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路拱坡度 | 外文名 | Crown slope |
---|---|---|---|
讀????音 | lù gǒngpō dù | 計算方法 | 高/橫向水平距離 |
考慮因素 | 路面排水 | 應????用 | 交通運輸 |
1無中間帶公路的路拱一般多采用雙向坡面,由中央向兩側傾斜。有中間帶公路的路拱一般采用自中央分隔帶兩側邊緣向路基兩側邊緣傾斜的路拱。
2分離式路基,每一側車道可設置雙向路拱,以利及時排除路面水,當路面寬度不寬時亦可采用單向的向路基外側傾斜的路拱。具有分隔帶的路基上,通常采用向路基外側傾斜的單向坡度,這種單向坡度的車道對駕駛者來說更為舒適,因為車輛在變換車道時均傾向于同一方向行駛。在積雪和有凍融地區,分隔帶兩側的車道也可各自設置路拱,采用雙向排水。
3六車道、八車道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超高過渡段中出現寬而平緩的路面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短段落內設置兩個路拱.
4二、三、四級公路應采用雙向路拱坡度。路拱坡度可根據路面類型和當地自然條件確定。在一般情況下,干旱地區可采用低值,多雨地區宜采用高值;位于嚴重強度降雨地區,路拱坡度還可適當增大或采用更有利于排水的路拱型式。
路拱坡度計算同邊坡坡率,以路面為斜邊的三角形,路拱坡度=高/橫向水平距離。
坡度是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征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2.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於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
坡度的計算是根據三角函數法計算公式計算,公式:tan-1(垂直距離÷水平距離)=角度以五萬分之一地圖為例:(如表二、三),其坡度,實際距離與曲線間距的關系。(坡度)θ=tan-1n/m表二、坡度、坡面狀況與步行程度坡度坡面狀況步行程度1°~5°平緩山坡車行容易5°~15°緩山坡步行容易15°~25°半急山坡能步行25°~30°急山坡能攀登35°~45°峻急山坡能攀登45°~90°峭壁、斷崖須借助器材攀登表三、以五萬分之一地圖表示坡度、實際距離與地圖的關系坡度實際垂直距離(公尺)地圖顯示距離(公厘)5°204.610°202.215°201.520°201.130°200.745°200.4
水泥穩定土的公路橫坡應于面層一致。
是的
道路路拱是道路減速裝置?! ÷饭埃╟rown)即路面的橫向斷面做成中央高于兩側,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狀。路面表面做成直線或拋物線型,其作用是利用路面橫向排水。是擴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原來雙向坡變單向坡,加寬側做反向坡即可。要處理好好原路面調坡時的搭接問題,必要時需要進行銑刨。
格式:pdf
大?。?span id="p2rsq14" class="single-tag-height">3.1MB
頁數: 5頁
評分: 4.5
吉林市聯化路拱橋維修加固工程 施工圖設計 上海同豐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八月 - 1 - 吉林市聯化路拱橋維修加固工程設計說明 一、橋梁概述 本拱橋位于吉林市聯化路上,跨越一條鄉間河流。該橋附近有化工廠,但目前交通量一般,偶 見重車通行,目前該橋橋頭設立 13t限載標志。 該橋為一座東西走向的 3跨圬工拱橋,單跨跨徑為 9.0m,凈跨徑 7.95m,矢高 1.14m。上部結 構采用砌石板拱,砌石高 34cm,橋墩及拱腳處填料高 1.75m。下部結構為重力式墩臺,砌石墩臺 身,圖 1,圖 2分別為該橋的實景圖。 該橋橋面總寬度為 8.6m,其中兩側欄桿寬度為 0.3m,車行道寬度為 8.0m。橋面鋪裝采用厚約 10cm鋼筋混凝土鋪裝層,兩側采用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立柱 +鋼管欄桿。 圖 1 聯化路拱橋正面實景圖 圖 2 聯化路拱橋側面實景圖 二、橋梁主要病害 為了解該橋目前的實際技術狀況
公路路拱坡度
路面類型 |
路拱橫坡度(%) |
路面類型 |
路拱橫坡度(%) |
水泥混泥土路面、瀝青混凝土路面 |
1.0~2.0 |
碎、礫石等粒料路面 |
2.5~3.5 |
其他黑色路面、整齊石塊 |
1.5~2.5 |
低級路面 |
3.0~4.0 |
半整齊石塊、不整齊石塊 |
2.0~3.0 |
1 總則
2 公路分級與等級選用
2.1 公路分級
2.2 公路等級、設計速度的選用
2.3 控制出人
3 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規定
3.2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3.3 一級公路通行能力
