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1
1 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外保溫體系4
2 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內保溫體系12
3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保溫體系22
4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自保溫體系(外包式)29
5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自保溫體系(平齊式)36
6 砌體結構——外保溫體系42
7 砌體結構——內保溫體系50
8 砌體結構——夾芯保溫體系60
9 冷彎薄壁型鋼密肋結構體系66
10 (輕)鋼框架結構體系71
11 輕木結構體系752100433B
《2021年建筑門窗幕墻創新與發展》共收集論文37篇,分為綜合篇、設計與施工篇、方法與標準篇、材料性能篇四部分,涵蓋了建筑門窗幕墻行業發展現狀、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新產品、標準規范、管理創新等內容,反映了近年來行業發展的部分成果。
編輯出版本書,旨在為門窗幕墻行業在更廣范圍內開展技術交流提供平臺,為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提供指導。本書可供幕墻行業從業人員閱讀和借鑒,也可供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研、教學可培訓使用。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第一篇 綜合篇第一章 綠色建筑的理念與實踐第二章 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體情況第三章 發揮“資源”優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第四章 綠色建筑委員會國際合作情況第五章 上海世博會園區生態規劃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第六...
《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2019對近零能耗建筑有什么意義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能源和環境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上行壓力不斷加大。實施能源資源消費革命發展戰略,推進城鄉發展從粗放型向綠色低碳型...
格式:pdf
大小:701KB
頁數: 5頁
評分: 4.5
21世紀以來,建筑節能及其技術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近)零能耗建筑的提出也給學者們帶來更高的挑戰。主要從建筑系統邊界、平衡的衡量指標、平衡周期、是否與能源基礎設施相連接、平衡類型等幾方面對其做出探討和分析。(近)零能耗建筑意味什么?它絕對不代表著建筑節能技術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簡單堆砌。它應該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氣候環境特點、建筑負荷需求,采用因地制宜的節能技術,體現建筑節能的最大價值。給出了一些夏熱冬冷地區(近)零能耗建筑發展和實現的思考。
格式:pdf
大小:701KB
頁數: 10頁
評分: 4.5
1 “ 零能耗”建筑屋頂設計 蔣宗和 (深圳市清華苑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52) 摘要: 建筑能耗在我國社會商品能源總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 ,建筑能耗己逐步超過能源 總消 耗量的 30%。顯然,建筑節能的問題已成為我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迫切問題 。在大量的建筑中 ,屋頂是建筑物外圍護結構表 面所占面積較小的部分 ,但其所造成的室內外溫差傳熱耗熱量卻大于任何一面外墻 ,其表面積建筑能耗也高居整幢建筑物表 面積建筑能耗比值的榜首 。同時,建筑屋頂覆蓋大量綠地 ,成為影響城市生態以及產生 “ 熱島效應 ”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建筑 設 計中尋找出解決上述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結合實際工程 “ 武漢湯遜湖 1 號”的建筑設計體會 ,探討“ 零能耗 ”建筑屋頂 設計 的可行性 。 關鍵詞: 零能耗 ; 節能屋頂 ; 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 : TU
節點及細部構造做法:
改進節點做法,加強成品保護。由于節點構造的不合理或施工粗糙,常常是導致節點滲漏的主要原因。在節點部分應采取剛、柔結合的辦法,各節點均應用密封材料填充密封,這一點對剛性防水層特別重要。
剛性防水層與天溝,檐溝的交接處應留凹槽,并且用密封膏封嚴。
剛性防水層與變形縫兩側墻體交接處應留30mm的縫,用密封材料嵌填,泛水處應輔設卷材或涂膜防水層,伸出屋面的管道與防水層的交接處應留縫隙,先用護坡,再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實。
落水管口處等均要符合下述規定:(1)水落口埋設標高應考慮水落口設防水時增加的附加層,柔性密封層等的厚度及排水坡度加大尺寸;(2)水落管口周圍直徑500mm,范圍內坡度不小于5%,并且應用防水涂料或密封涂料,厚度不小于2mm,水落口杯與基層接觸處應留寬20mm,深20mm凹槽,嵌填密封材料。
剛性防水與山墻、女兒墻交接處應留30mm的縫隙,用密封材料嵌填。
