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水循環與地質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由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李同錄教授負責。
2019年9月,黃土高原水循環與地質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100433B
黃土高原水循環與地質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圍繞黃土高原地區水循環與地質災害的內在聯系開展長期觀測和研究,獲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支持,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3篇,初步揭示了厚層黃土中水分運移規律、地下水對地表水入滲的動態響應及誘發深層滑坡機理,建立了水分運移和變化對黃土強度影響的理論模型,為黃土高原地區利用生態工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目前,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64×104km2,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蝕模數大于5000t/km2的強度水蝕面積為14.65×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38.8%;年...
關于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 黃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干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巖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
格式:pdf
大小:1.3MB
頁數: 2頁
評分: 4.6
基于我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狀及問題,結合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質地形和氣候因素,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思路,總結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對策與建議。
格式:pdf
大?。?span id="itikkdt" class="single-tag-height">1.3MB
頁數: 未知
評分: 4.6
人類進入21世紀,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一直以來就是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目標,但其失敗的案例卻時常充斥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進程。水土流失現象就是一種人類利用土地的不當造成的環境生態的破壞。在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現象要最為典型與嚴重。
(1)科研項目
野外站承擔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包括: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5項,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3項,國家產業技術體系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青年基金1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5項,總經費3800多萬元。還承擔了中國農科院協同創新、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院統籌及所統籌27項,總經費600多萬元。
(2)科研成果
野外站的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包括農業節水科技獎二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農科院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1項。獲得國家專利及軟件著作權30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主編及參編專著7部,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50余篇,制定地方標準4項。成果轉化方面,對外提供技術服務150余次,成果轉化總收益200多萬元。為基層灌溉試驗站技術骨干舉辦培訓班 12次,培訓人數 700余人。
野外站現有試驗觀測場面積160 余畝,擁有綜合實驗室(建筑面積1400 m2),蒸滲儀試驗區(自動大型稱重式蒸滲儀12臺及帶有廊道的非稱重式蒸滲儀測坑72個),地面灌試驗區、噴灌試驗區和微灌試驗區(面積約5000 m2),溫室試驗區(能夠自動監測、控制環境條件的智能溫室12間,聯棟溫室2000 m2),地中滲透儀試驗區(擁有1m~5m深的測坑24個)。同時,野外站配套有較為齊全的辦工和生活設施,包括辦公室260m2、實驗室1600m2、宿舍40間(80個床位),并配套建設有職工食堂、健身活動場所和設施,為試驗人員在野外站開展灌溉試驗觀測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野外站擁有在職固定研究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12人,助理研究員9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20人;專業結構覆蓋農田水利、農業生態、農學、農業氣象、水資源、植物營養等領域,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骨干占70%以上,是一支多學科交叉,年齡、學歷和專業結構合理,且以青年人才為主的思想活躍、積極創新的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