3.4 二級公路、三級公路通行能力
4 總體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總體設計要點
5 選線
6 公路橫斷面
6.1 一般規定
6.2 車道
6.3 中間帶
6.4 路肩
6.5 路拱坡度
6.6 公路建筑限界
6.7 公路用地范圍
7 公路平面
7.1 一般規定
7.2 直線
7.3 圓曲線
7.4 回旋線
7.5 圓曲線超高
7.6 圓曲線加寬
7.7 超高、加寬過渡段
7.8 平曲線長度
7.9 視距
7.10 回頭曲線
8 公路縱斷面
8.1 一般規定
8.2 縱坡
8.3 坡長
8.4 爬坡車道
8.5 一合成坡度
8.6 豎曲線
9 線形設計
9.1 一般規定
9.2 平面線形設計
9.3 縱面線形設計
9.4 橫斷面設計
9.5 線形組合設計
9.6 線形與橋、隧的配合
9.7 線形與沿線設施的配合
9.8 線形與環境的協調
10 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
10.1 一般規定
10.2 平面交叉處公路的線形
10.3 視距
10.4 轉彎設計
10.5 附加車道及交通島
10.6 平面交叉的改建
11 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
11.1 一般規定
11.2 視距
11.3 匝道設計
11.4 基本車道數和車道數的平衡
11.5 主線的分岔、合流和匝道問的分流、匯流
11.6 互通式立體交叉中的平面交叉
11.7 分離式立體交叉
12 公路與鐵路、鄉村道路、管線交叉
12.1 一般規定
12.2 公路、鐵路立體交叉
12.3 公路、鐵路平面交叉
12.4 公路、鄉村道路交叉
12.5 公路、管線交叉
本規范用詞說明
附件《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條文說明
1 總則
2 公路分級與等級選用
3 公路通行能力
4 總體設計
5 選線
6 公路橫斷面
7 公路平面
8 公路縱斷面
9 線形設計
10 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
11 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
12 公路與鐵路、鄉村道路、管線交叉 2100433B
1 總則 2 公路分級與等級選用 2.1 公路分級 2.2 公路等級、設計速度的選用 2.3 控制出人 3 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規定 3.2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3.3 一級公路通行能力 3.4 二級公路、三級公路通行能力 4 總體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總體設計要點 5 選線 6 公路橫斷面 6.1 一般規定 6.2 車道 6.3 中間帶 6.4 路肩 6.5 路拱坡度 6.6 公路建筑限界 6.7 公路用地范圍 7 公路平面 7.1 一般規定 7.2 直線 7.3 圓曲線 7.4 回旋線 7.5 圓曲線超高 7.6 圓曲線加寬 7.7 超高、加寬過渡段 7.8 平曲線長度 7.9 視距 7.10 回頭曲線 8 公路縱斷面 8.1 一般規定 8.2 縱坡 8.3 坡長 8.4 爬坡車道 8.5 一合成坡度 8.6 豎曲線 9 線形設計 9.1 一般規定 9.2 平面線形設計 9.3 縱面線形設計 9.4 橫斷面設計 9.5 線形組合設計 9.6 線形與橋、隧的配合 9.7 線形與沿線設施的配合 9.8 線形與環境的協調 10 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 10.1 一般規定 10.2 平面交叉處公路的線形 10.3 視距 10.4 轉彎設計 10.5 附加車道及交通島 10.6 平面交叉的改建 11 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 11.1 一般規定 11.2 視距 11.3 匝道設計 11.4 基本車道數和車道數的平衡 11.5 主線的分岔、合流和匝道問的分流、匯流 11.6 互通式立體交叉中的平面交叉 11.7 分離式立體交叉 12 公路與鐵路、鄉村道路、管線交叉 12.1 一般規定 12.2 公路、鐵路立體交叉 12.3 公路、鐵路平面交叉 12.4 公路、鄉村道路交叉 12.5 公路、管線交叉 本規范用詞說明 附件《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條文說明 1 總則 2 公路分級與等級選用 3 公路通行能力 4 總體設計 5 選線 6 公路橫斷面 7 公路平面 8 公路縱斷面 9 線形設計 10 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 11 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 12 公路與鐵路、鄉村道路、管線交叉2100433B