟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2100433B
本書內容包括:黃土高原地區林業發展戰略目標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林種結構比例與戰略布局的優化模型,適地適樹決策模型等。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可以按照當地的費用定額來套取,對于超高降效,軟件會自動記取的
第一篇 個人禮儀1 講究禮貌 語言文明2 規范姿勢 舉止優雅3 服飾得體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禮儀1 家庭和睦 尊重長輩2 情同手足 有愛同輩第三篇 校園禮儀1 尊重師長 虛心學習2 團結同學 共同進...
格式:pdf
大小:496KB
頁數: 5頁
評分: 4.5
植被護坡是公路邊坡防護的有效途徑,為探討黃土高原地區植被恢復效果,為道路邊坡恢復與重建提供理論與技術依據,依托高速公路建設工程,遵循恢復生態學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邊坡植被恢復的生態效果。結果表明:植被護坡中,理想植物群落設計組合應該是草-灌混合群落;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是評價護坡群落生態效益的重要指標;護坡植被覆蓋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有利于本土植被侵入和群落演替;護坡群落由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一個動態、長期的過程。
水利規劃中現有的大系統優化模型可歸納為3類。
即規劃系統分多層組成,其最上層為整個水利規劃問題的協調優化模型,以下各層則為暫時割斷彼此聯系的各子系統的優化模型,上、下層之間各由協調變量聯結,通過反復修改協調變量和交替進行上、下層優化模型的迭代計算,以獲得整個水利規劃的優化決策。這一模型具有降低維數、便于優化運算和仿真性好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中國各類水利規劃中。
又稱模型系統,根據大型復雜水利規劃問題建立由一組單一模型(如各種數學規劃模型、模擬模型等)構成的組合模型。但模型本身不具有一定的結構模式,而由多個模塊組成,如各項工程布局和規模的優選模塊、上程排序模塊和經濟社會和環境評價模塊等。這些模塊通常都按各項水利規劃優化決策要求,以一定的順序和層次進行有機組合,使其具有多種決策功能且仿真性能好又能便于求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已成功地廣泛應用于中國水利規劃中,如將包括多維隨機動態規劃、多目標規劃和大系統分解協調等模型在內的多目標多層次組合模型用于庫群電站優化規劃:將包括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整數規劃、模擬技術以及大系統分解協調等模型在內的組合模型應用于地區水資源優化規劃等。
把數學模型和知識模型融合于一體的優化決策模型,可用以求解水利規劃中難以定量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決策問題。廣義模型的建模途徑一般有:①將人的知識和經驗,利用專家評分法、層次分析法以及專家系統等與數學模型結合構成。②將知識和經驗組合到不同于一般數學規劃模型的模糊決策模型、灰色系統模型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中。③運用交互作用原理,將人的知識和經驗,借助專家系統,在計算機上實現與數學模型的結合,形成一種人機協調的模型。開展廣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既是近1 0年來大系統優化理論中的重要進展之一,也是今后的重要發展方向。
誠信制度建設的實施效果評估與路徑優化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619631
版次:1
商品編碼:13028330
品牌:科學出版社(SCIENCE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5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誠信制度建設的實施效果評估與路徑優化》梳理我國誠信制度建設的背景和特征,通過模型驅動的分析思路,建立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動態綜合評估分析和特征分類分析,結合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企業、個人和高校的誠信行為影響機制分析,建立誠信制度建設主體努力程度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多目標優化和多情景分析的誠信建設效果改善方法,并進行誠信制度建設多因素多維度的系統動力學仿真分析,為我國誠信制度建設提供對策建議。《誠信制度建設的實施效果評估與路徑優化》具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數據分析與模型驅動相結合、文獻分析與社會調研相結合的特色。
目錄
第1章 我國國家層面的誠信制度調研及國際比較 1
1.1 國外典型國家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分析 1
1.2 我國國家層面誠信制度及其內容評價分析 11
1.3 思考與啟示 26
第2章 我國省域誠信制度建設的背景、特點及比較分析——以長三角三省一市為例 29
2.1 長三角三省一市誠信制度建設的背景及特點分析 29
2.2 長三角三省一市特色誠信制度分析 37
2.3 長三角三省一市特色誠信制度評價 42
2.4 思考與啟示 50
第3章 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的因素與指標設計 54
3.1 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的維度與評估原則分析 54
3.2 典型國家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指標設計 56
3.3 省域視角下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指標設計 68
3.4 地級市視角下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評估指標設計 76
3.5 評價與分析方法 84
第4章 典型國家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的動態綜合評估 88
4.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88
4.2 國家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動態綜合評估的指標體系 89
4.3 國家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動態綜合評估方法的選擇 90
4.4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91
4.5 思考與啟示 97
第5章 我國省域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的動態綜合評估 99
5.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99
