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距今960年前的幾十年中,在印度的古德伯和契托爾地區曾多次發現并發掘出蠟檀木料。但因當時戰亂連連,這些珍貴的蠟檀木料多數散落到了民間。
后于印度莫臥兒帝國時期的數十年當中,在邁索爾邦及安得拉邦區域發掘出了品級不等的蠟檀木料。但這些木料多被當時的印度王宮所征用。后來,與清廷的交往中還將蠟檀所制作的物件當作國禮送予大清皇帝。
清康熙年間,當時印度國王派使者到大清,并攜帶了許多禮物,其中就有印度國王極為喜愛的一對蠟性小葉紫檀手球,康熙見了非常喜歡,并經常把玩,一日玩的興起贊曰:“盡日點點金星燦,幕臨渾如褐石凝”。
自康熙始起蠟性小葉紫檀手把件及佛珠手串便是王公大臣及士紳貴族力尋的把玩之物。
由于特殊自然條件下,地質發生變化,而將紫檀埋藏在地下數千年或更長的時間,使其所含的油質轉化為蠟質(或部份轉化為蠟質)。其原理就像地下的石油。因區域的不同,石油中所含的蠟性比例也有所不同。但是土壤中所含的各種元素也是形成蠟檀的必要條件,如產煤炭、樹玉、烏木等區域的地質就不具備蠟檀的形成條件。
紫檀被埋藏地下多年的過程中,雖然其主體是木質,但有的已有石性化的傾向。
因蠟檀獨具的特點及其不可再生且存世稀少,所以自古被稱之為“木中之王”。
歷史上利用刺梨釀制刺梨酒的記載,最早始見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吳嵩梁在《還任黔西》的詩句:“新釀刺梨邀一醉,飽與香稻愧三年”。比此詩稍早或稍晚的貝青喬的《苗俗記》載:“刺梨一名送香歸……味甘...
褐石建筑,在歐洲也被稱為“紅磚建筑”。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蔓延,大批中產階層在英國興起。在舉世聞名的英國高等學府中,應運誕生了真正屬于中產的、獨樹一幟的“紅磚大學”。 當第一群來到新...
徽派建筑是漢族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
因蠟檀的稀有性,目前絕大多數應用于手串、佛珠、擺件等文玩用品的制作
現代的小葉紫檀手串盤成后珠子表面雖有一定亮光,但無透感。蠟檀珠子則有不同。蠟性足的珠子在一定溫度下可以自身返蠟,其原理有如松木由里向外淌出的油脂,但與油脂不同的是蠟性與油性的區別。蠟性晶體的硬度取決于結晶時周圍的空氣或氣體溫度等。
1、蠟檀佛珠表面的蠟質層(也稱掛瓷)不怕陽光直射,不怕汗漬,盤玩碰撞時無損傷。
2、蠟檀佛珠密度較高(多數有一定的硅化傾向),其脫水后的重量一般不低于未脫水的小葉紫檀,在盤玩時珠子相互碰撞可發出比一般紫檀佛珠更加清脆的聲音,有如兩只玉球在相互碰撞。
3、蠟檀佛珠手串在盤玩時(凈手后)可達到光潤如玉和光滑之至之感,閉眼品帶,就象手上拿的是蜜蠟或潤玉一般。這種感覺是蠟檀手串的獨到之處。
4、有的蠟檀珠子因為蠟性和石性化的因素,可呈現蛤蜊寶光現象(貓眼),其為暗黃色,在陽光下傾動可見到珠子的深處有異樣色彩的變換、微動等奇妙之感。同時這種珠子也是蠟檀佛珠中的極品,如遇包漿均勻、底色佳、雙面蛤蜊寶光穿成的佛珠手串即可謂“寶中之寶”。
5、蠟質層密度較高的珠子會對溫度比較敏感,比如冬天在室內盤帶時有盤玩蜜蠟珠子的感覺,如到室外就會非常光滑,有如涂上一層“滑石粉”一般。
6、由于紫檀被埋藏在地下幾千或更多年才轉化成蠟檀,且已略帶石性,綜上原因其紋理也有明顯的變化,蠟檀的紋理應比現代的紫檀紋理有所拓展、明確。因其是蠟性,所以相對要有透感。這些現象是與現代油性紫檀的主要區別。也是其埋藏于地下時間長短的根據之一。
7、紫檀本身已是價格不菲的物品。因蠟檀存世稀少,且不可再生,其價值更是可想而知,因此收藏蠟檀的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1)上手滑潤(凈手后);
(2)盤帶時珠子碰撞的聲音較一般的小葉紫檀清脆;
(3)珠子的紋理較一般小葉紫檀有所拓展、明確且珠子有一定透感;
(4)完全脫水后的珠子重量與未脫水的紫檀珠子不相上下;
(5)珠子及表面的內質蠟包漿不怕陽光直射,不怕汗漬,珠子相互碰撞時無損傷;
(6)珠子表面特征美觀、華麗、厚重。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284KB
頁數: 4頁
評分: 4.3
在對騎樓的由來、形態、功能、結構及文化風格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對騎樓的歷史淵源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廣東騎樓建筑是基于印度“外廊式”殖民建筑、地中海“柱廊”宗教建筑、歐洲“敞廊式”市場建筑、中國“檐廊式”店鋪建筑、中國“干闌式”居住建筑等不同形式發展融合而成。
格式:pdf
大小:284KB
頁數: 2頁
評分: 4.3
托馬斯·杰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美國的創始人之一,他起草了美國建國的政治綱領—《獨立宣言》,并在1801-1809年間出任第三任美國總統(連任兩屆)。其實他還有許多其它頭銜: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杰佛遜紀念堂的官方介紹資料稱他是"政治哲學家、建筑師、音樂家、書籍收藏家、科學家、園藝學家、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