女兒墻開裂的主要原因與溫度變化、施工質量和環境影響及設計構造等諸因素有關。由于女兒墻開裂滲漏,屋面板堵頭不嚴密,會導致室內角滲漏而影響到其它部位。因此,在女兒墻四周水平方面緊靠外邊的垂直立面方向貼一周外墻條磚,再往內做防坡,可避免女兒墻時間過長邊上出現開裂現象。
近日,省建科院通過第三方近零能耗建筑測評機構的審核,成為我省率先開展近零能耗建筑測評工作的單位。開展近零能耗建筑研究和測評是省建科院牽頭聯合打造“浙江省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聯合實驗室”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
近零能耗建筑體系建設是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的重要技術路徑。住建部《“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中明確:到2025年,全國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項目5000萬平方米以上。我省建筑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圍繞標準提升、綠色建造、可再生能源應用、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綠色生活等5大領域,開展建筑領域碳達峰行動,并提出超低能耗、近零(零)能耗建筑的建設和示范要求,因此,在雙碳背景下,近零能耗建筑體系研究和測評工作的開展將為我省建筑領域碳達峰從全面謀劃轉向推進實施提供堅實的工作基礎。
下一步,省建科院將繼續深入開展近零能耗建筑體系的路徑研究和測評驗證工作,緊密圍繞省建設廳“雙碳”戰略決策部署要求,研究適宜我省近零能耗建筑的技術路線,同時不斷總結優秀示范試點項目的實踐經驗,切實推動我省近零能耗建筑體系建設工作落地見效,為我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向更高質量發展,助力我省建筑領域“雙碳”目標作出貢獻。(省建科院 供稿 編輯 蔡璟瑾)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院院長 中國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聯盟理事長 徐偉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國際上其他國家邁向零能耗建筑的路是怎么走,有什么樣的目標和規劃。按照規劃,美國2030年達到凈零能耗;英國2016年新建居住建筑達到零碳、2019年公共建筑達到零碳;德國2018年政府建筑達到近零能耗,2020年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丹麥2020年后居住建筑全年冷熱需求降低至20KWh/m2;韓國2025年居住建筑達到零碳。
零能耗、綠建在歐盟起步的相對比較早,到現在過去了十幾年,這個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個國家對零能耗的定義和稱謂也不同,美國:凈零能耗建筑、英國:零碳建筑、德國:被動房/微能建筑/無源建筑、韓國:零碳住宅、奧地利:A+/A++建筑、丹麥:主動房、歐盟:近零能耗建筑、瑞士:迷你房、芬蘭:低能耗建筑...各個國家在發展零能耗建筑的過程中走的路線,采用的體系并不一致。
縱觀國際發展給我們一些啟示,第一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在過去五到十年時間制定了邁向零能耗的發展目標,第二各國都在都尋找適合本國的零能耗建筑發展的技術體系和優化路徑。第三各個國家關于零能耗建筑的定義、名稱、路線政策和推廣方式不盡相同。
我國在零能耗建筑的推廣方面發展很快,特別是過去五年。目前正在施工的面積有50萬平方米,70個項目,在起步階段,我們在不同氣候區域做過一些不同建筑類型的項目,東南西本都有,除了溫和地區,氣候區、建筑類型試點項目基本都覆蓋了。例如四川的華構住工近零能耗示范樓、河南鶴壁的被動式學校、珠海的格力近零能耗體驗中心、浙江溫州的曼瑞德近零能耗體驗中心、山東的城建學校實驗實調中心和青島生態園被動房體驗中心等等。國家對近零能耗建筑的項目很支持,住建部在Passive house 被動式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項目像在水一方、幸福堡等都是以被動房為基礎和目標的建筑形式。
這些項目做完之后究竟效果如何,是目前大家最關心的,國內現在不乏零能耗建筑的理念,但是大家都更關心和注意的是這些建筑建成之后到底效果如何,室內環境如何,能耗如何,房屋的質量如何等問題。從我們的初步調查和測試數據來看,這些建筑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水準呢?例如威盧克斯在廊坊的項目,比我國現有的節能標準節省75%。幸福堡是烏魯木齊的一個項目,熱負荷指標是19KWh/m2,朗詩布魯克達到了累積的熱負荷15KWh/m2,冷負荷是31KWh/m2,在水一方的累積熱負荷是小于等于15KWh/m2。這些數據基本上表明中國目前起步階段的這些項目的節能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們也不斷總結,對能源系統包括改裝以及建筑的氣密性等等都做了一些調研和測試工作,在這個工作的基礎上,我們為建設部起草了《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為國內綠建起步階段做了啟示。
起步階段有幾個特點,第一充分借鑒吸收國際經驗,特別是德國推廣被動房的經驗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第二依托于國際合作平臺,如中德、中丹、中美。第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從住建部到各司局到各地方的主要政府都有很強的推動力。第四展現了較好的效果和有利的經驗,我剛才講的一些項目的調研和測試顯示,近零能耗建筑已經展示出初步的效果,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室內環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國發展低零能耗建筑有其特殊性,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室內環境。室內環境的標準是有差異的,不管是主動房還是被動房,不同國家室內環境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住宅的室內環境標準的差異更大,中國住宅室內環境的標準和歐美國家住宅室內環境的標準差異很大,不光是溫度的差異,還有空氣質量的差異等等。國內空氣質量是有標準,但不是強制性的,不是室內環境必須達到的,比如通風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中國的住宅目前為止可以說95%以上都是自然通風,就是開窗,冷風滲透。
