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
《電氣工程名詞》第一版。
招標人在收到評標報告之日起三日內公布評標結果。比較大的項目可能時間會稍長一些。一般標書中有說明。
1000mAh鋰電池按理論上講用500mA去放電就應該是2個小時就放完電了。但是這個電池用500mA充電的話2個小時恐怕充部滿,因為鋰電池充電器有恒流和恒壓階段,充電器進入恒壓階段后就部是500mA了...
格式:pdf
大小:18KB
頁數: 1頁
評分: 4.6
電容充放電時間的計算方法 1L、C元件稱為“慣性元件”,即電感中的電流、電容器兩端的電壓,都有一 定的“電慣性”,不能突然變化。充放電時間,不光與 L、C 的容量有關,還與充 /放電電 路中的電阻 R有關。“1UF 電容它的充放電時間是多長?” ,不講電阻,就不能回答。 RC 電路的時間常數: τ=RC 充電時, uc=U×[1-e(-t/τ )] U 是電源電壓 放電時, uc=Uo×e(-t/τ ) Uo 是放電前電容上電壓 RL 電路的時間常數: τ=L/R LC 電路接直流, i=Io[1-e(-t/ τ )] Io 是最終穩定電流 LC 電路的短路, i=Io×e(-t/τ)] Io 是短路前 L 中電流 2設 V0 為電容上的初始電壓值; V1 為電容最終可充到或放到的電壓值; Vt 為 t 時刻電容上的電壓值。則 : Vt=V0 + (V1-V0)× [1-e(-t/R
格式:pdf
大小:18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電容充放電時間的計算方法 1L、C元件稱為“慣性元件”,即電感中的電流、電容器兩端的電壓,都有一 定的“電慣性”,不能突然變化。充放電時間,不光與 L、C 的容量有關,還與充 /放電電 路中的電阻 R有關。“1UF 電容它的充放電時間是多長?” ,不講電阻,就不能回答。 RC 電路的時間常數: τ=RC 充電時, uc=U×[1-e(-t/τ )] U 是電源電壓 放電時, uc=Uo×e(-t/τ ) Uo 是放電前電容上電壓 RL 電路的時間常數: τ=L/R LC 電路接直流, i=Io[1-e(-t/ τ )] Io 是最終穩定電流 LC 電路的短路, i=Io×e(-t/τ)] Io 是短路前 L 中電流 2設 V0 為電容上的初始電壓值; V1 為電容最終可充到或放到的電壓值; Vt 為 t 時刻電容上的電壓值。則 : Vt=V0 + (V1-V0)× [1-e(-t/R
以EPE型預放電避雷針為例:
◆搶先放電時間 30μs ~60μs,即優先引雷入地;
◆在相同的安裝高度下,比普通避雷針的保護半徑大數倍;
◆純物理結構型避雷針,內部無電子器件,無老化,免維護;
◆外型美觀,選用不銹鋼材料,可安裝于環境惡劣場所;
◆重量輕,荷載要求低。
根據電弧運動過程中,弧柱所經過區域重擊穿放電發生的空間位置,在綜合考慮電弧等離子體電極屬性基礎上,將重擊穿分為以下兩種:
觸頭間隙的重擊穿
包括陽極側重擊穿、陰極側重擊穿及混合重擊穿,如圖1所示。觸頭間的重擊穿造成電弧電壓大幅驟降,嚴重增加燃弧時間,加劇觸頭的侵蝕,縮短開關電器的電壽命。
觸頭與電弧等離子體之間的重擊穿
電弧等離子體與觸頭之間的擊穿放電形成放電通道,電弧呈局部分叉的形態,如圖2所示。這種重擊穿是直流大功率繼電器橋式雙斷點觸頭中特有的現象。該重擊穿會對觸頭邊緣造成嚴重燒蝕,同時在滅弧室內形成大面積燒弧區域,給直流大功率繼電器滅弧室內部其他零部件帶來嚴重侵蝕甚至爆炸的隱患。
重擊穿放電具有隨機性,因此,在說明不同電壓等級下的重擊穿概率時,重擊穿發生概率按如下步驟進行計算:在每一電壓等級下,電流保持50A不變,反復進行50次分斷電弧實驗;根據電弧電壓曲線結合高速攝像機拍攝到的電弧圖片現象判斷是否發生重擊穿;出現前文描述的兩類重燃的任何一種情況則計為該次分斷發生重燃,單次分斷電弧中出現多次重燃按一次重燃進行統計。
重燃概率P計算公式為:P=N0/N
式中,N0為重擊穿出現的次數;N為相同條件實驗的次數(50次)。
圖3為觸頭間施加不同電壓下,重燃發生概率的統計。由圖3可見,電壓由300V提高到800V,重擊穿發生的的概率從24%提高到82%。隨著電壓的增大,發生重擊穿的概率明顯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