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促進耕地保護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擴展建設用地空間,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先更名為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和《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有關要求,開展此項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相協調為根本目的,統籌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促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科學規劃和綜合利用工礦廢棄地資源,提高工礦廢棄地復墾和調整置換水平,實現土地資源配置和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擴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通過調查雞西市工礦廢棄地及采煤沉陷區共390宗,合理確定全市復墾區規模、范圍和復墾方向,統籌安排建新區的規模、布局,做好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按照完成復墾、驗收,再安排建設用地的原則,確定實施時序,提出資金預算及籌措方案。,為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促進耕地保護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擴展建設用地空間,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先更名為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和《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有關要求,開展此項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相協調為根本目的,統籌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促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科學規劃和綜合利用工礦廢棄地資源,提高工礦廢棄地復墾和調整置換水平,實現土地資源配置和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擴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通過調查雞西市工礦廢棄地及采煤沉陷區共390宗,合理確定全市復墾區規模、范圍和復墾方向,統籌安排建新區的規模、布局,做好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按照完成復墾、驗收,再安排建設用地的原則,確定實施時序,提出資金預算及籌措方案。 2100433B
成果登記號 |
20200910 |
成果名稱 |
雞西市區工礦廢棄地及采煤沉陷區復墾利用專項規劃 |
第一完成單位 |
黑龍江北斗國土測繪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 |
陳玉娟、劉偉、宋志超、陳萍、韓宇、王芳明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5-06-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6-02-01 |
主題詞 |
雞西市區工礦廢棄地及采煤沉陷區復墾利用專項規劃 |
Ricardo Bofill 先生的成名作之一,廢棄水泥廠改造。該水泥廠建于1900年左右的工業綜合體,有筒倉,倉庫機房等。這個工廠當時已經廢棄。改建的過程根據空間保留的實際情況,重新賦予原有空間新的...
東莞分公司的風格
樓玩游戲 桌面游戲(BoardGame),又叫社交游戲(socialgame)。是現在的白領們繼“殺人”和“偷菜”之后最流行的休閑方式。朱德庸在漫畫中說:“對孩子而言,有玩具的地方就是樂園,沒有玩具的...
格式:pdf
大小:255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為了確定煤礦復墾方案中涉及的礦區土地破壞范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定煤礦開采過程中破壞程度分級、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等,該研究基于地表沉陷理論提出了一種煤礦開采過程中擬破壞土地面積的預測方法,并以某煤礦(煤礦A)為案例具體說明了該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經計算確定:1煤礦A煤層開采時,地表移動盆地Ⅰ區的寬度在90.9 m左右,該區域變形小,不會使區域內的建筑物發生損害,此區域土地破壞程度屬于輕度;地表移動盆地Ⅱ區的寬度在488.72 m左右,危險移動邊界線和最大下沉線之間會形成地表附加傾角,產生地表裂縫,此區域土地破壞程度屬于重度;地表移動盆地Ⅲ區介于地表移動盆地最大下沉邊界之間。在理論上該區域只會發生均勻下沉,不會產生地面變形,不會造成區域內的建筑物損害,但在實際中還是會對土地造成破壞,但土地破壞程度較輕。2煤礦A受井下采煤影響的土地面積約為964.5 hm2,其中受輕度破壞土地為336.9 hm2,占總影響面積34.93%,受重度破壞程度土地為627.6 hm2,占總影響面積65.07%。該方法與礦區實際情況相結合,使礦區土地復墾設計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格式:pdf
大小:255KB
頁數: 4頁
評分: 4.3
為解決采煤沉陷對可正常利用土地的破壞及其引發的環境問題,利用Matlab中的非線性最小二乘擬合函數求取了采煤沉陷區地表移動變形預計參數,采用概率積分法對井工開采煤礦損毀土地進行預測。在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研究基礎上進行工程實踐應用及分析,對在現有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下積極開展針對各礦區采煤沉陷區的土地復墾研究及工程實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工程實踐意義。
積極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
加快閉坑礦山、采煤塌陷、挖損壓占等廢棄土地的復墾,立足優先農業利用、鼓勵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態環境,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規模和時序。組織實施土地復墾重大工程。到2020年,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補充耕地46萬公頃(690萬畝)。
《走近"老礦":礦業廢棄地的再利用》是中德雙方數年來在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領域合作,針對礦區工業廢棄地進行景觀重塑的成果總結。它完整地收錄了中德雙方專家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舉辦的有關礦業廢棄地景觀重塑的聯合教學的成果。
作者:常江 羅萍嘉 (德國)沃爾夫岡·文德爾(Wolfgang WENDE) 鄧元媛
1.礦山開采企業應將廢棄地復墾納入礦山日常生產與管理,提倡采用采(選)礦—排土(尾)—造地—復墾一體化技術。
2.礦山廢棄地復墾應做可墾性試驗,采取最合理的方式進行廢棄地復墾。
對于存在污染的礦山廢棄地,不宜復墾作為農牧業生產用地;對于可開發為農牧業用地的礦山廢棄地,應對其進行全面的監測與評估。
3.礦山生產過程中應采取種植植物和覆蓋等復墾措施,對露天坑、廢石場、尾礦庫、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進行穩定化處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廢石場、尾礦庫、矸石山等固廢堆場服務期滿后,應及時封場和復墾,防止水土流失及風蝕揚塵等。
4.鼓勵推廣采用覆巖離層注漿,利用尾礦、廢石充填采空區等技術,減輕采空區上覆巖層塌陷。
5.采用生物工程進行廢棄地復墾時,宜對土壤重構、地形、景觀進行優化設計,對物種選擇、配置及種植方式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