二是建筑特點。中國的建筑特點拿住宅來講主要是中高層,大體量,體形系數比較小,一個樓一梯多戶,歐美國家則多是一種小房子,House,相對密度很低,樓層很低。就住宅一項我們和歐美國家的區別就非常大。中外的建筑形勢明顯不同,我們都是超大體量的,特別是現在的綜合體和超高層,幾十萬平方米的很多。
三是氣候差異。主動房也好被動房也好,最早的倡議者主要都是歐美國家,都是高緯度的國家,也就是冬季的供暖需求是比較強調的,夏季的供冷需求相對要弱。但是在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國土面積上的建筑冬天要供暖,夏天要供冷,氣候差異非常大。而且我們還有很多地區夏季高濕、高溫、炎熱,濕度問題是也一個非常顯現的因素。
四是生活習慣。特別是在南方,大家的習慣就是開窗,早晚都要開窗,就開窗習慣這一項就與外國很不一樣,這是中國上千年的傳統。還有我們的炊事方式有別于西方的炊事方式,中餐必須火力旺才能出效果,是需要高通風量的、高抽油煙機的。我們對濕度的敏感性不是很高,而歐美國家對濕度則很敏感。
五是用能特點。不論北方南方,電都是我們的一個主要能源,但是從熱的角度講,除了北京這樣一些特殊城市外,北方絕大多數城市并不是用燃氣,大多還是燃煤或者小型熱電廠、小型燃煤鍋爐,這些用能習慣和歐美也不一樣。
六是能源核算方法。各個國家的能源核算方法和指標也不同。
通過這些思考之下,以及借鑒的國際經驗和在起步階段做的一些試驗工程的經驗,我們認為近零能耗體系應該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技術政策,二是技術標準,三是科技支撐,四是評估體系,五是創業產業。這五方面共同組成,才能支撐我們發展中國近零能耗建筑,否則缺一個短板就很難實現。
第一是技術政策是推動低能耗建筑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在中國這一點尤其重要,為什么在中國過去五年被動式建筑發展很快,這和我們政府的引導政策是密切相關的,政策里包括稅收政策、獎勵政策等,比如山東省對于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有獎勵的,河北省和一些其他省市也正在陸續開始相關工作。第二是技術標準,標準體系里必須有統一的準則和方法來評價。要規定室內環境標準和性能標準,達到什么樣的能耗什么樣的數值才能認同為金陵能耗建筑。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去年12月,住建部已經公布了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住宅的部分導則,可以用于大家的設計指導和工程評價。關于技術標準,要有以下幾個特性,一是講究性能化的設計方法,二是要以氣候特征為引導的設計原則,三是要強調一體化的設計原則,就是規劃、設計、施工、運行要一體進行,用這三個原則指導我們做低零能耗的設計,比以往我們按照規范的規定性指標來做其影響是不同的。除此以外,還有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強調機器化的施工和全過程的控制管理。
在科技支撐方面,國家非常重視,不管是住建部、科技部還是各省市的科委,這幾年陸續都支持了很多科研項目,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重點研發計劃里也有專項支持。在產業方面,要想實現一個高水平的超級能耗建筑,沒有產業支撐和相關的產品、材料是無法實現的,這里說的產品包括門窗、保溫、能源系統等等。我們要通過近零能耗建筑的推廣,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目前就我所知,全國至少有七八個關于這方面的產業園區。關于近零能耗的評估體系,要包括建筑的評估、產品的評估等等。關于工程實踐方面,我只講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自己的近零能耗示范辦公樓,這個項目是通過我們中美合作的平臺建設起來的,有很多人都參觀過,大家有機會也可以去看一看。數據方面,我們對近零能耗示范辦公樓設定的目標值是全年能源消耗25KWh/m2,實際上只有22.5KWh/m2,冬季不燃煤不燃氣,夏季空調的使用率降低50%,照明比傳統的照明減少75%。另外一個項目是秦皇島的在水一方的被動房,影響也很大,它是在中德合作的一個平臺下建設的,當前的測試結果是它的氣密性在50Pa的情況下小于0.6,供熱需求為14.77KWh/m2,比我們的標準58.35KWh/m2大大降低。
我們現在以2015年為起點,來看看中國未來的建筑節能是什么樣的目標,未來15年應該怎么做。我們提出了30-30-30的發展目標,就是到2030年,30%的新建建筑要達到超低能耗即近零能耗,可再生能源滿足新建建筑30%的能耗,既有建筑通過改造30%達到超低能耗。這個發展目標和歐盟的20-20-20有些類似,但是不完全一樣。在這一目標下,今年住建部正式立項《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將于6月份啟動,預計兩年之后也就是2018年完成,2019年頒布實施。在中國當前的發展大趨勢和國際潮流之下,我們可以預測,到2020年十三五規劃的五年時間里,我們國家大概有5000個近零能耗的項目可以實施,建筑面積超過1億平米,建筑產值規模達到千億級,能夠促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咨詢、建材、設備行業的全面升級換代,建筑節能將全面進入到一個新的4.0的超低能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