5.2 省域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動態綜合評估的指標體系 100
5.3 省域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動態綜合評估方法的選擇 101
5.4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102
5.5 思考與啟示 108
第6章 江蘇省城市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的動態綜合評估 110
6.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10
6.2 區域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動態綜合評估的方法與指標 111
6.3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112
6.4 思考與啟示 119
第7章 典型國家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分類及特征 121
7.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21
7.2 國家層面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綜合聚類的指標體系 122
7.3 基于階段時間權重優化的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聚類方法 123
7.4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126
7.5 思考與啟示 133
第8章 我國省域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分類及特征 134
8.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34
8.2 省域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綜合聚類的指標體系 135
8.3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135
8.4 思考與啟示 140
第9章 江蘇省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分類及特征 142
9.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42
9.2 區域誠信制度建設實施效果綜合聚類的指標體系 143
9.3 基于面板數據綜合距離的聚類方法 144
9.4 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 146
9.5 思考與啟示 151
第10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企業誠信行為影響機制分析 152
10.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52
10.2 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154
10.3 方案設計及組織實施 156
10.4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與分析 169
10.5 思考與啟示 172
第11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個人誠信行為影響機制分析 175
11.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75
11.2 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176
11.3 方案設計及組織實施 178
11.4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與分析 192
11.5 思考與啟示 194
第12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高校學生誠信行為影響機制分析 197
12.1 背景及研究現狀描述 197
12.2 研究假設及模型構建 199
12.3 方案設計及組織實施 202
12.4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與分析 219
12.5 思考與啟示 221
第13章 “法律-道德”約束下誠信制度建設主體努力程度分析 225
13.1 背景研究及現狀描述 225
13.2 問題描述和模型假設 226
13.3 道德約束下的Nash博弈均衡 228
13.4 法律約束下的Stackelberg合作博弈均衡 230
13.5 有無法律約束的結果比較分析 233
13.6 數值計算及結果分析 240
13.7 思考與啟示 241
第14章 誠信制度目標情景設定及多目標路徑優化 243
14.1 背景研究及現狀描述 243
14.2 誠信制度建設關鍵指標優選和投入優化模型 245
14.3 多維目標情景下誠信指標預期增長率和目標預期達到年份確定方法 251
14.4 數值計算及結果分析 254
14.5 思考與啟示 262
第15章 我國誠信制度建設的系統動力學仿真分析 263
15.1 背景研究及現狀描述 263
15.2 誠信制度建設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264
15.3 誠信制度建設模型與數值模擬 268
15.4 數值算例及結果分析 282
15.5 思考與啟示 284
第16章 我國誠信制度建設的政策建議 285
16.1 重點落實誠信制度建設規劃 285
16.2 實施重點誠信指標改善工程 287
16.3 凸顯誠信特征文化 288
16.4 強化社會誠信教育 288
16.5 積極推進企業商務誠信建設 290
16.6 積極營造社會誠信氛圍 290
16.7 強化失信懲戒機制建設 291
參考文獻 293
附錄 302
附錄1 誠信制度評價影響因素調查問卷 302
附錄2 誠信法律法規在不同影響因素下的初始值調查問卷 304 2100433B
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國防、建筑、通信、政府機關等各部門各領域的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求函數的極值或最大值最小值問題,這一類問題我們稱之為最優化問題。而求解最優化問題建立的模型被稱為最優化模型。它主要解決最優生產計劃、最優分配、最佳設計、最優決策、最優管理等求函數最大值最小值問題。
最優化問題的目的有兩個:①求出滿足一定條件下,函數的極值或最大值最小值;②求出取得極值時變量的取值。最優化問題所涉及的內容種類繁多,有的十分復雜,但是它們都有共同的關鍵因素:變量,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
變量是指最優化問題中所涉及的與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有關的待確定的量。一般來說,它們都有一些限制條件(約束條件),與目標函數緊密關聯。
最優化問題中,求目標函數的極值時,變量必須滿足的限制稱為約束條件。例如,許多實際問題變量要求必須非負,這是一種限制;在研究電路優化設計問題時,變量必須服從電路基本定律,這也是一種限制等等。在研究問題時,這些限制我們必須用數學表達式準確地描述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